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家风:历史长河中的精神灯塔
过了元宵节,这个蛇年春节假期算是过去了。春节是家人团聚、祈福迎新的美好日子,也是人们奋斗了一年以后增进感情、传承家风的极佳时机。对于国人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是代代相传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家庭成员的心田,又似一座巍峨的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子孙照亮前行的道路。进一步说,家风传承不仅是家族文化的代代延续,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动体现。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的概念不仅是家庭伦理的一个基础,还与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紧密相连。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将“齐家”作为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影响至今。儒家将“家”视为社会和谐的一个核心,通过家庭伦理来规范社会关系;道家强调“道法自然”,把家庭和谐作为自然状态的一种体现;法家强调法律至上,主张削弱家族力量以维护国家统一;墨家则主张“兼爱”,试图超越家庭伦理,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谐。尽管这些思想流派对“家”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对构建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体系贡献了智慧。
家训家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精彩纷呈。《诫伯禽书》是周公对其子伯禽的教诲,强调为人要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命子迁》是司马谈对其子司马迁的教诲,鼓励他要立志高远,勤奋好学;《诫子书》是诸葛亮对其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提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颜氏家训》是颜之推为子孙撰写的家训著作,被誉为“家教规范”,内容涵盖修身、治家、处世、学习等多个方面,注重品德修养;《朱子治家格言》是清代学者朱柏庐所著、以家庭道德为主的一本启蒙教材,虽然全文仅五百余字,自问世以来,成为清至民国年间童子启蒙必读的经典之一。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家规家训的传承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家族长辈撰写或制定的有较强教化意义和规范作用的家规家训,一类是家长对家族子弟进行的表扬鼓励、训诫活动、临终遗言等口头告诫。家规家训的主要内容是品德教育,强调立德的重要性,认为立德是基础。这些家规家训,普遍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修身放在第一位,而修身最重要的就是修德。例如,羊祜在《诫子书》中写道:“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实际上,这不仅是他对子孙的教诲,更是他一生的处世经验。
中国古代的家风传承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中,重要的是将其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在长辈的身体力行中、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加以传承,将家风教育与平素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在生活中的激励与唤醒。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都被用来培养子孙后辈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气韵。例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主张早教的顺序首先是教饮食,其次是语言,然后才是礼仪规范。他强调:“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家长要以身作则,严格管理。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十分重视家风建设。通过父母或祖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言行,从而形成良好风尚。良好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也是家庭伦理与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在启蒙读物《百家姓》中,杨姓排名一直是比较靠前的。然而,杨姓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楚汉相争时期。汉军十面埋伏,项羽退到乌江边,有五个人冲在最前面,将项羽分割成五块,拿回去都封侯了。其中有一个叫杨喜,他被封为赤泉侯。这是杨姓崛起的开端。其后,杨姓在西汉虽然出过几个大官,但是,总体来说官越做越小。东汉时,杨姓出了一个大人物,就是杨震。他是个清官,被称为“关西孔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有人曾摸黑到他家,送上十斤黄金,让他放心收下,此事没人知道。他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杨震的声誉使他的家族地位不断提升。尽管由于朝廷昏乱,他不愿同流合污,最后饮毒而死,但很快恢复了名誉。他的儿子杨秉能继承家风,一生清白,有“三不惑”:酒不惑,色不惑,财不惑。从此杨家在东汉以后成为天下敬仰的名门望族,哪怕再有权势的人家也以与杨家攀亲带故为荣。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就来自弘农杨氏。杨皇后早逝,其第二任皇后仍是杨家人。这是封建时代家风传承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典型的良好家风传承案例。李大钊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建党思想、统一战线思想等,还有他的家风家教。他自己生活简朴,对长辈尽心尽孝,对妻子相守相伴,对儿女注重理想、品德教育,并以身作则。李大钊牺牲后,他的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都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事业,继承了父亲留下的良好家风。2005年,李大钊的孙子、李葆华的儿子李宏塔被举报有经济问题,结果调查组到他家,见到的是狭窄的房屋,简陋的室内摆设,甚至连搜查都没有必要,把他们感动了。
当今社会,家风传承正面临诸多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富差别、奢靡风气依然在侵蚀社会风尚。许多家庭忙于工作和生活,忽视了家风传承。一些家庭中,长辈与晚辈很少交流,年轻人低头玩手机,家庭成员在一起就是吃一顿饭,没有思想交流,更谈不上教育,从而导致家风传承出现了断层,这一现象值得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我们应当重视家风建设,以良好的家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sw/2025-02-16/9254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