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村:“转”出来的美丽
南宫村:“转”出来的美丽
张园园
南宫村名片
南宫村位于北京市西南丰台区王佐镇的永定河西岸。全村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拥有3000多村民和7000多居民。南宫村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以建设“国际化、花园式旅游小城市”为战略目标,发展地热、度假、观光、商贸、房地产等村办集体产业,成为北京市“京郊二次创业二三产专业村”“京郊经济结构调整专业村”。2015年,南宫村经济总收入16.8亿元,人均收入达到36000元,固定资产总值达35亿元。近年来南宫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村、首都文明村、京郊发展旅游业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宫村2007年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之一,“南宫一日游”是北京市十大旅游线路之一。
永定河被称为北京城的“母亲河”,沉淀着无数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见证着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在北京西南郊永定河西岸,坐落着一座风景如画的村庄——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改革开放以来,南宫村紧紧依托党中央推动农村改革的好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进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把一座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贫穷落后村,改造成为“三二一”产业协调发展的富裕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之一。
转变观念——思路一变天地宽
“有女不嫁王佐郎,穷乡僻壤第一乡”。南宫村是王佐镇政府所在中心村,位于北京西南郊,地处北京西山山前的一个中等村落,在自然资源上没有独特优势。1983年以前,南宫村是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面貌,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村办集体企业只有一个黏土砖厂。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里,南宫村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农村强不强,全在领头羊”。不选出一个“领头羊”,南宫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没有希望!1984年,村里土生土长、年仅27岁的吴恒开始任砖厂厂长。他被公认为是村里的能人。1986年,他开始任村党支部书记。临危受命,作为党员的吴恒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心带领大伙大干一场。
上任伊始,吴恒就陷入深深的思考:村办砖厂虽然有一定的效益,但是由于过度开采,山体遭到严重破坏,到处都是惨白的石灰岩创面,被过度开采的大山“千疮百孔”,村庄里一年四季都弥漫着呛人的灰尘气息;可是靠着粮食种植,啥时候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要实现富裕,必须依托首都,面向市场,依靠自身资源,融入北京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想好就干,在吴恒的带领下,南宫的干部群众首先调整农业结构,瞄准首都市民的菜篮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先后办起了一批种植业和养殖业企业,开发建设了有300亩水面的养鱼场;建了养鸭场;先后建设了有2万只、3万只和10万只规模的蛋鸡场;建千头猪场;组建建筑队;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200多亩;扩大果园面积300多亩,可以说使足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劲。
随着南宫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原有的农业经营形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只解决了温饱,但解决不了富裕。于是,南宫在90年代初期陆续将承包到户的土地重新收回,实行规模化经营。他们依托政策优势和首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搞起了生态型高效农业园,建成了水产养殖孵化基地、花卉特菜培植基地、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农产品科技培训中心,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精品农业的中试科普基地。随后,南宫村的农业生产又与地热温泉养生、生态旅游观光、健身休闲等产业结合起来,拓展了农业的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思想的解放,开启创新的先河。南宫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模式经历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荒坡变成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休闲公园,树木、花卉、草坪构成了靓丽的风景线。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成效显著;休闲、宜居、生态、和谐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绿色工业、观光农业、城镇绿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凝聚着人心,树立着形象,推动着南宫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敢闯敢试——南宫的地热神话
提起今天的南宫村,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地热温泉”。温泉和地热构成了南宫村民摆脱贫困的神话。中国科学院汪集旸院士评价说,南宫地热温泉综合利用规模已经具备世界水平,可誉为“中国地热第一村”。
南宫村地处前门和良乡断裂带的边缘上,1998年经精密勘测,确定南宫村境内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但任何高精尖的仪器都无法确定准确的开采位置,也就是说花600万元打一眼几千米的井,很有可能是徒劳无功。面对这样的难题,村民们怀疑,干部们也犹豫了,而吴恒却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打井。”但到底在什么位置下钻,难住了工程师,难住了村干部。最后,吴恒拾起一块小石头,高高抛向空中。这块石头,带着南宫几代农民的畅想飞向了天空,划出了一道扣人心弦的弧线后,落在了大家的脚下。“就从这打。”吴恒的话像从心底迸发出一股热浪,带给周边的人一股舒心的温暖和强大力量。看着吴恒刚毅的眼神,人们那颗一直忐忑不定的心,终于被吴恒的话语抚平。事后,吴恒回忆说,“我也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干不好对不起全村的重托,但是故步自封、停步不前,南宫难有大的发展。”
