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集结号》和中国文化圈子的价值取向
2007年盘点(2)——《色戒》、《集结号》和中国文化圈子的价值取向
昨天晚上看了中央6台的俄国电影《星星》,讲的是二战中苏军一个侦查小分队深入德军阵地后获取重大情报并全部牺牲的故事。当然,类似战争题材的电影很多,美国的《瑞恩》等也是类似主题。感觉是无论内容如何,谁家拍的东西,有几点总是相同的,一是故事情节符合生活逻辑,也就是细节上可以离奇,但是都可以感觉到生活真实。当然,历史和现实题材符合生活真实是艺术的一般规律。二是一定有是非观,也就是反映出战争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这一点从来不含糊,贫道似乎还没有看到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军事题材电影没有是非观,编剧和导演不区分战争的性质,不歌颂某方的士兵的英勇牺牲为国捐躯是伟大的这个主题。
贫道于是回味一下中国2007年的几部电影,以及今年来中国大导演们写得东西,觉得有些怪怪的。仔细品味一下,发现是两个原因让我感觉怪,一是几乎所有作品的情节都有意或无意地脱离生活真实,写出一些不可能发生,不符合人之常情和事物规律的事情;二是几乎所有作品都试图模糊是非观,追求超乎国家、民族、人群的所谓“人性”。
先说第一点。我们知道,生活真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能够打动人的关键。即使科幻片也会依据现有人类对技术发展认识,没有把“不可能的,和不符合情理的事情”放进去。鬼怪篇虽然不用遵循这样规律,但这属于另一种艺术类型。而反映人类真实生活的作品,符合生活逻辑是艺术本质属性。同时,艺术作品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生活真实典型化,也就是并不把偶然性,也就是仅仅“可能发生”但不属于“经常发生”的事情作为主要内容和情节,情节尤其细节都是符合常理的。这就是一般的“正剧”,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看起来是偶然发生的故事,但类似的特殊作战任务又是经常发生的。另一类不属于正剧,比如《捷尔森敢死队》把多种偶然性集合在一起,故事离奇、夸张,观众很清楚这属于什么作品,不会提出“怎么会那么巧!”的问题。还有比较特殊的一种,就是香港的无厘头文化。所谓无厘头文化,在表现上就是故意把很多细节搞得不符合生活逻辑和人之常情,一些意思在某些圈子里理解得到,另一些圈子里搞不清楚是什么。当没有人把周星驰的电影做正剧,看了哈哈一笑,日常能说出点搞笑的话就很达到目的了。
上面啰嗦这么多,现在回到正题上。中国近年来所谓“大家”的作品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无极》《英雄》《黄金甲》之类武打非武打,正剧非正剧的片子,一类是看似正剧,实际上又不符合正剧的基本创作原则,即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如《色戒》和《集合号》。
前一类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看起来似乎属于某个时代的宏大历史背景片子,有点正剧的感觉,但又抽去历史真实感,是“义气”,“忠诚”,“爱情”,“权利”等概念符号的生硬艺术化,如果不加解释,看完后除了场面宏大,色彩漂亮外,几乎什么也感受不到。不过前几天议宣网友总结的很到位,说这些电影主要会让你感到“不值”,他总结说:“《英雄》告诉你为了天下“不值”;《无极》告诉你为了馒头“不值”;《十面埋伏》告诉你为了帮派“不值”;《黄金甲》告诉你为了王位“不值”;《夜宴》告诉你为了复仇“不值”……。”也就是说,作品呈现的矛盾,都是些简单概念符号的形象诠释。这确实很像后现代派的绘画作品,依靠符号和解释来存活。不过,这些作品再无聊,也无伤大雅。至于馒头、帮派、王位、复仇这些东西究竟值不值得以生命相搏,都不重要。看了也就是看了。反正谁也没把这样作品做正剧。
可是《色戒》和《集结号》就不一样了,这两个片子都是按正剧拍摄的,都在反映确切时期的故事,都试图表现一些重大的主题。可是两个片子都用了违反生活逻辑的手法,也就是说仅仅从艺术角度上说,这个作品都是一种很差的作品。
