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之:《亮剑》现象
《亮剑》现象
如果不是出于研究和评论的需要,我是没有兴趣细看《亮剑》、《狼毒花》之类电视剧,也包括易中天们的讲座的。媒体的大趋势在那里,其实无须细看,一斑窥豹也会大致无误;不是写学术文章,要那么严谨慎重。
《大国崛起》看了几集,其基本倾向与路数也即了然。
对于《亮剑》早想写点文章,考虑未必能够发得出去,也就作罢。近日看到云淡等网友文章,感到人同此心——自然草根与高层不可同日而语——不禁手痒,凑合几句评点式的议论。
《亮剑》是主流媒体迎合市民趣味、为创造票房的一种准恶搞,是打着颂扬旗号的重塑,是对红色经典形象的一种歪曲颠覆方式,是以痞气、废气、个人英雄主义取代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唯军事颠覆党的领导,核心是颠覆作为人民军队灵魂的毛泽东的建军思想。《沙家浜》等红色经典无不遭遇恶搞,《亮剑》不是一百步,但其社会作用如出一辙。
李云龙身上,多少也折射了当今 “成功人士” 或者说 暴发户的风采。
《亮剑》是当下文化环境的产物,是作者和受众联手打造出来的。生活自身的塑造和主流文化多年来对“传统”的颠覆,打造出了市民心态。文艺创作要肩负起为资本扩张而给大众洗脑的使命,市场化的运作则使“自由知识分子”迅速摆脱 “政治”而依附于“钱袋”, 要出名逐利就得被“看不见的手”牵着鼻子走——要像老谋子那样“走向世界”,更须按洋大人口味“创新”才行。逆“潮流”而动,即使是丁玲也要遭到唾弃;顺着潮流——更不要说先锋了——迅即可以使人出道成名,名利双收。成就贾平凹的是《废都》,是“下删××”字。
陈忠实虽有异于莫言王朔,但《白鹿原》的走红也离不开它的离经叛道倾向。
文艺的根,什么时候都是扎在土壤里,生活变了,文艺自然要变,而且,它经常地要走在生活的前头,为生活呐喊造势。《亮剑》是传统的红色军事在“转型”过程的产物,是应运而生的。
陈忠实不同于莫言王朔,但《白鹿原》的走红也离不开它的离经叛道倾向。
文艺的根,什么时候都是扎在土壤里,生活变了,文艺自然要变,而且,它经常地要走在生活的前头,为生活呐喊造势。《亮剑》是传统的红色军事在“转型”过程的产物,是应运而生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1307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