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洋战争”说到抗美援朝
作者:克尔白的悬诗 来源:红色文化网 日期:2013-05-01 点击:
看了司马平邦氏的《中美为何同时重写太平洋战争史?》借这题目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历史上被称为“太平洋战争”的有两场:前一场——也是真正可以称之为太平洋的战争的那场——是1879-1884年发生在智利,秘鲁,巴拉圭之间,背后有美英资本支持的为了争夺阿塔卡玛硝石矿的战争;而后一场所谓“太平洋战争”就是二战中美日以太平洋为主战场的 那次,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视角的战争观,即“太平洋战争史观”。正因此,美国人计算“战争”的起点与中国不同。对中国而言,日本对华战争的开始至少可以追溯到9.18事变,甚至早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而对美国人来说,对日战争的起点也就是1941年的珍珠港而已。“太平洋战争史观”把战争限定为美日之间的事,从而基本上忽视其他被日本侵略地区的人民,为击败日帝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也是美国对靖国神社等问题不太关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美国是“成熟的大国”,特别豁达,而是神社里的那些“英灵”犯的血债主要不是以美国人为主的。美国占领日本后,对日本进行了“再教育”,灌输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太平洋战争史观”,强调日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迷信精神力量,不知好歹地挑战具有巨大物质力量的美国,今后要在美国的指导下,夹起尾巴重新做人(潜台词就是太平洋还是老子的),而对亚洲的殖民侵略则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太平洋战争史观”把日帝从明治维新以来的殖民侵略逻辑割断,只留下了短短四年的战争故事,战后日本左右翼中的一些人都不同程度接受了这一史观:如竹内好认为“太平洋战争”之前的战争是侵略战争,而之后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石原慎太郎则称1941年后是“两个流氓之间的战争”云云。日本战后的二战电影也几乎都是以珍珠港事件后的战役和海军为主角,好莱坞也是一样。少数涉及中国战场的,比如斯匹尔博格以日本占领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太阳帝国》,里面的日本人似乎也比中国人更可爱,而《虎!虎!虎!》一类合拍片更是带有“英雄相惜”的味道。我很赞成以中国人的立场重写这场战争的历史,尤其用影视这种深入人心的方式。前提是必须破除“太平洋战争”这一狭隘的定义,建立起整体并且自主的历史观,少一些自作多情,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尽管让人难以相信——在对待那场战争的态度上,比起中国人,美国人恐怕更能和日本人达成一致,这不仅关系之前的历史,也纠结在之后直到现在的历史中。
其实中国现在最应该拍的是关于抗美援朝的史诗!因为这是一场扭转国运的伟大战争,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中华民族能真正在精神上站起来吗?别忘了,就在这场战争的五十年前,八个所谓的“列强”(有的根本就不怎么强)把中国打得鼻青脸肿,太后皇上望风西窜,而五十年后,挟二战之胜绩,骄狂不可一世的美国及其领导的十六国军(正好比义和团之役多一倍),却折戟沉沙,老帅卸甲,真是沧海桑田,一言难尽。
现在几乎所有关于近代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都围着日本人折腾个没完,因为那是一种保险叙事:那时美国是咱的“伟大盟友”,“大日本帝国”也早就是历史遗迹;抗美援朝就不然了,昔日对手如今是与咱共享“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友邦,你要拍当年怎么揍他的片子,我外交缺钙部能不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吗?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特别是”时代的特别现象。一般而言,世界上任何国家对于自己的战争史,即使是败仗,也往往要修饰演义得悲壮决绝,虽败犹容,而现在我们的精英对于自己的辉煌胜利,竟然噤若寒蝉,避之唯恐不及,岂非这个盛世的又一奇观?