先说《色戒》。色戒里最重要的情节逻辑,是一个以抗日为目的的女大学生在被汉奸强奸后,由于性交的和谐和快感,与对方产生了“爱”,而这个爱还能升华到宁可让自己战友牺牲性命的高度。一个女人会不会因为交媾和谐就产生爱情?虽然很罕见,但可能会有。进一步说,如果过程是强奸会不会发生?这样可能性就更小了,但真咬定说完全不可能也不合适。如果本来是敌对双方,是自己充满强烈仇恨,想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对象强奸了自己,于是产生了爱情而且升华到如此高度呢?就完全不符合情理,不符合生活逻辑了。这样一个极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作为一个正剧的逻辑基础,自然让人感觉怪怪的。
这里可以对比一下苏联电影《第四十一个》。文革期间我们批判的苏联电影《第四十一个》,是说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个女狙击手已经消灭了四十个敌人,第四十一个敌人没有击中而是俘虏了。在押送俘虏的过程中,他们两个偶然被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经过一段共同解决生存问题的生活,双方产生了爱情。后来白军的船来了,这个“爱人”毫不犹豫地跑向敌船,红军战士最终把他击毙了。这个故事也讲了敌对双方的男女产生爱情的故事,与《色戒》看起来有些像。
但是,《第四十一个》是符合生活逻辑的。首先,国内战争中,双方的冲突和仇恨会小于反侵略战争的仇恨,作者让两个政见不同的俄国人之间产生爱情,一定比反侵略战争中双方发生爱情可信些。如果这个男俘虏是德国士兵或者二战期间德军组织的俄国军团的俄奸,而且是杀了无数苏联同胞的著名大俄奸,就不太可信。尤其重要的是,两个人发生爱情的过程是符合生活逻辑的。一对孤男寡女在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上,要共同努力才能生存。在一段足够时间的合作生活中,他们淡化了阶级对立产生爱情,即使不算正常的,但属于可能的。如果作者没有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孤岛上,而是押送途中因为这个俘虏强奸了女红军,结果他们两个产生爱情了,就不可信。最后,当这个白军向他自己人那里逃跑,红军女战士击毙了她的“爱人”,也可信,因为无论她是觉得这是对自己事业的背叛,还是对爱情的背叛,她都可能开枪。这就是为什么贫道认为不管主题如何,起码苏联这个电影是符合生活逻辑的。而《色戒》就不符合生活逻辑,因此《色戒》拍成一个“正剧”,不算是什么好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很差的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政治因素,只说艺术作品,即使是西方国家严肃的艺术家也不会给它评奖的,而会扔在垃圾袋里。
《集结号》就艺术创作来讲,也属于没有生活逻辑的片子。大概是这些导演看的无厘头作品看多了,认为情节不管怎么改都没问题。作品原来的故事猛一看与《集结号》没太大区别——本来是担任阻击的连长对仅剩的40多个负责阻击的下级说,自己带领号兵也在阵地上,要大家听见集合号就撤退,电影改为团长给担任阻击的连长说,要他们听到团里安排的集合号撤退。原来的故事里是号兵牺牲了,根本没有办法吹集合号,电影改为给本没派人回去吹集合号。当然,最后没牺牲的人为了证明阻击的人都战死了,属于烈士这一点都一致。
问题在于,《集结号》看起来的这一“小改动”,其实是一个牵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根本改动。任何一支军队,不管性质如何,质量如何,都会遵循战争的基本原则——完成作战任务,尽量保存力量。没有一个军队指挥官会把“作战单位全部战死”作为作战任务下达的。这也属于生活逻辑。贫道一个帖子说过,只有蒋介石曾经把让杂牌军送死来消灭异己当作战任务的,但这是在非常特殊情况下做的,正常军队里这种情况很少,假如《集合号》准备反映这个题材,应该显示出来。本来一个有稍微分散阻击位置的阻击阵地,如果连长决定撤退,派人通知各个小阵地是不合算的,好的办法是连长带着号兵,决定撤退时吹号最快,而且最安全。这是符合生活逻辑的。冯小刚把吹集合号安排为团长派号兵回来出号通知撤退,等于准备让这支部队,不管完成的任务如何,都要全部战死。因为大部队转移到安全地区再派号兵回来吹撤退号,号兵折返跑要花两倍时间,而且还没考虑到号兵出什么意外的事情。因此类似阻击任务下达都是要求阻击部队阻击多长时间。确定阻击时间符合作战逻辑,也就符合生活逻辑。
