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纪苏:你不吃亏,谁吃亏--再说几句《东风雨》
你不吃亏,谁吃亏
——再说几句《东风雨》
前些天写了篇《东风雨》的观后感,其中对创作者的用心能否为当今观众所理解表示了怀疑。文章发给了一些朋友,徐大姐(浩渊)回信说,一般人看了这片子,“更容易感到为正义的‘流血牺牲’,到头来是傻B行为,因为连目标都是假的”。她举了身边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我身边也有,它们能否代表“一般人”我说不好,因为没有统计数据,但凭直觉代表性不会太低。前几天参加一个《东风雨》的讨论会,会上也听到诸如“意义归零”的议论。昨天又有同事转来小叶(匡正)的影评,黑纸白字再次证明影片的主旨确实“被”归了零:
虽然他们【即抗日烈士——纪苏】也无畏,但那些惨烈场景,最终显示的仍是战争的虚无。这种对悲剧的感受和想象力,是《东风雨》的灵魂所在。它残酷冷峻,却有一种净化的力量,让你走出影院体会到的是和平与生命的价值。它的结局也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战争中注定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比起那些简单地以敌我正义为诉求的电影来说,这种对战争的表达,无疑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那天的座谈会小叶也参加了,会上编剧杨健女士谈到,牺牲了那么多人,最终得到的情报却过时无用,那确是史实,但她和导演都认为,“用”之上还有更高的“义”(她没用这词儿但就这意思),她特别说了赵氏孤儿。
这就有趣了,作者分明是往北走十里,然后再向东北走十里;小叶和观众们往北走了十里,然后却西路军似的奔了河西走廊。这究竟是影片表达的问题呢,还是观众接受的问题?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一带有个美女,是许多君子的好逑。她虽然明确表示谁都没看上,但谁都觉得被她看上了,因为该女天生一双“美目盼兮”,看着特别多情,连我这没太到岁数的看了都多心,遑论正当年的大哥哥们了。《东风雨》也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遭人误读吧,因为北行的头十里确实是生命的鲜花零落成尘、碾踏成泥的十里,确实伤心惨目。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强调,基本不管作品、彻底不管作者的阅读,恰恰是这些年文艺评论、思想辩论中最突出的现象。不举别人的例子就举自己的《中国不高兴》吧,我们那本书也是迎面碰上一大群我们没说的他非说你说了、我们说了的他非说你没说的评论家。这些评论家不是博士生导师就是资深媒体从业人员,却不知怎么搞的,一个个就像《红楼梦》里把侄子当嫂子、“拉了自己的裤子,硬梆梆…”的贾瑞瑞大叔。这些瑞大叔当然也有可理解之处,我上篇文章已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原因,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赶上这样评论家观众,这样的社会政治原因,《东风雨》不吃亏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在历史细节和表达手法上的讲究,与到处穿帮的“主旋律”电影或商业片形成了鲜明反差。但由于影片的主旨即那更高的“义”被时下最高的“利”拦住去路,那些足见苦心匠心的辅助和铺垫就很可能成为问题——首长出问题了,秘书警卫都少不了要办学习班“交代问题”。刚刚读到晚报上一篇文章,就在给《东风雨》的情节结构办学习班,说它违背了间谍片的什么“范氏定律”。
程婴救孤、三户亡秦这类舍生取义的事情明摆着都是“吃亏”。《东风雨》既然在银幕上主张吃亏,银幕下也就别害怕吃亏。套用一个名句:你不吃亏,谁吃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9734.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