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下基层日记(续2):村里的团支部
本文作者Danight刚到南疆工作。月初与朋友echo谈及昆明暴恐案和新疆问题,颇受触动,于是借着在南疆阿克苏锻炼一年的机会,通过自媒体让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南疆农村风貌。文章发布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下乡笔记”上。
三个汉族人
2014年3月29日
1
我是零三年在甘肃武威老家读完师范来这的。在这也没有什么亲戚,就是自己过来。从20岁开始,当了7年教师。一开始在阿克苏的一家公立小学,在那里认识了我爱人,她是四川人。我们22岁结婚,现在小孩已经上二年级了。中间去私立学校干了几年,又回到公立学校。四年前我通过地区的公务员考试,分到了这个乡的党委办公室做文字秘书,最近刚提任副乡长。爱人还在阿克苏教书,家也安在阿克苏。
维语?维语不太行,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说不出来。在乡里还好一点,村上工作肯定要会维语,以后还得学学。工作比较忙,基本每天都在各个村里跑,晚上住乡里的宿舍,一般两个星期能回趟家。
和老家相比?比老家还是好很多,我在这十一年,都熟悉习惯了,家庭、工作,现在拥有的都是这里给我的,父母也已经接过来一起住。平时接触到的维吾尔族除了同事外,主要是乡上巴扎附近的人,有啥活经常雇他们干,慢慢就认识了;再有就是村干部和村民。我感觉接触的人里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很淳朴的,跟甘肃的农民差不多。未来?就在这好好干嘛,发展要看机遇了。
2
三年前我在广东打工,我大舅哥打电话给我,说在这个村承包了一百多亩地种核桃,核桃挂果前这几年希望我来帮他照料打理。一年工资给三万,另外地里套种的收入也归我,总共能有六七万吧。收入还算可以,但地里的活全得我自己干。当时一个人就来了,媳妇孩子都在河南老家。
我一个人住这几间房子,养三条狗也是图个安心。我不会维语,那边的邻居能听懂一点汉语,我们有来往。他有时候没钱了我就给点,一百两百的,我不在的时候他帮我照顾狗,地里活儿忙了也来帮忙干一下。地里产的粮食他会拿点,上次他自己卖了我两袋玉米,但卖便宜了,这些我都知道,也不太在意。那上边有户四川人,一家人都在这,平时来往得少,因为他们说四川话我听不懂。村里还有其他几户汉族人,但离得远也没啥交集,不怎么来往。
没啥事我就在这住,自己做饭。有时候实在孤独无聊,就去县里找朋友聊天。县里有两个熟人,可以一起打打牌。在这比我在广东的生活差远了,三年没洗过一次热水澡,其实挺苦的。不太想干了,要不是大舅哥非缠着,我可能都走了。
3
我爷爷解放后从山东烟台来的新疆,我父亲在临县的银行工作,母亲在农业系统。我从小长大的院子里只有两户汉族人。穿开裆裤的时候我就和这几个维吾尔族兄弟一起玩了,早就掌握了维语。走在县城的大街上,维族人看到我都乖乖的,他们说啥我都懂呢。
在我看来那帮子维吾尔族哥们都是“混混”,长大了大家都在自己的路上好好混着。有一个哥们叫艾力,前几年去了乌鲁木齐,自己开了个烧烤摊,第一年挣了点钱,买了冰柜、盘了店面,正准备扩大经营好好干一场时发生了七•五事件,店被他们本民族的人砸了个稀巴烂,经营不下去了。所以他非常痛恨那些搞事的人,正常的好日子被破坏了。还有一个哥们在外面瞎混了好几年,后来考了公务员到乡上,现在已经是副乡长了。
他们过肉孜节、古尔邦节的时候都会打电话邀请我去家里,过春节我也会叫他们,不叫生气呢。到我家里,只要不上大肉(新疆人对猪肉的委婉称呼),别的东西他们都随便吃。有时候心情不好想喝酒了,就给他们打电话:哎,皮帽子(新疆人对维吾尔族兄弟的一种调侃称呼,熟人之间为开玩笑,生人之间则有点贬义),在哪呢,晚上煮一锅肉啊,到你家喝酒!他们就把肉煮好,我们就一起好好喝一顿。
跟他们在一起的感觉和跟汉族人是一样的,他们有的会说汉语有的不会,我们在一块汉语维语混着说,彼此都非常熟悉,什么话都说。以前经常在一块玩,喝点小酒,去民族舞厅里唱唱歌跳跳舞,现在大家都成家有孩子了,电话联系的多见面少了。
4