也许有人会说,也许真的有些军官很傻,没什么经验,任性主观。会有吗?会。尤其国民党军校里刚毕业的大学生会。但泥腿子出身的,全靠打仗提升军官的共产党部队就很难有。共产党部队里一个主观任性的军官也没有吗?连排长级别里也许会有,但是团长级的绝对不会!1947的共产党团长起码是在抗战初期就参军的,少说打了8、9年,经历过数十场恶仗,因此一个这样的傻瓜也不会有。
因此,冯小刚的改动一下子就把一个基本的生活逻辑给搞没有了。而这一没有,就把另一个基本战争逻辑——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也搞没有了,让共产党军队变成一支可能让部下全部战死作为作战任务的军队。这样的东西当然不能得奖,因为完全无视生活逻辑,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接着说说这两个片子的思想性,也就是是非观。《色戒》的是非观大家评论的很多,认为是卖国主义的,恶性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妇女的。但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不见的所有片子都需要把大是大非做主题。确实,很多无厘头作品看不出来有什么是非观,也没什么明确主题。但这都是小题材的片子,说些风花雪月,说些市民生活的。要抗战这个大题材,就无论如何牵涉是非观,牵涉战争的正义性问题。这是躲不过去的。李安可以拍战国时期某国妇女因为下半身快乐而无视敌对国关系的《色戒》,但描写抗战就不合适,因为这里的是非问题太大了,太明确了,太严肃了。
显然,李安是很清楚这些的,因此说这样的片子不适合大陆拍,要他来拍才行。贫道不清楚的是为什么这样的电影他敢于拍,而且这么心安理地,这么潇洒自如地拍。如果张爱玲和李安拍《第四十一个》电影是这样的内容:在二战期间,一个原来俄国贵族子弟加入德国的俄国兵团,被一个红军女狙击手俘虏了,在押送途中这个俄奸强奸了女战士,由于性交和谐,他们相爱了,后来遇见德军,他们双双投降了德军,为此还牺牲了几个红军战士,恐怕苏联人会提抗议的。如果拍一个阿拉伯妇女,因为与一个屠杀了很多阿拉伯同胞的以色列间谍一起找到了下半身的快乐,于是背叛了阿拉,背叛了自己的兄弟们,恐怕事情更大。或者拍一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个起义军妇女,因为和一个屠杀很多美国人的英国军官一起找到了下半身的快乐,而出卖了华盛顿的军队。恐怕就不是奥斯卡拒绝让他参展问题。
但恰好在他认定拍中国人就不会出问题。不仅不会出问题,而且一定会由中国著名导演主持的金熊奖中获奖,而且会让中央电视台在报道台湾评金马奖时,花费破纪录的7个小时报道。李安也太自信了,因为他看透了大陆的文艺界。
冯小刚也很自信,当然现在的冯小刚更重视票房。中央台前天采访他,他毫不犹豫地说他不在乎评奖,只要2亿票房收入能达到就行。他一定会如愿,因为今天已经一亿六了。但是,一个把共产党部队描绘成一个有时候会下达“全部战死”为作战目标的军队,让解放军士兵看了感觉到“替当官的卖命真不值”,这些钱也会粘上鲜血的——现在不粘,以后也会滴出来!
《集结号》看起来在反映解放军上级官僚主义,牺牲士兵得不到烈士待遇问题,其实这也很奇怪。战场上不能确认死亡的,一般都记为失踪,这在各国都一样。《星星》这部电影的结束语也说,这8个侦察兵战后一直记为失踪,通过家属的努力调查,一直到1964年才追认为烈士。确实,查出来每个烈士英勇事迹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片子的基本逻辑是当官的本来就打算让他们死,这个主题就没有了。《星星》里如果要求侦查小组在完成侦查任务后就向德国军队冲锋,则一定不会放映,因为这会显示出苏军不是个正常军队。还有,《星星》里也有两次杀死德军俘虏的事情,但都符合逻辑,只是战争的残酷性决定的,因为在敌后不杀这些俘虏,他们自己就活不了,任务也完不成。因此影片里队长还特意强调不能轻易抓俘虏。而《集结号》里为什么解放军要杀俘虏呢?只能找到“仇恨”。难道当时解放军和国军真的有那么大仇恨吗?似乎没有这方面记录和报道。大概冯小刚看了《瑞恩》里美军刚登陆时对投降的德军士兵进行了屠杀,就把这些搬到了解放军身上。且不说美军的传统与解放军本来就不同,而且美军总体来讲也不是见俘虏就杀的,《瑞恩》里杀俘虏更多反映出当时惊魂未定的,第一次参战的美军士兵的紧张。
议宣网友对这两个电影评价很有意思,说也是在告诉大家两个字——不值:“《色戒》告诉你为了爱人“不值”;《集结号》告诉你为了上级“不值”……”。不过《色戒》似乎是在告诉你——为了民族,不值!