如今,“抛石头,定钻眼”成为南宫村民津津乐道的故事。2000年10月28日,南宫第一眼地热井首钻成功。当富含30多种有益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温泉水流出时,乡亲们的眼里也流出了激动的泪水。经科研部门采样分析,南宫村地热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偏硅酸及锶、氟等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符合国家医用矿泉水标准,泉中所含的矿物质元素,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功能,益于一些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资源是宝贵的。南宫人凭着敢闯敢试的精神,为乡村的发展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又凭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为资源的利用创造了“南宫经验”。近年,南宫采用了独特、高效的地热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实现了供暖、洗浴、养鱼、灌溉的四级循环梯次利用模式。从地热井中采出72℃泉水,去除过量的铁、硫等矿物质,直接注入供暖管道;地热水循环一圈后,再度回流至水站进入分水管,供给人们生活用水及温泉水世界水上娱乐、养生中心等项目用水;在供水管道里又循环了一圈的地热水,温度下降为30℃,正好适合温水养鱼的需求,培育了几十种热带观赏鱼。最后,地热水再用来浇灌温室里的植物。
通过这种独特、高效的地热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南宫村形成了以地热经济为核心的产业联合体,促进了南宫村乃至王佐镇的旅游产业发展。按照“深度开发,保护能源”的原则,南宫村又成功打出了第二口与第三口地热井。一口为补充旅游相关产业和旧村改造以及房地产用水,另一口作为回灌井使用,形成了“两采一回灌”的循环应用体系。目前,南宫温泉水世界是北京市较大的室内水上乐园,建有国际标准泳池、造浪池、戏水池、儿童嬉水乐园、温泉按摩池、漂流和大型戏水滑道;还有木板浴、健身区、桑拿等设施。国际地热协会主席约翰伦德参观考察南宫世界地热博览园时说:“你们是利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地热能的神奇榜样。”
经过30年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南宫村最终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到2015年,南宫村二、三产业比重已经占全村经济的95%以上。特别是观光农业和地热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使南宫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首批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旅游业安置劳动力就业1632人。2015年,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年收入达到9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不但全村100%的劳动力得到安置,同时为周边地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
美丽乡村——抢占绿色环保高地
上世纪90年代初,南宫村居民点按照传统布局,缺少科学系统规划,分散凌乱,生产生活和公共基础设施很不完善,这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们在房前屋后养猪养鸡,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在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后,南宫人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彻底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整治环境势在必行,必须改善生态环境,走依靠环境效益促发展的路子。
1992年,在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情况下,南宫村建起了当时北京市第一座村级公园——“南宫苑”。随后,南宫村不断加强绿化美化建设,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旧村改造、房地产开发等重大工程项目同规划、同实施。目前,按照花园小镇、旅游小镇的建设理念和管理理念,逐步形成“横到边,竖到沿”生态种植和绿化美化的新常态,景观小区层出不穷,实现了建一片、绿一片、美一片,并建成了集感受自然、休闲娱乐、科普观光于一体的五洲植物乐园,成为生态旅游的又一亮点。目前,全村林木覆盖率为63.2%,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
1996年,南宫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始实施旧村改造工程,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旧村改造和宅基地的整理依法依规、有序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到2015年,全村已有950户迁入新的居民小区,基本完成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跨越。农村居民点的改造,又带动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南宫村先后修建村域市政道路,形成了三横两竖的村域交通网络。贯穿镇域的长青路、连接京港澳高速的迎宾路,使南宫村交通四通八达。
此外,南宫村紧紧抓住市级小城镇试点建设的机遇,瞄准国际化花园式旅游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弱化第一、第二产业,强化第三产业,主动关停了“吃子孙饭、断子孙根”的传统烧砖业以及污染严重的传统猪场、鸡场和鸭场。为了提高文化商业街的品位,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南宫村兴建了恒兴商业城、恒源商厦;对鑫客隆超市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恒源超市;投资近4亿元的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和民族温泉养生园、泉怡园农庄也相继建成开业。对农贸市场大厅、温泉旅社、食品街、早市、建材城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较高档次的四季观光长廊和泉品食府。
