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曾经有那样一些知识精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曾经有那样一些知识精英……

★郭松民

两年前,钱学森去世时,有网友在跟帖中深情地写到:“感谢钱老,他带给了一个民族安全感!”

这个判断当然不能算是非常全面的,因为中国人民安全感的获得,首先来自于新中国的成立,毛主席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及人民军队的强大等因素,但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爱国知识精英,毅然放弃在海外舒适优越的生活,返回百废待兴的祖国参加建设,并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新中国在成立后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就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并且拥有了“两弹一星”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自近代以来不断被入侵的百年噩梦被一扫而空——这些成就的取得,钱学森等知识精英确实是居功至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网友的判断又是非常有道理的。

近期,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以纪实的风格,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一段催人奋进的历史,尽管不无细节瑕疵,但该剧仍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时的国际国内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开国领袖们与钱学森、郭永怀、王淦昌、邓稼先、王永志等一大批新中国杰出科学家们的不朽功勋。在今天电视荧屏上充满了诲淫诲盗的作品,“无床不成戏”的大背景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应当说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优秀电视剧。

“中国一定要强大”——这一判断可以说是中国的“近代史共识”,被买办阶级之外的中国所有其他社会阶层所共同接受。这一共识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中国自1840年以来不断遭受西方列强入侵的惨痛历史。其基本规律是每遭入侵必战败,每战败则必割地赔款,泱泱大国的首都居然平均每隔40年左右就要被外国军队占领一次(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占领北京,中国赔款四万万两白银;1938年,日军占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不能有效保卫自己安全的基本态势下,中国人民的自由权、生存权、发展权等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

如何才能使中国强大?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这些探索都失败了,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一条解放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选择了一条“高积累,低消费”(1970年,中国的消费率只有63%,积累率达到37%,而同期印度的消费率为78%的产出,积累率22%),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道路。这一选择,是对“近代史共识”的积极回应,也是当时中国被西方列强封锁和武力威胁的时代背景下的最优选择。

中国通过“高积累,低消费”的方式,如前所述,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就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继长城、大运河之后的第三个“千年工程”——如果说长城使得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能够在自己的文明完全成熟起来之前,抵御住游牧民族的入侵,不至于湮灭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大运河使得中国南北之间从地理、经济和文化上真正联为一体的话,那么新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就使得中华民族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中站稳了脚跟,获得平等一员的资格,并为最终改造这个体系,为人类文明开辟新的道路,创造了前提!至于“两弹一星”的积极意义,就更是毋庸赘言了。

实现“近代史共识”,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普遍贫困”,即消费水平的普遍低下,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刻,甚至需要勒紧裤带。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什么计划经济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因为非“低消费”,就不能实现“高积累”,就不能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中国实行的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工人、农民承担了“低消费”的代价,精英也承担了低消费的代价。

面对这样的状况,精英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以钱学森为代表一大批新中国杰出科学家,欣然接受了这一选择,他们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他们甘愿付出个人的享受,甚至健康和生命,当然他们也感受到了别人所不曾感受到巨大幸福,比如当蘑菇云在沙漠上高高升起,当“东风”系列导弹拔地而起,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巡游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的时候……,《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就生动地再现了他们选择、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幸福!

但也有不少知识精英,主要是人文知识分子,始终无法理解“高积累,低消费”的战略选择,他们的视野里只有自己的舒适、情调、享乐,他们对自己生活水平的相对下降始终耿耿于怀,他们一直留恋三十年代上海租界里的生活,他们对个人境遇的关心超过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无不带有改造知识分子的内容,不是没有原因的,其出发点,无非是想让他们超出个人得失的狭隘眼光,认同国家民族的大目标,把个人的利益和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但很遗憾,这些努力看起来没有取得成功,“伤痕文学”、“牛棚文学”就是这些知识精英对这段历史的反映,在他们灰暗的眼光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里的那段凯歌行进的历史,也是无比灰暗的。

到了今天,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钱学森那样的知识精英,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是高山,而伤痕文学们只是高山脚下的一坯黄土!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肯定了钱学森们作为高山的地位,为新一代知识精英如何选择提供了榜样,因此是值得欢迎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937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毛时代  钱学森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