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摩罗评《兰亭》:怜惜侵略者所付代价乃吃错药了

  金秋时节,在绍兴的咸亨国际影城看完电影《兰亭》,我第一个带头鼓掌。剧场的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说明观众受到深刻的感染。我从这部别致的抗战片中,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

  影片的魅力首先来自低调,来自接地气。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做到了令人舒服的简洁干净,做到了本分和低调。比如主人公最后自发地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时候,没有说什么宏大或高尚的口号,而是对日本侵略者“太欺负人”感到义愤和不能容忍。这是很日常生活的表述,跟国家存亡、民族大义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低调叙事很接地气,它的感染力比那些高尚的内容可能来得慢些,但是很可能来得更加浑厚,更加持久。

  而从电影的呈现方式来说,一以贯之地很单纯,很简洁,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大场面。但是,整个气韵特别饱满,特别是后半部,气很足,很满,甚至有点来自大地深处的慷慨豪迈。我认为这是一部很精彩的艺术作品,我深受感动。

  下午到兰亭风景区参加座谈会,一进院门我看见男一号,这不就是刚才那个对日本侵略者奋起反抗的热血男儿吗?我的亲切感和敬意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在他肩上拍了一下。拍过之后才想起这不是那个抗日的人,而是那个演员应岳飞。我说:我刚看了你的电影,很好。我这么主动地招呼他,完全是本能的反应。在社交活动中,我一般是被动社交而非主动社交,见到这个男一号应岳飞时我是少见的主动社交,这种表现甚至让我自己过后感到惊讶。这说明我已经完全被这部电影所感染,电影人物已经深入我的内心世界。

  尽管我这么喜欢电影《兰亭》,但我还是要很坦率地指出它的不足,可能够编剧和导演喝一壶的。由于编剧和导演的努力追求,电影涉及的一些问题很重要,表现出的一些思考倾向很有代表性,很值得我们探讨,所以我就不揣谫陋,谈谈个人意见。这些意见可能很尖锐,所以我说够你们喝一壶的。

  电影的前半部似乎有点犹豫。怎样展现中日战争,用什么态度,从什么角度,把持一个什么价值高度,这方面都有犹豫。这个犹豫在结构上、节奏上、人物关系安排上都有表现。比如电影中的爱情线,一定要写一个中国男人和日本女人的爱情故事,试图用爱情将国别与战争淡化,试图显示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同样深重的灾难,这有点“普世价值”的意味。中国丈夫反复表述,人做一切都是为了活得更好,要有更美好的生活。虽然日本妻子没有反复表述,但是作者暗示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从书面上来说,从所谓的“普世价值”上来说,这样的表达是非常准确的,在政治上永远正确。

  其实还有一种更直接的表述,就是世界上谁也不喜欢战争,没有人喜欢战争。这句貌似正确的话,实际上恰是一句浅薄的、不着调的文艺腔。世界上怎么会没人喜欢战争呢?如果没人喜欢战争,世界上怎么会每天都有战争呢?所有的战争不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吗?

  很长时间以来,至少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在文化上,在艺术上,在意识形态上,没有把准一些东西的本质,很容易跟着流俗走,尤其容易跟着国际社会的流俗走,流俗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来不及动动脑子,想想对错。

  用“世界上没有人喜欢战争”这句话的逻辑来推导,很容易推导出这样的结论:日本侵略中国,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痛的苦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痛的苦难。这句话在人文学术层面说的非常正确,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它就未必对了。为什么当年日本军人开到中国来的时候,日本母亲对儿子说:“你一定要为国捐躯,你活着回来就是这个家的耻辱。”为什么日本的母亲会这样说话,战争是给这个母亲带来了苦难还是精神上的满足感?你要知道,日本母亲的这种精神满足,是通过鼓励她的儿子对中国人的屠杀来实现的。你能说这个母亲不喜欢战争吗?你能说这个母亲是侵华战争的受害者吗?

  为什么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他在美国的支持率是最高的,高达百分之七十一?为什么美国人民如此喜欢攻打伊拉克、屠杀伊拉克人民?最近奥巴马讲要去打叙利亚,美国人民确实表达了反对的声音。但是,他们反对攻打叙利亚,并不是说这不符合他们的普世价值、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不符合人权,并不是说他们不喜欢战争,不喜欢屠杀外国人。他们说什么,他们说我们花这么多钱打叙利亚,我们的收获配得上我们的代价吗?还不如用来给我们自己搞福利呢。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不喜欢战争,他们只是有时候不喜欢为战争付出的代价。他们只希望被侵略的一方付出代价。但是,如果收获足够大,自己付点代价也是舍得的,即使让儿子战死,也在所不惜。这就是那些野蛮国家、野蛮国民对战争的真实态度。