第一位是我来村第一天认识的王副乡长,他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汉族干部,每天为了我们开展好工作奔波联系协调,很精干的年轻乡干部。第二位叫老张,是村里的七户汉族人家之一,我们入户走访时去过他家。第三位是县某部门的司机阿中,我坐他车时发现他的维语很好,便与他多聊了一些;后来喝了一次酒,跟我聊了很多他的维族兄弟的事。
在这里的汉族人大概都可归于这三类:本地长大的,自己打拼过来的和打工的。不管哪一类,虽然生活在这个备受瞩目的矛盾集中地,但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可能不会天天去想那么宏伟的国家民族问题。他们会在维吾尔人开的菜摊上讨价还价,会和维吾尔族邻居说说家长里短,也会和维吾尔族兄弟喝的酩酊大醉,这就是生活。长长的日子里,时间不会区分民族。
入户几事
【作者4月2日按: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晚上应邀赴村民家吃饭,耽误了一些时间,零点前未能发出,请见谅;不过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吃饭,主页君没有安排好时间,主页君很难原谅自己。这里的本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小时,天黑要到北京时间九点多,晚饭后一般十点,有时十一点。这种稍微有点混乱的计时下每天似乎很快,总觉得可利用的时间不够。不过这样也好,躲过了一个愚人节,不知这个节日你过得怎么样呢?】
2014年3月30日
1
我们走进这户人家的时候,他们刚吃完早饭。老爷子、老太太、一个小伙子和两个年轻女人都出到院子里来了,其中一个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同行的村协警尼亚孜与小娃娃很亲昵,我才知道这是他的岳父家。抱孩子的是他媳妇,另外一对是大舅哥夫妇。村里人结婚早,尼亚孜不过二十二岁,孩子已经一岁多了。新疆对少数民族执行《婚姻法》的变通规定是,男20周岁女18周岁便可结婚。
尼亚孜岳父一家热情地欢迎我们。在男人配合登记信息的过程中,女人抱着小家伙在旁边玩乐,尼亚孜请我为他们一家照了几张照片通过QQ传给他,我们走的时候为他们照了全家福。尼亚孜的岳母要我们留下来吃点东西,我们婉拒了,她还是端出了一盘切好的鸡蛋面饼,一定要尝一口。这种情况下一般要象征性地吃一点,否则主人会不高兴。吃了一口发现味道不错。
这里的人重礼。有一次走访宗教人士,带了一点小礼物,结果在每家都被要求至少吃一个煮鸡蛋,那天晚饭前每人至少吃了3个鸡蛋,到了最后一家硬是被留下来吃了晚饭。还有一次到一户人家刚好遇上他们在往驴车上装牛粪,因为我们的到访耽误了劳动,同事登记信息时我便主动帮忙干。我们离开的时候女主人端出一篮核桃请大家吃,特别端在我面前要我多拿几个;我们从她邻居家出来的时候,她还端着盘子等在门口再次让我们拿。还有的当天在他们家里没吃什么东西,第二天上午专程送苹果过来。
2
我刚在这家院子里坐下,趴在凳子上准备填表的时候,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跑了过来,围在旁好奇地张望。抬头看到他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一双漂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着正冲我笑,圆脸肉嘟嘟的,全身都是肉肉的,蓝色套头帽和T恤感觉很有范儿。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家伙,于是一边揽着他一边作登记。
我和小吾买尔江
后来知道他叫吾买尔江。忙完之后我给他拍照,每拍完一张,他都要兴奋地抢过手机看,然后接着拍接着看。我示意他做几个动作,他马上就明白了,很有镜头感。然后我抱着他一起拍,小家伙也很配合。那一刻我简直太喜爱这个小吾买尔江了,简直有抱回去自己养的冲动。我们走的时候小家伙不舍地送到门外,一脸忧郁的样子。
神情忧郁的吾买尔江
