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岩:东岭印记
东岭印记
柳 岩
东岭村名片
东岭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全村占地面积0.35平方公里, 现有村民210户,812人。村办民营股份制企业——东岭集团是从村办集体企业改制而来,是陕西省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连续第13年进入“中国500强”,并以761亿元的营收总额位居“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第29位。东岭村坚持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道路,实现了企业发展集团化,村镇建设规范化,村民住宅高层化,农村生活城市化。201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万元,户均资产达到300万元。东岭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农村经济十强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幸福村、2016中国十大国际名村等荣誉。东岭被誉为“陕西第一村”。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2016年的秋天对于陕西省宝鸡市的东岭村来说,更是硕果累累:8月第十三次入选“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9月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国际名村”;10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露脸”长达1分54秒。这一连串的“喜事”让东岭再次名扬全国,也让东岭村党委书记、东岭集团董事长李黑记“精神倍爽”。
开拓创新成大业
东岭村隶属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因地处市区东郊一个土岭而得名。只是后来不知哪年一场洪水把土岭冲为平地,1958年出生的李黑记打生下来压根儿就没见过这个土岭。
李黑记并不黑,因脚底下长有黑痣,自小父母起名叫“黑记”。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听起来很土的名字后来竟然如雷贯耳、大名鼎鼎。
东岭很小,原来只是个生产队,归联盟村管辖。东岭不但小也很穷,李黑记至今仍记得“村东村西水汪汪,村前河滩白茫茫。半年糠菜半年粮,有女不嫁东岭郎”的民谣。
在凄苦环境中长大的李黑记,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在生产队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先后干起了焊工、保管员。虽处闾巷,但胸怀大志的李黑记立志要让东岭变个样儿。
时光流转到1988年。这年春天,生产队的黑白铁皮加工铺乙炔爆炸,出了人命,吓跑了工人,原本艰难维系的集体小厂陷入了瘫痪之中。
3个月后,30岁的李黑记临危受命,与村干部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转产市场紧俏的铁钉。年底结算,竟然盈利5000元,黑白铁皮加工铺也更名为东岭铆焊机械厂。
挖出“第一桶金”的李黑记意气风发,开始了更加顽强的攀登。到1990年,东岭铆焊机械厂的固定资产累积已达到120万元,人员发展到40多人。此后,踌躇满志的李黑记把经营范围从钢材加工扩展到钢材贸易,先后与首钢、酒钢、兰钢、包钢等全国10多家著名的大型钢铁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并在宝鸡、西安、兰州、成都等地建立20多个分公司、经销点,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日销售钢材3000吨。1993年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
但是,在小富即安、分光吃净的小农经济思想支配下,组企、村企矛盾加剧,李黑记甚是苦恼。
但是,李黑记所在的市、区党政领导相当开明,在他们关心、支持下,东岭从1994年开始试行“村企合一,以企带村,共同发展”新模式,缓解了这种矛盾。1999年,区委、区政府又经过研究,把东岭从联盟村独立出来,单独成行政村建制。李黑记被推选为东岭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东岭集团也应运而生。
有了自己真正的“地盘”的李黑记踌躇满志,他决心带领东岭的父老乡亲大干一场。
机会很快到来。
2000年,宝鸡市领导找到李黑记,希望李黑记帮帮凤县的国有企业凤县锌品厂。凤县锌品厂下岗职工有600多人,负债达1.68亿元,严重资不抵债,是当地“老大难”国企。
出于为政府排忧解难的责任和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李黑记毫不犹豫答应了。2000年5月,东岭集团正式进入凤县锌品厂,全盘接收债权债务、设备以及全体职工。随后,他们在全国招募英才,先后投资20多亿元进行技改扩产。如今,这个厂子由凤县欠债大户变成了纳税大户,并解决了当地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问题。
而此时,正值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一些极具潜力的资源型工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境。凤县锌品厂的成功为李黑记赢得了“救火队员”的称号,地方政府领导纷纷向东岭集团抛来“橄榄球”,希望李黑记帮忙收拾“残局”。
李黑记一发不可收拾。从2000年开始,东岭先后把10多家濒临倒闭的危困国企纳入东岭旗下,用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改制,让这些国企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并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问题,每年上缴国家利税10亿元以上。 李黑记由“救火队员”荣升为“救火队长”。
不可否认,这一时期正是东岭集团的“黄金”发展时期,东岭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岭集团已经形成以采矿、焦化、黑色冶炼、有色冶炼、钢材销售为轴的完整产业链,并将产业扩展到国内贸易、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矿产能源、房地产等六大相关领域。
2009年,为了弥补金融危机造成的生产不足,东岭集团开始涉足有色金属国际贸易,专营铜、铁、铝、镍、铅锌等有色金属产品及原料的进口贸易。凭借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人才储备,许多大宗业务被东岭集团揽入囊中,当年就完成贸易收入5亿美元,一举坐上宝鸡市国际贸易的头把交椅。
2010年,东岭集团物流贸易、有色冶炼、矿业开发、金融投资、地产开发的五大公司宣告成立,东岭真正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东岭集团总收入达到232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87位,创全省民营企业之最,成为全省民营企业中的领跑者。当年,东岭村在“中国经济十强村”评比中荣获第4名。
令人佩服的是,虽然李黑记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对社会发展潮流和经济发展的态势有敏锐的把握。近年来,面对新常态,东岭集团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15年,东岭集团投资230亿元打造宝鸡中央金融文化商务区项目。该项目是陕西省、宝鸡市确定的重点项目,也是陕西民营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投资,更是宝鸡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对于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毋庸讳言,东岭集团的主业都是重工业、重污染行业。李黑记深知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他带领东岭集团对冶炼产业发展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不再追求产能,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业,立志做全球最节能、最环保的冶炼基地。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东岭集团投巨资对生产环节各项环保措施进行了全面提升,加大了对电尘排放的治理,增加了“水洗镉”系统,使他们的烟尘排放达到零污染。这在国内铅锌冶炼企业中是一次创举!