把“不值”作为创作的主题,是中国文化人颠覆中国人精神的巨大工程的一部分,现在看来他们还是取得了些成绩的。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现在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电视,除了主旋律意外,艺术家们都在写老板、官员以及小市民生活?而且在努力编造些剧情矛盾,根本难以打动任何人。难道这个社会没矛盾了吗?恐怕不是,甚至恰好相反。因为不是有不和谐,党中央也不会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战略目标。
中国正处于市场化和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社会矛盾与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十九世纪末的德国和美国很相似。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贫富差距急速扩大。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精英沉溺在金钱的浮华里欢乐;一方面低层弱势群体绝望、无助,犯罪和堕落。
一般情况下,每当社会出现病态的时候,总会有一批思想家、文艺家对社会进行揭露、批判,成为治疗、纠正社会疾病的精神武器。西方这个时期,无论批判现实主义如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福楼拜、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罗曼·罗兰、马克-吐温、杰克-伦敦……还是浪漫主义作家如大仲马、巴尔扎克、雨果……,都在要么揭露这个社会的浮华和价值观错乱,要么表现下层的绝望和无奈。至今我们都可以从《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悲惨世界》里感受到下层的绝望,从《镀金时代》、《欧叶妮·格朗台》、《红与黑》里感受到上层的浮华和腐化。当然还有马克思、傅立叶等社会学者大量涌现。甚至这时的宗教领袖也面对现实,主动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也有一些所谓“消极”作家和思想家,但知识精英整体上是能够面对现实的。
让人感到无奈和绝望的是:中国社会病态症候已经显而易见,已经被广大群众深切感受的时候,除了少数经济学界所谓“非主流”学者在“嘀嘀咕咕”外,号称“民族灵魂”的知识分子主体对此竟然没有反应。不仅眼花缭乱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里找不到一篇反映时代深层问题的作品,文学文艺界里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被称为“严肃”的作家、导演和演员,而且主流思想界全都慌忙不迭地为价值观错位进行辩护,对贫富分化社会对立进行粉饰。本来就边缘化的宗教界就更无所作为。整个知识界的冷漠和无所作为让人心寒。
是中国知识分子怎么失去了传统了呢?屈原、杜甫、鲁迅的传承都给了谁呢?贫道是这样看的:
今天的世界与过去是不同的,世界确实已经全球化了,每个人除了被分为国家和民族外,还收到整个世界规则的影响。从世界经济运行结果看:财富分配上来越两极化。世界在两个层次上被分为二元结构:
一个层次的二元结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北方和南方。前者占世界人口不足20%,拥有世界90%的财富,创造世界80%的GDP。后者超过世界人口的80%,拥有10%的财富,只创造20%GDP。
第二层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二元结构。即国内20%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80%,80%的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20%。
这个双重二元结构中,发展中国家高收入的一元依存的生产方式接近发达国家,其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靠近发达国家。
也就是说,今天中国甚至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主流知识分子,从生存方式上,从意识形态上是趋向与靠近西方主流思想的。因此,李安、冯小刚、张艺谋等表现出靠近富人集团,靠近西方集团是不奇怪的事情。倒是如果他们靠近中国弱势群体,靠近民族主义,倒是奇怪了。今天主流文化群体如果有站在弱势群体立场的作家,恐怕就靠赵本山这类“准知识分子”了。贫道就欣赏他的《落叶归根》,可主流媒体报道过吗?这个作品在影视圈里有介绍和影响吗?中国强势群体圈子里谁议论过这个作品吗?没有。倒是有了就奇怪了。
下一个盘点一下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和展望。议论些文化问题,希望版主放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7639.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