某最美热播剧为什么会拍成这个样子?
生怕被喷最近某热播剧令人民群众大失所望,进而被大家疯狂吐槽,才播了两天就不得不全网锁评论。
很多批判都集中在这部剧的导演(巨兴茂)和编剧(郭靖宇)身上,大家发现他二人是长期合作伙伴,之前引发一片骂声的《娘道》也出自他们之手。于是有质疑说这是关系户,并且痛斥为何如此关乎国家形象人民精神的重大题材也敢交给关系户云云。
但如果我们再深入查查这二位的资料,会发现可能事实并非如此。总体来讲,他们两人竟然都是比较优秀的影视人。
之前的《最美的青春》《最美的乡村》就是他二位合作的作品,前者备受好评,甚至被称作是“主旋律的里程碑”,后者评价也不太坏。郭靖宇还拍过抗日题材的《我的娜塔莎》《刀锋1937》,传奇题材的《铁梨花》《打狗棍》等,不管我喜不喜欢,至少市场评价都很不错。巨兴茂是灵魂摆渡系列的导演,作为早期网剧,评价相当高。稍早些他二人还合作拍过《高纬度战栗》《追》等作品,豆瓣评分都在8.5以上,非常成功。
可以说除《娘道》这部崩塌之作外,这二人绝大多数作品都在水准线之上,又有成功的主旋律拍摄经验,把《最美逆行者》交给他们,是个合理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一向水准不错,也拍过备受好评主旋律作品的《最美的青春》的他们,在这部剧上就如此拉胯?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抗疫是我们刚刚亲身经历过的,我们对这期间的事件、情感太熟悉了,所以会觉得这部剧纯属胡扯,甚至侮辱了为之奋斗乃至牺牲的英雄们。
而《最美的青春》讲的是60年代塞罕坝上造林的故事,它离大多数观众都太远太陌生了,所以只要故事好看就行。假如大家真的了解这段历史,那么绝不会给这部剧打高分,甚至同样会觉得,侮辱英雄,侮辱那一段历史。
如果大家不熟悉这部剧,那可以拿亮剑为例来理解。本号(通吃岛)很久以前就写过评价,《亮剑》讲了一个十分精彩而动人的故事,我也看过好多遍,有的情节几乎落泪——但前提是把它当做武侠玄幻题材来看。假如你对党史军史有一定了解,并且把《亮剑》当做军事历史题材来看,那这部剧的胡扯程度会让人气得摔桌子,绝对是对我党的军队和军人的莫大侮辱。(每次提亮剑我都战战兢兢生怕被喷,这部剧粉丝实在太多了,又是众多人的童年回忆暑假回忆,对它的批评大家在情感上很难接受)
有些人认为,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是由于现在的编剧导演历史知识缺乏导致的,他们应该在创作之前先恶补相关知识,并且请一些相关专家作为顾问。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准确。造成他们魔改历史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缺乏,而是他们压根没法理解那段历史。角色的行为要有动机,以这些导演和编剧的格局,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动机,仅限于“家庭伦理”、“都市情感”、“热血兄弟”这几种。在他们的世界里,容不下任何崇高,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所以他们只好把所有故事改编,往这三个动机上面套。
抗疫的故事各种媒体上每天播放,这些导演编剧不可能不了解。但他们就是无法理解许多英雄的故事、崇高的行为背后的逻辑,所以他们只能喊两句崇高的口号,然后把内核再套回他们熟悉的、能理解的几个逻辑上去。
所以,最近这些年,影视剧的格局越来越小。
2013年,电视剧《毛泽东》开播,一直以来收视率不错,可是作为编剧的黄晖先生却连发几条微博表示不满,因为导演等人在拍摄时修改了不少剧情和台词。如,某位观众就指出,塔山阻击战中,我军连长高喊的是“弟兄们”,这严重违背事实。的确,“弟兄”和“同志”在当时是非常严肃的区别,涉及到我军的根本属性问题,也是我们先进性的体现。每一位战士都十分珍视“同志”这一称呼,绝对不可能搞错。
黄晖先生很快回复:
“完全同意您的意见。我剧本中的塔山阻击战,连长就是叫“同志们”的。至于导演不按剧本拍,我也没办法——某些从业人员,大概觉得不把军人拍出股匪气,就不像他理解的军人吧。”
黄晖是一位我非常喜欢的编剧。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都是他的作品。他是少有的能把红色题材写出革命气而非“老干部”气的编剧,对中国革命的理解非常深刻。
可没办法,《毛泽东》的导演是……高希希。
高导演理解不了中国革命,不明白崇高的追求可以成为一群人行动的强大动力,不明白这群人可以前赴后继地甘愿为信仰牺牲,也就理解不了“同志”这一词的含义和分量。所以,他只能套回自己能够接受的“热血兄弟情”的理解中来。