后来我在热孜万古丽的婚礼上又看见了他,和一帮小子一起玩,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我拉过来给擦擦脸,他可能第一眼没认出来,旁边的爸爸认出了,连说带比划提示他。他明白了,我们又玩了一会。那天以后再没有见过,但我会时常想起小吾买尔江,我想把那天的照片冲洗一些送给他们。
3
铁匠阿不力孜在村委会外的公房中租了间门面,从后院里开辟出一块工作场地,做一些门窗、犁铧、铁架之类的活儿,手艺不错。他家的大门自然打得很漂亮,我们到时只有他父母在家。
具有民族风情的铁大门
阿不力孜是九零后,但已承担起了家庭的负担。父母对现在的状况应该是满意的,房子是前年修的富民安居房,自己花钱再装饰一番,外面就很漂亮。主人跟我们聊了不少,我们的表格里有“对村‘两委’是否满意”、“有什么意见建议”等内容,他们的回答与其他村民差不多。
离开时,看他们似乎欲言又止,同事便再问了一遍“有没有什么问题”。女人迟疑了一下开口了:我们的房子前年修的,交工时还交了五千块钱,去年别的小队修好后没有交钱,我们想不通这是为什么。这是比较具体的问题了,我们赶紧记下来,并告诉她会搞清楚及时答复。
4
入户走访是日常工作之一。一方面掌握清楚村民的基本情况,同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困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工作。正是在这种大面接触交往中,更多地了解了他们的家长里短,这里面有人情、有感情,也有现实的利益纠纷。在这个村庄里人们辛勤地劳作致富,按照祖先流传下来的规矩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在家里的炕头享受天伦之乐,在日常的生活中计较利益得失。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中,这里如同一叶小舟,被激荡着,也终归要涡旋着前行。
村里的汉语
【作者4月3日按:这篇笔记写得比较纠结,翻来覆去改了几遍,昨天很晚才定,自己还不太满意。随着时间推移,能描绘的渐少,需总结思考的渐多,这便要多一点时间沉淀。不过新鲜事还是有的,主页君也努力挤时间不辍笔耕同时保证一些阅读和思考。现在这样的写作量其实算蛮大的,尤其是每天还有很多工作,但一想到至少有一些人愿意看这些文字,也许还能有一些积极的意义,便很有动力了。这几天继续有很多好友留言鼓励关怀探讨,主页君再表深谢!】
2014年3月31日
1
我第一次注意到村里的汉语是走过村口的拐角时,看到那排写在平房后的大字标语:实现男女平等,推进社会进步。只有几个汉字,没有维语,当时和同事开玩笑说,只是几个汉字写在这,恐怕没几个人能看懂,有什么意义。
从那以后便开始留意村里的汉语。我粗略统计,村委会周围的公共场合,印着汉语的地方有37处,这差不多是村里的所有了。除了那条标语和两个通信标识外,其他都是维汉双语。此外每次集体活动的横幅均为维汉双语。这些汉语的载体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A、政务宣传类。有写在墙上或横幅上的宣传标语,如“不得驾驶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拖拉机”、“改进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服务水平”等;有村情介绍牌、村“两委”工作公开栏、事务性工作人员公开或业务介绍栏;有反对宗教极端思想的宣传栏。此类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B、商业广告。只有2处,为县里一所门诊部分别针对男科和妇科的宣传海报,贴在村口几所房子的前墙上。
C、门牌。村口有几家商店,有的以人名命名,如“阿不都萨拉木百货商店”;也有有含义的,如“亲乡综合商店”。商店里代理移动或电信业务,牌子上有的画着各种日用百货,有的用汉语写着经营项目和联系电话。还有村党支部、村委会、村警务室、村卫生室、计生服务室、消费者投诉站等门牌。这一类占小三分之一。
村口的商店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纪念碑