不仅如此,东岭还投资2亿多元,在没有增加一锨煤、一滴水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利用焦化生产、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富余煤气和液态金属冷却过程中的余热,建成了国内第一座综合回收利用焦化及有色冶炼余热的电站,年发电量达到1.47亿度,满足了企业70%的电力需求,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2.3万吨,节约原煤4.7万吨。
经过李黑记一系列的腾挪转移,东岭集团的行业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其中钢铁贸易,年销售各类钢材上千万吨,是全国建材类钢贸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有色锌冶炼,产能居全国第五,是全国火法炼锌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有色锌产品及原料贸易、煤炭贸易等,均在行业排名前列。
目前,尽管经济形势严峻,东岭集团却能够逆势而袭,继续每年保持20%的增长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761亿元,2016年将迈向1000亿元的目标。
共同富裕冠关中
梳理上世纪90年代末风行全国的乡镇企业改制轨迹就会发现,原来集体创办的乡镇企业,改制后几乎都成为私营、民营企业。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集体所有性质的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被完全“私有化”了,造成至今仍被诟病的集体资产的严重流失。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东岭村。
按照当时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东岭集团由李黑记控股理所当然。但他思量再三,坚决不同意个人控股。最终,他只拿了不到3%的公司股份,村集体仍然是最大股东。
实际上,东岭集团也是在李黑记捐赠6800万元资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95年,李黑记当选村民小组长。在当选现场会上,有村民向李黑记提出三个尖锐问题:第一,机械厂是谁的?挣的钱归谁?第二,你究竟是想当官还是想办企业?第三,你要把东岭带到哪里去?
李黑记诚恳而又镇定地回答说:“第一,企业是大家的,是父老乡亲的;第二,我生是东岭人、死是东岭鬼,寸步不离父老乡亲;第三,我去华西村好多次,我总是在想,华西村能做到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我一定用事实给父老乡亲们做出回答!”
在这个现场会上,李黑记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他自愿将个人8年承包企业攒下的6800万元资产无偿捐给村集体,决心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李黑记骨子里是一个具有集体主义情怀的人,他一直把华西村作为学习的榜样,所以他选择共同富裕道路也就顺理成章。
目前,东岭村集体占东岭集团43%的股份,职工持股会占57%的股份。在东岭村,村民的收入构成为:一是股份分红,改制时全村每家都有股份,每年坚持按20%兑现分红;二是工资收入,在企业上班的人工资收入从4万到10几万元不等;三是集体分红,全村每人每年由村集体分红1.4万元,60岁以上老人还多2000元退休费;四是集资分红,村民手上的闲钱,交给企业用于扩张和建设,每年按10%的红利分红;五是租赁收入,村民把多余的楼宇对外出租收益。2015年,东岭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408元,户均资产达到300万元。
无论是集体生产总值还是村民富裕程度,东岭村都是当之无愧的“陕西第一村”。
“村企合一”展新颜
与大多数发展集体经济的明星村一样,东岭村实行的是“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东岭集团党委又是东岭村党委。但是,企业工作与村委工作又严格分离,由两名党委委员负责村里事务。
在“村企合一、以企带村、共同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框架下,东岭村党委和村委会认真实行村务公开,做到村情、发展规划、发展项目、干部报酬、村民收入分配、住宅分配、物业收费、奖罚事项等一律公开,使村里各项社会事务真正做到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
东岭村党委在狠抓经济发展不放松的同时,提出“民生无小事”、“发展为了村民、员工,发展依靠村民、员工,发展成果由村民、员工共享”的思路。
1995年,东岭先是投资80万元整修和硬化了村内5条主干道和24条巷道;接着在全村安装、接通了自来水管;对村里和厂区进行绿化美化,实现了四季常青。同时,建成全省第一个“电气化示范村”。
2001年,东岭邀请设计院对东岭新村进行规划设计,投资4200多万元建成了6栋仿欧式结构的村民住宅楼房,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所有村民都搬进新居,面积在130平方米以上,并成为全省首家“数字电视村”。后又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省级绿色文明社区”。
2006年以后,东岭村投资10多亿元,实施“东岭新时代”一、二期住宅工程,使东岭绿色文明小区面积超过23万平方米,楼群达到34栋。2009年又投资1500万元,建造了供村民休憩、观赏、游览的面积达3300平方米的苏州式“和园”。
同时,东岭还兴建了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游乐场和灯光球场等,组建了秦腔自乐班、全市首家农民铜管乐队,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业余生活。