恢复对于这场伟大战争的应有尊重,恢复对于这场伟大战争的应有纪念,才能对得起那些埋骨异域的忠魂,才能重新在精神上站起来!很快就要迎来这场伟大战争的六十周年,我们且冷眼拭目观一观庙堂的动静,就恐怕那些仍健在的老兵以及无数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的声音,最终将湮没在世博会一类新的盛世狂欢的喧嚣中了。
历史上被称为“太平洋战争”的有两场:前一场——也是真正可以称之为太平洋的战争的那场——是1879-1884年发生在智利,秘鲁,巴拉圭之间,背后有美英资本支持的为了争夺阿塔卡玛硝石矿的战争;而后一场所谓“太平洋战争”就是二战中美日以太平洋为主战场的 那次,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视角的战争观,即“太平洋战争史观”。正因此,美国人计算“战争”的起点与中国不同。对中国而言,日本对华战争的开始至少可以追溯到9.18事变,甚至早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而对美国人来说,对日战争的起点也就是1941年的珍珠港而已。“太平洋战争史观”把战争限定为美日之间的事,从而基本上忽视其他被日本侵略地区的人民,为击败日帝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也是美国对靖国神社等问题不太关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美国是“成熟的大国”,特别豁达,而是神社里的那些“英灵”犯的血债主要不是以美国人为主的。美国占领日本后,对日本进行了“再教育”,灌输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太平洋战争史观”,强调日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迷信精神力量,不知好歹地挑战具有巨大物质力量的美国,今后要在美国的指导下,夹起尾巴重新做人(潜台词就是太平洋还是老子的),而对亚洲的殖民侵略则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太平洋战争史观”把日帝从明治维新以来的殖民侵略逻辑割断,只留下了短短四年的战争故事,战后日本左右翼中的一些人都不同程度接受了这一史观:如竹内好认为“太平洋战争”之前的战争是侵略战争,而之后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石原慎太郎则称1941年后是“两个流氓之间的战争”云云。日本战后的二战电影也几乎都是以珍珠港事件后的战役和海军为主角,好莱坞也是一样。少数涉及中国战场的,比如斯匹尔博格以日本占领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太阳帝国》,里面的日本人似乎也比中国人更可爱,而《虎!虎!虎!》一类合拍片更是带有“英雄相惜”的味道。我很赞成以中国人的立场重写这场战争的历史,尤其用影视这种深入人心的方式。前提是必须破除“太平洋战争”这一狭隘的定义,建立起整体并且自主的历史观,少一些自作多情,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尽管让人难以相信——在对待那场战争的态度上,比起中国人,美国人恐怕更能和日本人达成一致,这不仅关系之前的历史,也纠结在之后直到现在的历史中。
其实中国现在最应该拍的是关于抗美援朝的史诗!因为这是一场扭转国运的伟大战争,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中华民族能真正在精神上站起来吗?别忘了,就在这场战争的五十年前,八个所谓的“列强”(有的根本就不怎么强)把中国打得鼻青脸肿,太后皇上望风西窜,而五十年后,挟二战之胜绩,骄狂不可一世的美国及其领导的十六国军(正好比义和团之役多一倍),却折戟沉沙,老帅卸甲,真是沧海桑田,一言难尽。
现在几乎所有关于近代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都围着日本人折腾个没完,因为那是一种保险叙事:那时美国是咱的“伟大盟友”,“大日本帝国”也早就是历史遗迹;抗美援朝就不然了,昔日对手如今是与咱共享“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友邦,你要拍当年怎么揍他的片子,我外交缺钙部能不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吗?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特别是”时代的特别现象。一般而言,世界上任何国家对于自己的战争史,即使是败仗,也往往要修饰演义得悲壮决绝,虽败犹容,而现在我们的精英对于自己的辉煌胜利,竟然噤若寒蝉,避之唯恐不及,岂非这个盛世的又一奇观?
恢复对于这场伟大战争的应有尊重,恢复对于这场伟大战争的应有纪念,才能对得起那些埋骨异域的忠魂,才能重新在精神上站起来!很快就要迎来这场伟大战争的六十周年,我们且冷眼拭目观一观庙堂的动静,就恐怕那些仍健在的老兵以及无数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的声音,最终将湮没在世博会一类新的盛世狂欢的喧嚣中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3-05-01/4329.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