D、铭牌。有电信、电网等服务设备说明、村委会办公房建设标牌、村荣誉奖牌、邮政信箱等。最大的是一座“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纪念石碑,立在村委会院子里,约两米高的斜四面碑,分别记录着项目名称、碑铭、捐款人和致谢单位。这一类约8、9个。
2
平日里接触多的本村村民能说汉语的有2位。一位是村协警阿拉木,能够听懂绝大部分,说能达到五成左右,可以日常交流。另一位是配合我走访团员的年轻党员麦木提,说得很好,甚至能够进行现场翻译。院子里常来打球的小伙子,有一两个说得也比较好。另外两位村警是从外村来的,汉语较好。村干部里只有支书能够听懂部分,不会说;其他人则只能听懂几个词语。走访遇到的村民个别能听懂,都不会说。
3
中学历史学到“最早的翻译作品”时,我就疑问,持两种不同语言的人最初相遇的时候,他们是如何相互理解并逐渐学通对方的语言的呢?这个疑问一直伴随着我学习外语的始终。新疆作家李娟曾写到她和母亲在阿勒泰牧区开裁缝店时,自己不懂哈语,还收了一个完全不懂汉语的哈萨克族学徒,没过多久这位哈萨克主妇竟然可以和她母亲汉哈语混用交流育儿经、讨论家庭琐事。我对此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对比我在这里的经历,便逐渐理解了。
虽然曾操着蹩脚的英语与英语或非英语国家的人交流,但这次的情况完全不是一个层次。我的维吾尔语大概是十个单词五句话的水平,但偶尔与村民单独相处的时候,却不难弄懂对方的意思。有时借助一个手势,有时借助一些表情,有时借助旁边的物件,总之,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很多载体可以让我们理解或者想象对方的意思。然后我明白了,最早相遇的两个不同语言的人就是这样逐渐理解对方的——其实交流不一定需要语言。
有时候语言的不便还会带来一些有意思的瞬间,比如他们借了我们的铁锨,弄坏了,拿了把旧的来还。“我们的铁锨呢?”“你们的铁锨死了,所以给你们另一把。”——多有想象力啊。
4
印有汉语的地方,除了公办的之外,那些私人的商店门牌、广告海报,为什么要在几乎没有人能看懂汉语的地方用汉语呢?我猜想,要么是政府规定,要么是制作它们的广告店从来没有做过只用一种语言的牌子或海报,在这里随处使用双语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无论哪一种,都说明虽然村民们平时很少使用汉语,但汉语已经深入他们生活中各个可能与外界交往的角落。村里外出打工的,大都是会一点汉语的;而村里会一点汉语的,都是上过高中或在外地闯荡过的。这揭示了村民与汉语的一种互动关系——要走出这里,必须会汉语;而要会汉语,则要接受较好的教育或到外面生活一段时间。如果能更多地掌握汉语,村民们便能开启通往外界的路,能够直接接受更多的有用信息,能够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很多问题也更容易解决了。
如何更多地掌握汉语呢?除了教育,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村里年轻人大都初中毕业,经过了几年汉语教育,但能进行日常交流的没有几个,学校的汉语教育确实有待加强;而对于一般村民,是否有可能进行汉语继续教育,比如举办夜校?这又牵扯到师资问题。有待探讨。
5
所以我的感觉是,从个人的当下的感性的角度,不懂对方语言并不影响交流;而从长远的整体的理性的角度,村民们值得更好地掌握汉语。
真是令人纠结。
现场会:春耕集结号
【作者4月4日按:今天是我们住村整一个月,也是笔记的第20篇。虽然时钟每走一秒似乎间隔相同,但主页君时常怀疑时间并非均匀。这一个月对主页君来说日日深痕,仿佛很多年才会经历的事情压缩在了一起。第一次到南疆农村,每天都经历着新鲜的冲击;第一次坚持连续写作,时常想狠狠敲击自己的脑袋。这时候最想说的还是感谢,感谢各位师长好友持续地关怀鼓励支持指导;尤其要感谢我们工作组的同事们,他们对主页君的笔记事业给予了充分理解支持,创造了很好的精神和物质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2014年4月2日
