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让国人痛恨国家?--张艺谋玩味“新伤痕”
昨天被邀至蒲黄榆地铁口不远处某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张艺谋的《归来》.
虽为首映, 250人的剧场 只坐了一半观众 . 耐心地整场看下来,实说, 太压抑了, 太黑暗了,太扭曲了,太别扭了.
散场出来, 一个七八十岁知识分子模样的奶奶与我并排, 我问她: 您老看了以后感觉怎么样啊?她他看了我一眼: 拍电影是为了叫人恨这个国家吗?真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看着也难过呀……你压抑不?
毕竟是人家请来的, 我不能把话说的像老奶奶这样直接.
电影院门口接受采访, 我对电影做了四点肯定:
第一,原作没有看过,剧本编得很精巧,平白的一个故事, 处理得很有悬念, 可谓独具匠心;
第二,巩俐陈道明演技精湛, 在这部电影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第三, 视听效果上佳, 据说是采用了最新的技术.
第四,若干细节的处理相当逼真,例如那一堆从大西北寄回来当时并没有发出的信,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录像片段: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wODEyNjky.html
给这部影片做公关的文章上说, 与张艺某相熟的国际大导演某某某,凭借翻译看了电影,然后哭了一个小时. 又有公关文章说,几大国际电影节都对这个电影表示了兴趣,该片很有可能获奖. 对这些信息,我将信将疑. 之所以疑, 因为公关文章大都不可信, 之所以又信, 那是因为这些信息部分地传递了一些人真实的意愿.尽管导演李安一再说“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的电影”,尽管很多人说这是老谋子回归了什么文艺,尽管有人引导舆论说这只是一部深刻的心理影片, 但我看到的, 分明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政治片,政治片讲的是政治. 张艺谋们大概认为30年来控诉的还不够,所以又挖开伤口撒盐, 开启#新伤痕文学#, 并津津有味地、诗意地、夸张地加以欣赏、膜拜、玩味.……
剧情不复杂,一个教授被错划为右派发配到大西北劳改,七十年代思家心切偷着跑回来,被女儿出卖了又被抓走.改革开放之初,平反了,回来了,却发现妻子已经患了失忆症. 妻子认不得他了. 于是他与女儿一起采用种种办法,试图唤醒妻子的记忆, 他失败了一一直到耄耋之年, 坐在轮椅上的妻子还是执意地每月5号要到火车站去接自己的爱人, 而爱人此刻就站在他的旁边为她拉车撑伞.……
影片的主题相当鲜明也十分深刻:
1949年之后的中国政治制度把人变成鬼.
当年,歌剧《白毛女》上演的时候, 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个故事讲的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张艺谋先生的《归来》, 则勇敢地颠了一个儿, 旧有革命文艺的《白毛女》,今有颠覆革命文艺的《失忆女》.
这样的影片受到中国公知症候群患者的欢迎是理所当然的,民国粉们简直欢呼雀跃了, 但是还有人觉得不够劲, 照骂“张艺谋胆小鬼”, 恨他没有更加血淋淋更加赤裸裸, 没有直接去撞墙沉船. 在他们看来, 只是曲折地消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体制自信是很没劲的.
或许包括张艺谋在内,主创团队的艺术家们并没有兴趣搞什么政治, 但是生存的本能、生存的哲学、市场的法则、资本的意志、国际电影大奖的诱惑, 逼着他们在大洋下寻找洋流揣摩需要和感觉.
看到一些评论说,电影“很好的诠释了压抑与反抗”,也看到了一些背景材料, 说某领导盛赞电影拍的好,电影院门口散发的小广告里面还有电影局副局长的推荐词广告语呢. 我相信, 这个电影的推出, 是众多力量合作与博弈的产物, 是当下社会观念冲突中一种有意识或下意识站队的结果.
现在张艺谋们正在焦灼地期待着站队的收获或者后果.
(2014年5月12日下午写于北京南锣鼓巷八号)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4-05-13/2596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