在东岭村,实行“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学有所助,所有村民生活均有保障”的制度。村里成年劳动力95%以上都在集团上班;村里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退休制,按月每人发给500元生活费;实行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教育,考上大学的,给予500元~1500元的奖励;上完大学回到村办企业来上班,村上便补发上学期间的村民分红,还可以得到一套集体安排的住房。同时,所有在企业上班的村民和员工都享受养老、医疗、工伤、计划生育等保险,并多次组织村民、员工到日本、欧洲、港澳地区等考察、学习、旅游。
同时,东岭每年从贡献突出的企业员工中吸收新村民,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全省独一无二的“村民待遇”。
东岭村和东岭集团坚持“以企带村、村企合一、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走上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东岭已经实现了企业发展集团化、村镇建设规范化、村民住宅高层化、农村生活城市化。东岭“现象”、东岭“效应”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吸引了各级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次前来视察、调研。国家行政学院把东岭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10大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无私奉献铸村魂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民小组到富甲一方的乡村都市,从一个铁皮加工铺到资产上百亿元的企业集团,东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东岭的当家人李黑记起早贪黑、苦干实干的作风一点都没有变。他总是每天早上6点钟就走出家门,先到村子附近的几个厂子和钢材市场转一圈,了解情况,发现问题。7点30分企业职工到岗时,他已安排好当天的工作。
李黑记没有改变的还有无私奉献、克勤克俭的精神。除了捐资、放弃控股权这些“大动作”,他与普通村民一样,住在东岭村,家里的家具和摆设与村民们几乎没有区别。外出开会、办事,也总是住普通标间,从来不显阔。他把政府表彰奖励的几百万元,连同3辆“帕萨特”轿车,全部交给村上办了公益事业。他常对人说:“我是党员,村上的总支书记、企业的老总,在这个位置上就应该一心为大家谋利益,只为个人考虑,就像当个家长,太没意思。”
李黑记没有改变的还有不忘先富带后富,自觉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东岭集团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修路、架桥、扶贫、帮困、助学、助教等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和新农村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东岭集团在自己企业遭受损失的情况下,毅然为灾区捐助300多万元。2010年东岭集团投资8600多万元援建渭河石鼓文化廊桥。同时,东岭集团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对口帮扶宝鸡6个贫困村,使这些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路。据统计,东岭集团为城市建设、修路、架桥、扶贫、帮困、助学、助教等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累计捐款超过3亿元。
李黑记没有改变的还有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的精神。面对掌声、鲜花和数不清的荣誉光环,他没有一丝陶醉,日夜思谋的是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赶超名牌企业。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学完了农大的函授课程。他常常出差时在飞机、火车上读书、看报。看到好文章和通讯报道后,批上字,画出警句,复印下发各基层单位学习。他积累了大量的文章、讲话、发言和箴言,由此形成了30多万字的《李黑记文集》。
李黑记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黑记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秦川大地上,默默地辛勤耕耘……
李黑记治村名言
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做好事,做强事。
有好思路,才有好产品。
东岭战胜各种严峻挑战,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靠的是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
充分发挥好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带领全体员工渡过难关,迈向胜利。
要让弱势群体同样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有大的胸怀。有了大胸怀的人,才能干出伟大的事业。
良好的口碑是东岭品牌。
车靠保养,人靠思想。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只有竞争才能生存下来,也只有竞争才能发展壮大。
发现机遇就是创新,抓住机遇就是发展。
东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
小风险小发展,大风险大发展,不发展是最大风险。
一个大企业,就应该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勇于担当政治、经济和社会大责任。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领导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威信是自己树的,谁也不能给予,同样谁也不能剥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jswx/2017-10-29/4695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