现在,走在南宫村,一排排精致秀美的别墅,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社区,熙熙攘攘的繁华街市,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仿佛置身于一座美丽的花园都市。目前,南宫村集现代农业观光考察、温泉健身养生、地热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是北京市十大旅游线路之一,被评为2007年度北京十大最美乡村。
变与不变——坚守共同富裕的目标
集体富裕了,农民有了钱,是分光花光,还是继续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90年代中后期的乡镇企业改制大潮中,在众多乡镇企业以改制之名被转卖的形势下,南宫村又一次站在了道路抉择的十字路口。
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吴恒和南宫村委再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没有将这些企业通过转制而私有化,转移到个人手中,而是继续坚持集体对企业的产权控股和经营权的控制,没有变卖一家企业,更没有出卖一块土地,留住了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资产、资本,这些企业成为南宫村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也是南宫村始终保持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支撑。同时,南宫村结合实际,对村级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将部分集体资产量化到村民,成立股份合作制组织,村民成为股东,参与企业的利润分红,使村民人人都和南宫这一列经济快车一起奔跑,享受到身为南宫人的光荣和权益。现在的南宫集体经济,已经不是由多少个农户和几个生产队组成的农村集体经济,而是将原来的3个自然村、6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大社区,由恒业集团公司和11家子公司及20多个企业组成了新型集体经济,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这样既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又强调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了村办集体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
此外,南宫村高度重视维护集体的土地权益,在全国大规模征地建设中,南宫村没有涉及重大建设项目,集体的土地权益基本没有流失。并且,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村民住宅搬迁整合的过程中,南宫村还节省出400多亩建设用地。南宫村利用小城镇政策和自己的开发公司进行了房地产开发,直接参与城镇化建设。近50万平方米的地产开发项目,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使城镇化建设和地产开发建设的增殖收益留在了集体,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社会发展的经济实力,也使小城镇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资金保证。
到2015年,南宫村经济总收入16.8亿元,人均收入达到36000元,比2010年增长了50%,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总值已达到35亿元。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增加村民的福利待遇,及时办理“一老一小”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报销工作。连续多年增长村民养老金,由2010年的人均12000元提高到2015年的25000元,增长了52%,增长比例高于全村经济收益的增长率,充分体现了让村民幸福安康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根本利益所在。
以人为本——打造文明和谐村落
“农村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在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南宫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原则,积极推进村庄社会化管理工作,努力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使南宫村村政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1992年,正是邓小平南巡的年头。这一年,南宫还谈不上富裕,但村里毅然拿出最好的房子办起了村民学校。村民不用出村,就可以学习、充电,甚至可以拿到大专学历。
20多年间,村里为这所村民学校累计投入了500多万元。但这笔投资换来的却是远大于此的回报。如今,已有5500人次在这里参加了学习,成为新南宫建设急需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有的还成了村办企业的厂长、经理。
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为南宫人打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潜在的能量,南宫人也由此找到了创造的快乐,升华了自身的价值。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现在,靠知识吃香的南宫人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业,生活有保障,工资年年涨。
如今,南宫人都有一个响当当的称谓:“新农民”。新农民之“新”,既体现在南宫人善于学习,南宫人享有权益,也体现在南宫人素质的提升。南宫人说,现在大伙儿都住上了楼房,精神面貌和自身素质也要“更上一层楼”。这些年,村里开展了“十星文明户”的评比活动,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进取心;村民也有了“村民文化节”这样的舞台,露绝活,展才艺,秀出了村民的精气神儿。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和长期的坚持不懈,成了南宫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重要的“软件”支撑。
徜徉在南宫村,美丽宁静祥和,繁荣而生机勃勃,现代而极具乡村特色。南宫村党委书记吴恒说,南宫的“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为让南宫“孩子享有优质教育,老人享有健康医疗,居住享有宜居环境,工作享有就业岗位”,为让南宫“发展国际化、花园式旅游小城镇”的奋斗目标早日实现,南宫人一直在路上!
吴恒治村名言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只能长一颗心,那就是事业心,不能贪心。
只有超前的意识,才能有超前的做法;只有超前的做法,才能有超前的效果。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jswx/2018-03-04/4907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