  可见,世界上有很多人喜欢战争,几乎所有的野蛮人、恶人、坏人、强人都喜欢战争。他们不但喜欢战争,还要制造出自己不喜欢战争的谎言,来遮掩他们的欲望和罪行,好像日本人屠杀中国人是我们中国人逼的,美国人屠杀伊拉克人是伊拉克人逼的。

  世界上没有人喜欢战争,战争贩子讲这话纯属谎言,我们受害者跟着说则是文艺腔。中华儿女用几千万生命的代价打赢了抗日战争,可是几十年后我们在精神上却可能重新失败了。中国人民如果用这种文艺腔反思中日战争,只能说中国人在精神上已经重新倒下。近代以来,不少中国洋奴都说,近代史上外国人之所以侵略我们、屠杀我们,都因为我们做错了,都是我们惹得他们不得不如此。因为世界上没有人喜欢战争,如果不是我们做错了,他们就不会发动战争。今天许多网络大威,以及民国以来许多名满天下的硕学鸿儒,持这种看法的大有人在。

  十几年前,南京一帮糊涂的政协委员提供了一个提案,要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改为中日友好纪念馆,好像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我们都不应该再提了,也不能总结教训了,好像日本的屠杀是赏给中国人一个中日友好的机会,这帮精英委员真是比硕学鸿儒和网络大威更加文艺腔。

  所谓战争给双方都带来苦难,带来灾难,这个认识跟现实完全不符合,跟现实世界的利益关系、政治关系、权力关系完全不符合,跟战争的结果,也完全不符合。八国联军除了战场上的屠杀和掠夺之外,还通过条约掠夺了中国几亿两银子,这是战争的直接回报,即使是最不平等的贸易也不存在这么高的回报。

  几亿两银子给这些国家带来经济繁荣,每个国民都可以从中受益,怎么能说侵略者的国民也是受害者呢?他们不是受害的问题,而是为了获得巨额利益必须主动地付出一点代价的问题。为了获得巨大利益主动付出代价,跟受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战争是不同圈子之间基于根本利益的生死对决。大多数时候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对决。日本人为了拥有整个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如果他们成功,他们就会成为东亚老大甚至世界老大。当然最后他们失败了,他们像经商一样折本了。经商折本是商业上的主动担当,侵略失败也是战争伦理上必须承受的后果,是他们主动选择战争时就能够意识到的代价和后果,这跟受难完全是两回事。

  这些年我们经济搞上来了,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精神却趴下去了。眼下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知,没有站在中华民族的政治立场和利益立场上,我们被西方侵略者编造的谎言洗脑,一心信奉西方的政治、西方的学术,天天忙于跟着他们放屁,而没有时间检视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认知。近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形成的这种错误认知,也体现在这部电影中。

  电影最后的镜头,中国丈夫和日本妻子都被侵略军杀害,两颗头颅并排挂在同一根木头上示众。它最强烈地暗示了日本人民跟中国人民一起承受了战争的苦难。我个人感觉,这种镜头有点伤害中国人的感情,至少对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实际上日本侵略中国给日本带来多大的财富积累,这么多的资源,这么大的国土,这么广大的中国劳工为他打工,他赚得太多了。日本人根本不怜悯被日军屠杀的亿万亚洲人,只怜悯他们为了屠杀他人所付出的代价。我们作为被侵略者,竟然要在中国人苦难的同等水平线上,来怜悯他们日本人的苦难,我觉得太傻了,太圣母病了,太假仁慈了,太没有自尊了。侵略者所付出的代价,是他们应该承受的报应,要反思就由侵略者自己去反思好了,犯得着我们被侵略者自作多情、越俎代庖吗?被侵略者最基本的反抗策略,就是扩大侵略者的代价,如果我们对他们的代价怜惜有加,怕是有吃错药之嫌。

  我们中华民族如果在中国近代史的框架中,在国际政治框架中,在国际经济关系框架中,永远怀着这种吃错药的文艺腔,我们在文化上、精神上就永远立不起来。我们的学术、文化、艺术如果永远在这种文艺腔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思考,我们就永远无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学术体系的洗脑和欺骗,永远只能跟着西方人(包括日本人)制造损害中国人民利益、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错误作品。

  当然,针对一部电影来讨论这么重大的问题,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事实上我这里的批评意见,远不是针对这部电影的,主要是针对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和思想高度,再好的艺术家也只能跟着别人起哄,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而无法为民族发展贡献正能量。中华民族处于全面崛起的临界点上,当前急需在思想上厘清这些基本认识,否则民族复兴就没法真正实现。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年代,这是一个需要把颠倒的评价重新理顺的年代,中国思想界任重道远。中华民族在精神文化上的觉醒和挺立还有待于我们的共同努力,任何伟大的艺术品都需要经过思想炼狱的挣扎搏击,最后才能拔地而起。《兰亭》的探索给了我们相当多的启示,值得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我把批评送给中国思想界,我把赞扬送给电影《兰亭》,我把感谢送给电影的编剧程晓玲女士和导演肖风先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9-28/2307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9-28 关键字:《兰亭》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