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小岗村人按血手印的力气从哪里来:看《永远的忠诚》有感

小岗村人按血手印的力气从哪里来:看《永远的忠诚》有感

云淡水暖


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在央视热播,草民知道这部电视剧比较早,在它未播放之前的宣传片花中,草民看到了近几年红起来的演员张国强。张国强之出名,源自电视剧《士兵突击》,草民以为演得真好,活龙活现地演出了一个部队基层指挥员的风貌。冲这一点,草民认定此剧的拍摄阵容应该不差。

对宣传片花中的第一句话草民有些狐疑“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富裕的村子变成了贫困村?”,然后片花的下面有一句提到了“小岗村”三个字。当时并未意识到是哪个“小岗村”,如果是以真正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为蓝本,那么这句“原本富裕”纯属戏说。

在正式播放进一步了解剧情之后,草民才明白,说的就是历史上划时代的那个小岗村,而“永远的忠诚”就是以在小岗村病逝的沈浩书记为蓝本的一种精神升华。单从剧情的设计和张国强的表演,草民认为的确拍得不错,特别是张国强的表演,可以说把一个共产党员任劳任怨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常识,但以真实样本为基础称作的文艺作品,有些事也应该遵循基本的生活真实,这是与纯虚构作品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在宣传片花中说小岗村“原本富裕”就值得商榷,草民明白编导的意思,为突出沈浩的工作环境的艰难,找到一个戏剧冲突线索,因为“原本富裕”变为贫困,肯定有复杂的背景,沈浩的工作是去化解这个复杂背景背后的各种矛盾。

但是,这个“原本富裕”却不是事实,从片花中一位老年人很愤怒的一句质问“那上级给的20几万XX款到哪里去了?”,基本的印象是,小岗村的“原本富裕”,并非自身的因素,外力有很大的决定性,一旦在外力介入的环节出现问题,这个“原本富裕”就打了折扣。而电视剧《永远的忠诚》把这个折扣推向了极致——变成贫困村。

在现实中,小岗村的“原本富裕”是怎么来的呢?媒体曾经有大量报道:

【198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到小岗村视察,给小岗村带来了第一批瓦房,共计7间,都是政府免费盖的;1991年,作为“现代化”的显著标志——电话,开始出现在小岗村民的家中,是凤阳县电信局给18个当年摁手印的农民免费装的;1997年,由上海一家报社记者牵线,“先富起来”的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资助小岗120万元人民币,铺了一条“友谊大道”,后来,还给村里赠送了106台25英寸的大彩电。…大包干20周年纪念的时候,因为总书记的到来,…小岗有了水塔,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有了小学校和纪念馆,友谊大道两边栽上了花木,各家的墙面上刷了涂料,各户改建了茅房,用上了卫生厕所。一直到现在,小岗村民刚刚盖起的两层小楼,还都能得到政府每家2万块钱的补助…只要挂着小岗的名头,总能得到包括税收、审批等各方面的优惠…与周围的村庄比,小岗可以说是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南风窗》)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处级干部,“是由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任职的。安徽省派出了大批干部到‘经济困难,组织薄弱’的乡村任职,‘改革第一村’小岗也在其中。”沈浩到小岗村任职,算是“屈就”了,而沈浩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干了。一是说明安徽省对小岗村的重视,而是说明小岗村即便在大量外援下得到了物质文明的种种进步成果。却仍然是“‘经济困难,组织薄弱’”。

还有一个问题比较纠结,小岗村人据记载对集体化、人民公社生产模式的抗拒,达到了“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按下血手印”的程度,决心之大,胆识之烈,罕见于世。罕见到什么程度呢?用一句古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中国政论著作第一人”凌志军先生(畅销书作家,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法学硕士)写了一本《1978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失败》,前言中记载“万里听到关于这本书的争论,也表态说:‘这本书写得好。写的是历史,材料真实充实…’”

据凌志军先生记载:

【在1978年12月,只有十八户农家,一百一十口人。…他们是人民公社制度中最基层的一个集体,叫作生产队,共同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和十头牛。…二十年人民公社,他的小岗减少了半数人口、半数耕地以及三分之二的牲口,每一个人每年产出的粮食则由五百公斤减至五十公斤。…直到1979年底,也即对于人民公社的失望情绪已在中国大部地区公开弥漫起来的时候,小岗的上级凤阳县委才敢于公布这本账目:1966年到1978年,总计一百五十六个月里,这个小小的村庄有八十七个月靠救济度过。总计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花去救济钱一万五千元,比他们自己挣的钱多出十分之一。…】(《1978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失败》)

根据这个材料,小岗村在人民公社时期平均每人4.7亩耕地,平均每户28亩地,远高于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小岗村平均每年生产粮食14250斤,按照400亩耕地种粮食计算,12年中,平均每亩单产35.6斤。如果按全部耕地都种粮食计算,每亩单产只有20几斤。这个种植水平,连康熙年间气候条件最恶劣的西藏的粮食单产都达不到(每亩百十斤),如此低的种植水平,可以说小岗村在人民公社期间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等于不种粮。

但小岗村人要活下来,要下决心“冒着杀头的危险按下血手印”,吃饭是基本的,按照医学界的观点,每日必须保持300克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才能够维持人体的基本代谢功能,而小岗村做到了。

“总计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花去救济钱一万五千元,比他们自己挣的钱多出十分之一。”,为了维持小岗村的基本生活,国家给救济粮,给救济款,让小岗村人顽强地坚持到了完成“冒着杀头的危险按下血手印”的那天。

“樱桃好吃树难栽”,小岗村养活不了自己,就要靠别的人种粮食救济他们,否则人人都在等救济,等于空等,以当时的情况,小岗村不种,有人种了,交了公粮,国家再拨给小岗村吃救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体现了小岗村人的巨大决心,宁肯粮食不够吃,也不提高哪怕一点点单产(从亩产20几斤提高到100斤就行),一方面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你不够吃,就救济你,反正不能让你饿死。

按下血手印是要有力气的,力气要吃饭才能够保证,这个力气来自于小岗村以外的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小队农民兄弟的辛勤劳动。逻辑在这里走了一个怪圈,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养活了一群坚决抵制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人,最后成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解构者。还有一个逻辑悖论,亩产只有20几斤都无人追究,哪里会承包到户就“杀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736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小岗村  血手印  永远的忠诚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