顺便,亮剑中也是如此。李云龙为兄弟可以视组织纪律于不顾,甚至,创作者是故意设计这么一场戏,就是要让主角为了给兄弟报仇而置组织纪律于不顾,这样才感人,才突出他对兄弟好,他真性情,才符合人性。以导演的格局,他觉得只有这样的团长,才能让“兄弟们”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
可即便是兄弟情,也不止有古惑仔式的“热血”这一种,也可以崇高。主旋律题材嘛,不好多讲,我就以老《三国演义》和新《三国》两部电视剧的对比,来给大家展开谈谈。
兄弟情不止有古惑仔式的“热血”这一种,也可以崇高。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兄弟情动人至深,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等情节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可是,又是我们的高希希导演,在新版《三国》中只给了桃园结义不到一分钟时间,而且没有任何前因后果,三人的出场就是在桃园跪拜。跪之前的镜头还是吕布和貂蝉纠缠不清,跪之后的镜头是曹操逃亡,这一分钟匆匆插进来就好像尿点时间,给大家去上厕所。
从小听到大的故事,难道导演高希希不知道“桃园结义”多么经典、多么重要?他肯定知道,但是他无法理解。三个素不相识的人,才认识了一天就结为生死之交终生不渝,在他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的。高希希甚至很有可能认为,这是一段非常不合理的故事,但是又不能不拍,只好用几个镜头搪塞过去。
而央视94版的《三国演义》则把桃园结义当作最重要的几场戏之一,给了整整一集,还专门为这一情节写了首“这一拜”。这首歌完美地体现了那一群影视人们对三人结义动机的理解:
这一拜
春风得意遇知音
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这一拜
报国安邦志慷慨
建功立业展雄才
展雄才
这一拜
忠肝义胆
患难相随誓不分开
这一拜
生死不改
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长矛在手
刀剑生辉
看我弟兄
迎着烽烟大步来
汉室衰微,奸臣当道,国家分裂,生灵涂炭。乱世中,三位有能力、有抱负、有豪情却又不得志的英雄偶然相遇,相谈甚欢惺惺相惜,渴望报国安邦共图大业。所以,张飞会激动地连说“俺也一样”。但显然,新三国的创作者完全无法理解这种情怀,张飞也成了和新版李逵、牛皋、樊哙没有任何区别的,智商低下的莽汉。
这种情节太多了。黄忠之死部分,老版黄忠伤重躺在担架上,握着刘备的手,缓缓说出“臣乃一武夫,幸遇陛下。臣今年七十有五,寿命足以。望陛下保重龙体,以图中原啊”。人之将亡其言也善,这是感念主公知遇之恩,表达自己对生死的豁达,同时又仍担忧国事。老黄忠这番话,担得上“五虎上将”“老英雄”之称。
新版三国呢?黄忠死的时候不停和刘备念叨,自己不服关羽,虽然他曾把自己打败,但一直想和他再干一场,并追问刘备到底他俩谁更厉害。刘备也像哄小孩一样说,如果关羽和你一样年龄,他打不过你。黄忠听了很高兴,说九泉之下遇到云长,一定要问他自己被封五虎上将他服不服,然后大笑笑死了。
看来高希希等人对五虎上将的理解,就是五个武力值最高的武夫,临死都要比一比你是3500我是3300,吕布那小子好像是4200,我觉得我的武力值不合理,还能再提升。
不是说不能有骄傲、自负这种个人情感,是个人都会有。但英雄人物总有超脱于个人之上追求,这才是他们最关心最惦念的。只可惜,新三国的创作者们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追求,也就不理解何为英雄。
更不必说孙策托孤时,新三国竟然在着力表现他提防、试探周瑜;刘备白帝城托孤,竟是让阿斗拜孔明为亚父,后来有单独向他解释,你可知为何我要你视丞相如父?因为这样才能保你平安无事。
在他们眼里,惺惺相惜、君臣相知是不可能的,只有个人的精于算计和蝇营狗苟才是真实的。
还有一个经典情节。曹操打袁术时粮食不够,便指示粮官王垕用小斛替换大斛称粮,不久被发现引起士兵不满。曹操让王垕背锅,杀了后者平息事态,并说出“汝妻子吾养之,汝无虑也”。老三国中,曹操心情沉痛,在王垕死时以及大军获胜后,多次暗中祭王垕。牺牲自己的粮官以稳定军心,这计谋很“奸”,但他是为了取胜大业不得已为之,对牺牲者始终心怀歉意和敬意,可称得上“雄”。
可新三国中,曹操杀王垕时竟然很轻蔑地呵呵笑着,一脸得意。坑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属下反而开心,这逻辑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但其实,对高希希那一批人来说,这个逻辑是很正常的,是符合他们对历史的认知的。
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认知呢?
