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哪里只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乖舛
《集结号》哪里只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乖舛
最近,一些新电影让人看起来有些怪怪的。不是说这些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怪,或者不能打动人的意思,而是说这些东西在内在逻辑上,或者背景资料上让人觉得在表达一些很可怕的意思。
继《色戒》之后,《集结号》也公演了,也得到主流媒体的疯狂吹捧。《集结号》、《色戒》都是“名导演”搞出来的,自然表现手法很高明,很能打动一般人。可是像《色戒》一样,《集结号》的内在逻辑上也是很奇怪的。《集结号》是说一个连的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接受了阻击任务,上级说让他们听到集合号(解放军部队没有集结号)后就撤退,结果他们一直没有听到集合号,最后几乎全部战死。后面透露了上级根本没安排吹集合号,以及最后的幸存者不被部队承认的事情。
这个片子表达出一个很清楚的逻辑,就是“上级”可能事先就准备让这一连指战员全部战死的。因为就共产党的军队在当时的素质,如果事先就不准备不吹集合号,没有打算给出撤退的命令,就会战至最后一个人也不会撤退的。既然不准备让他们撤退,等于要求这个连队全部战死,也就是把“战死”作为作战目标而不是把“阻击成功”作为作战目标。这比国民党部队里出大洋征集敢死队还厉害,组织敢死队去冲锋,还是希望他们拿下阵地的,并没有想真的让他们全部去死,全部死了就占领不了阵地。
把集合号作为撤退信号是很奇怪的事情。一般来讲,大部队给掩护部队下达的任务,都是按阻击多长时间来下达的。也许会估计的有余量,比如大部队一般用5个小时转移50里就安全了,就安排阻击6个小时。但用“派人通知”的方法是很不符合作战一般规则的。大部队撤退, 5个小时大约能走出50里。假如走出50里才安全(由于是连为单位的阻击,肯定不是很大的作战单位的安排,有50里就够了。如果要转移上百里的任务,在淮海战役方圆数百里的战场上,一定是纵队级单位,而且阻击单位会大于连),首长肯定不能在走到半路就派号兵回去通知撤退,因为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脱离危险。而走出50里(大致为一个事先设定的位置),然后派号兵回去吹号,就算号兵跑得快,一小时15里,也要三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阻击战附近战场。在枪炮声很响的战场上,很多战士被炮震得什么都听不见(《拯救大兵瑞恩》里就有这样场面),军号能被听见顶多离战场两三里甚至要更近,号兵差不多就等于要回到阻击地点来通知结束阻击。这就等于让阻击部队多阻击接近一倍的时间。这点道理都算不清楚,恐怕是很奇怪的事情。况且主官竟然没有考虑到环境险恶的战场上号兵如果半途死了伤了怎么办?因此这种派人回来吹号的下命令方式是很奇怪的,也是很愚蠢的。而且这个接受阻击任务的连长也很愚蠢,他们怎么会一点想不到为什么这次要这样下达命令,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从这个角度看,用集合号通知撤退也包含并不打算让这个连队有活口的意思。
因此,不管这个片子在细节上表现得如何感人,都是建立在这样两个逻辑基础上的:
首先,共产党的部队首长有时候会以“完成作战任务并要求全部指战员战死”为作战目标,而不是“在尽量减少伤亡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为作战目标。这是一个什么军队?这个什么军队也不是的军队,甚至连法西斯军队也不是。法西斯部队也是“军队”,也会按照一般战争规则:尽量消灭敌人,尽量保存自己。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要求德军重兵集团坚持战斗不投降,也不是想让他们全部战死,还是派部队救援的,是希望有个机会转折。如果读历史,可能只有蒋介石为了排除异己,会让整建置的杂牌军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便消灭杂牌军(但杂牌军也很滑头的,该跑早就跑了)。难道当时这个部队首长与这个连长有仇?要借敌人的力量消灭他们?不知道,影片里没交代,可这个逻辑始终是存在的。
