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极端情境下的伦理冲突及其升华——读韩永明的《晒太阳》
极端情境下的伦理冲突及其升华——读韩永明的《晒太阳》
韩永明的小说《晒太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小说的人物与故事都很简单,但在简单的人物关系中,却隐藏着内心的风暴,让我们看到了剧烈的人物冲突与内心冲突,而这一切又都在最后得以升华,云淡风轻,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
小说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两个极端的情境,这是故事发生的前提。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恶劣与人们的极度贫穷,这是一个连晒太阳都很奢侈的一个地方,“日月坪有接人晒太阳的习俗。因为山大、促狭,一天之中只有两个时辰能晒到太阳。为了多晒些太阳,人就相互请晒太阳。”在这大山深处生存的人,也只能捱着过日月。其次是小说的主人公华子,得了不治之症,“他在外面给人家打嫁妆的时候,突然昏倒了,去县医院做检查,才知道脑袋里长了东西。他问医生能不能治,医生说要动手术,钱大约要五六万。华子知道他家拿不出这么多钱,从医院回来了。”生病的华子只能在家养病,无望地以草药延续生命。但是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青年,华子也有自己的生命意识,这便让他对学年嫂子产生了好感,“他现在已经不再幻想能活下来了,彻底死心了,唯一的念想就是想亲近一次学年嫂子。”故事发展到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确的动机与走向,接下来的情节便围绕“亲近学年嫂子”而展开。在这里,蕴含着一个鲜明的冲突,那就是华子的欲望构成了对正常伦理秩序的挑战,而他的欲望对象竟然是对他照顾有加的善良的学年嫂子,这就在更深层次上构成了悲剧。
接下来是故事的第一个波折,那就是华子父母阻止华子去学年嫂子家晒太阳。华子的父母是正常伦理秩序的维护者,他们看出了华子对学年嫂子的心思,想尽各种办法阻止他去她家,甚至为此不惜杀鸡给他吃,这在贫困的大山中是多么奢侈的行为,但对华子来说,这却并不能构成真正的吸引力,他所想去的是学年嫂子那里。但对于华子的父母来说,内心也是矛盾的,看到儿子痛苦的样子,他们也极为心疼。同时华子也是矛盾的,他知道父母为何杀鸡给他吃,也知道亲近学年嫂子是不应该的。小说在不同人物的矛盾及其内心矛盾的交错中不断向前推进,摇曳多姿,显示出了作者对微妙难言之处的细致把握。
现在故事发展到了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华子妈亲想让华子去,而华子反而不愿意去了,为此华子妈去找了学年嫂子。在这里,华子妈与学年嫂子都是内心充满矛盾的,华子妈知道自己所做的是违反情理的,而学年嫂子“没想到气息奄奄的华子还会有这种想法,更想不到华子妈会来求她做这种事。她骂华子和华子妈太过分了。可一想起华子那形销骨立的样子,想起华子那掉下去的眼睛,她骂着骂着自己就流了泪。”两个人似乎都有些理亏,但是面对华子这个将死之人,又都以善良而宽容之心待之。
到这里,小说逐渐到达了高潮,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学年嫂子逐渐克服了内心障碍,想给华子以最后的安慰,甚至不惜主动对华子加以引诱,“她抓住了华子的双手,‘华子,你……喜欢我吗?我知道你——喜欢我——’”在这里,学年嫂子走到了自己的反面,但富有戏剧性的是,华子也走到了自己的反面,“亲近学年嫂子”这一愿望在接近实现时,反而扭转了方向,“他突然感到自己很下流很肮脏,感到脑袋里的那些蛇也安静了,身体像在一泓清流时洗过,心里干干净净了。”正是在这里,我们迎来了小说中最为灿烂的时刻,我们看到,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闪现出了善良的一面,而那些欲望也都得到了升华。当我们意识到这样的善与爱,恰恰出自于极端困难的情境,便会对这贫瘠的大山及生存于其中的人们抱有钦敬之情,正是这贫瘠孕育了丰饶的内心世界。而作家也恰恰是在对人物冲突及其内心冲突的细致把握之上,才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个简单而丰富的故事,一个平凡而意味深长的寓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2/1180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