下面的内容我点到即止。
老三国的总导演王扶林先生是1931年生人,他价值观形成的年纪正赶上新中国成立前后,所接受的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教育。所以他理解的三国主旋律,是“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高希希是63年生人,他价值观形成的年纪,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候的教育要“去治政”,治政就等于阴谋诡计,只能影响正常建设。更厉害的是,有一种人叫作阴谋家,他们善于整人,而他们整人主要并不是为了什么治政目标或经济利益,纯粹是以整人为乐。
在79年的一部著名电影《苦难的心》里面,医院的年轻干部狂整老医学专家。如果仅仅到这里还可以理解,虽然他们俩的职位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他要靠这个显示自己的思想进步以求升职。可是,在老专家已经去扫厕所之后,年轻干部一定要把老专家接着往死里整,这就有些奇怪。他二人无仇无怨,他从中也明明得不到任何好处,还费半天劲搭上一条人命,引起群众不满。不仅如此,他还一定要花力气把老专家在别处养的狗找到杀死。这个行为更是毫无意义,只能让旁人感到其残忍无情。
但是,年轻干部是个阴谋家,就是以整人为乐的精神病,那这就说通了。于是,观众们对这些被塑造出的“阴谋家”们咬牙切齿,痛骂“怎么会有这么坏的人”,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
新三国的曹操就是这样,整王垕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阴谋得逞本身就令人兴奋,至于这达到了什么效果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反而是次要的。这种精神病式的想法对高希希等人来说很正常,因为他们看的历史书里面,有好多这样的人。那一代的教育里,为崇高而献身的英雄不可能有,是反人性的假大空,但精神错乱的阴谋家却能有很多,很符合逻辑。这就是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认识,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年来国家开始重新推崇“英雄主义”精神,这次疫情又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疫情中,英雄主义的光辉事迹不胜枚举,从医护人员到患者到基层工作者到个体商贩到快递小哥等等,感动了我们无数人。“英雄主义”也是疫情以来的一个宣传重点。只可惜,某一代影视人中很少有人能理解这样的精神和情怀,他们当年接受的教育,是结合着阴谋论、理性人、精致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不允许他们相信“英雄”“崇高”这些词汇的真实存在。
所以,我们不能说郭靖宇、巨兴茂、高希希等人是差的导演和编剧,他们在技术层面上问题不大,确实能拍出许多好的故事。但是,这帮人永远无法展现那些他们不能理解的精神和情怀,所以最近这十来年影视剧的格局越来越小,小到个人以上空无一物,而这种情形可能需要一两代人才能有所变化。
最后补充一句,并不是说6070那一代影视人都无法理解崇高,只是说比例较低。举个例子,《神探狄仁杰》的导演钱雁秋是68年生人,他就很不同。狄仁杰系列的格局之大自不必说,就是常被当作神剧恶搞的燕双鹰系列,立意也高得很,对英雄主义的理解也相对深刻。该系列第一部就叫做《英雄》,其中燕双鹰和女主有一段对话,解释自己为何走上革命之路:
燕:无论什么地方,都会遇到我的家庭遇到的那种惨事。我也曾经想到过忍耐,可是英叔死了,大莲被他们抓走了。我终于明白了,忍耐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报自己的仇是不够的。
女:就为了大莲?
燕:不,为了所有的那些可怜人。
(正文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20-09-26/6522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