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文化自贬的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教父乔布斯去世后,苹果顿失灵魂,市场反馈大不如前,“果粉”们备感怀念“乔帮主”。而电影《乔布斯》近期上映,算是满足了“果粉”的心理需求。
看《乔布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半年热映的《中国合伙人》,网上也有人将两者进行对比。但在我看来,两者存在根本区别:乔布斯一直在梦想着改变世界,而“中国合伙人”不想改变世界,他们想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
虽然同样是赚了大钱,但两者不可相提并论。乔布斯靠着创意、技术开发出高科技产品,独步天下。而在《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和王阳在赚取了“第一桶金”后,把成捆的百元大钞抛向空中,然后伸开双臂沐浴在纷纷落下的“钱雨”中。我们很难想象乔布斯也会这样。
美国的成功偶像是立志“改变世界”的乔布斯,而在中国崇拜“只想改变自己”的成东青的人绝不在少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文化自信的问题。伴随着文革的失败以及上世纪80年代国门的打开,面对西方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社会,中国的知识、文化精英在精神上陷入失败主义情绪,并导致对中华文明本身的怀疑。不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精英相当自然地认为,改变世界与自己无关,甚至改变世界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愚妄,中国需要改变的仅仅是自己。
在《中国合伙人》中,“不想改变世界,只想改变自己”的主题反复出现,孟晓骏在纽约谈判时为了获得美方认同,推心置腹地说:“中国在改变,但是你们一直没变。”由于缺乏自信,“中国合伙人”感到,他们在中国获得成功并不能算成功,只有获得美国的认证,才能算真正的成功。而“中国合伙人”成功后,成东青所做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就是向曾经蔑视过孟晓骏的美国实验室捐一大笔钱,条件是这个实验室改名为“孟晓骏实验室”。
中国如果不能清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自认文化低劣的意识,就只能产生“中国合伙人”。不解决文化自信的问题,中美之间的差距将很可能被锁定在《乔布斯》和《中国合伙人》的差距上。
现在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再次陷入失败主义情绪,其实是当时的知识精英对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世界近现代史误读的结果,东西方文化是两种有着很大区别的文化,但绝不是有着根本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重建中国文化自信,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的积极努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10-13/2320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