其次,这个电影表现出共产党部队里有些指挥官连基本常识也没有,连让号兵折返跑等于让阻击部队多阻击一倍时间也不会计算的,连这种通知方式的偶然性极大也不考虑。也许身经百战的共产党部队的指挥员不都是李云龙这样精明的军人,遵循“赔本的买卖老子不干”、“我们团从来没有丢下一个弟兄”的原则,但是一个团级指挥员即使再笨蛋,军事素质再差,愚蠢到这样情况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许确实有过用吹集合号来指挥撤退的事例(似乎看到过这样的回忆录),但这一定是很小的部队单位,阻击部队以班为单位,撤退距离一定不超过10里才合算(大致在目视范围内号兵可以看到大部队指定位置)。别看把阻击部队的建置设计成连是个小问题,其实这样做对达到特定创作目的是最合适的。
那么无论集结号细节上表现什么,只要建立在这样一个逻辑基础上,都首先让人感觉怪怪的。而这个怪的背后,就是让中国士兵和下级军官产生一种“战场上我们的生命是被一群可能把‘让我死’作为目标之一的人,以及不知道会怎么考虑的傻瓜掌握着”的感觉。在这种大的逻辑背景下,战争场面越残酷,这个效果越强烈。
看了这个片子,肯定找不到《拯救大兵瑞恩》里的感觉。虽然斯皮尔伯格也描写了超乎寻常严酷的战争场面,登陆场血肉横飞的细节,但由于片子的逻辑主题是美国政府下达命令时的人道主义考虑,电影表现了士兵的对看似荒唐的任务的理解,因此所有残酷只能衬托出美国政府的伟大和士兵的英勇。而集结号所表现的,决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不是战场上士兵命运的乖舛,而是在暗示一个宿命——这是一个近似疯子的组织在进行一场毫无人性的战争。尤其是最后描写幸存的战士最后始终得不到承认,就把这个主题升华到的顶峰。
《色戒》也有相同的问题。这个片子也有清晰的背景逻辑:一个爱国者是可以爱上敌人的,而且只需要与敌人性交就可以实现从仇恨到爱的升华。而这个爱甚至可以达到为保护原来的敌人不惜牺牲自己的战友的高度。当然,李安与冯小刚都属于著名导演,突出一些感人的细节达到观看时被感动并不困难,大不了通过色情场面调动一下人的兽性就可以了(这也是在色情场面被删节后国内很多观众觉得无聊而半途退场的原因),包括把本来特工组织的锄奸活动改成一群不谙世事的毛头青年胡闹这样香港无厘头文化的情节设计,但是无论怎么掩饰,这个背景逻辑都是无法改变的。
记得以前有个苏联片《第四十一个》,说是一个苏军女狙击手在押送一个白俄军官过程中流落到一个荒岛上,在共同生活中爱上了他,后来白军的船来后这个白俄军官向地方逃跑时,女狙击手把这个白匪作为自己第四十一个枪下鬼。这个片子虽然有些荒唐,但作者毕竟特意把“恋爱”过程安排在一个唯有他们两人的荒岛上,以便通过很多曲折情节和活动来实现两个敌手之间的“爱情升华”,显然作者也认为爱情这东西不是一次性交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的。其次,作者还认为在关键时刻大原则还是起作用的。如果当时苏联编剧把这个白俄军官改成德国军官或者二战时期的军队俄国军团的军官,而且是押送途中因为这个军官非礼了红军女战士,于是后者就深深地爱上了他,安排敌人船来了就跟着上船了,恐怕不仅当时已经“变修”了的苏联政府不会放映,而且当时苏联最自由化的作家也不会写。因为这不仅是在作践俄罗斯民族,而且因为违反生活逻辑而违反艺术逻辑。其实像《色戒》这样恶心本民族特性的剧本所有国家都不会编写的。
贫道搞不清楚最近中国怎么了:在南京大屠杀七十年纪念日前把《色戒》放出来恶心中国人的民族性,又在台独分子最可能挑起战端的时期放出《集结号》来让解放军指战员怀疑自己军队的正义性。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7637.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