夜里的一场春雨落下来,泥土特有的清香飘进清晨第一个起床的农人的窗户时,人们确切地觉到春天来了。从托什干河引来的水流淌在灌溉渠中,仿佛一道汪绿的流淌着的丝绸,在渠道落差处汩汩作响。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被这响声唤醒,准备接受甘甜的滋润。核桃地里套种的小麦解了渴,渐渐舒展起来,大地灰白的外衣一天天退去,换上了绿色的春装——在这渐变中你能分明地看到春天带来的生命的勃发。农人们开始忙碌了,他们要让另一些生命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启程。
村里地势平坦,从乡村公路旁的小桥往里走,右手边有一整片地,被白杨树包围起来,足有一百多亩。地已经翻犁好并浇了水,一辆拖拉机轰鸣着,拉着耙耱做最后的平整,耙耱上左右各压着一袋化肥,化肥上坐着个小男孩看护。左手边是七八十亩核桃树,间距五六米一株,树干也有五六米高。这里被选作县春耕现场指导会的举办地,前几天一直在紧张准备,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也被发动过来一起干。
田边的杨树
除了要将土地平整,还要在地头修近半米高的地埂以便出苗后浇水。在地头两端拉一条绳子作准线,将外侧的土铲起垒到内侧,拍实铲齐,形成一个梯形的小坝体。使用的工具名为坎土曼,比锄头大一些、呈盾形,柄与头间角略小于90°。坎土曼同时具有䦆头和锨的功能,可挖可铲,还可送土、拍打,整个打埂全部可以用它完成。使用起来力道、角度、幅度不断变换,手舞足蹈,仿佛是功能化了的维吾尔舞蹈——技术好的农人干起活来,在旁观看简直是种享受。而我们试着用一下,往往不得要领,还是铁锨比较顺手。
现场会下午举行。田里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上午还要将核桃林整理一番。在距离核桃树行一米多远的地方,拖拉机带着挖沟机挖出一条40公分深、30公分宽的沟来,农人们再用坎土曼将其中的土铲出,这是上肥料用的。许多大树枝被从树干不远处截断,涂上一层黑油。现场指导的胡副县长是位林果业专家,他告诉我们,截枝是为了嫁接更优良的品种,涂的油是一种药,防止截口感染和水分流失。
挖掘施肥沟
下午三点多,番茄播种已经开始,用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主研发的一体机,一次性铺地膜、施肥、播种全部完成。几辆中巴车和SUV开进了田边的土路,来的除了县委书记、几名主管农林业的副县长,还有相关县直部门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分管副乡长、每个乡镇的3名村支书。现场会用汉语进行,由主管农业的廖副县长主持;他用维语安排好翻译工作,便直奔主题。首先本乡党委书记介绍农林业基本情况。接着是县农业局局长讲解种植番茄的技术要点,农业局局长是维吾尔族,汉语讲完后还用维语讲一遍;廖副县长也用双语做了补充。讲完番茄,转向核桃林。在一颗案例树前,几个小伙子锯枝的同时,胡副县长讲解了核桃施肥、锯枝的要点。讲完会议就结束了。
讲解核桃树截枝要领
现场会前后不到半小时,却涉及许多农林业专业知识,尤其是保证更好生长、提高产量方面的技术要点。如番茄地要达到“齐、墒、净、平、松、碎、直”的七字标准,播种前要将种子在阳光下照晒2至3小时防止结块,每行地膜间距要达到60公分便于夏天机械挖沟浇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印发的《农技信息》中,对番茄种植的备种、施肥、平地、播种时机、要求等做了详细说明,上面写到最适宜播种的时期为4月2日至20日。核桃也有讲究,同一棵树上下两个树枝的截面不能在一个垂直面内,否则嫁接之后发出的新枝容易打架;尿素、氨肥、钾肥都有严格的比例;嫁接的时机在6月,到时候还要再做辅导。
核桃和番茄是这里的主要农业作物,也是大多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4500亩地,有3200亩核桃,800亩番茄。如此大面积成批量的种植,农业技术非常重要,每亩产量增长几公斤,整体收入也要增加不少。而影响这几公斤产量的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种植环节或者肥料的比例。村民们虽然长期从事农业,但因为核桃生长不同阶段情况不同,番茄每年的品种、要求各有所不同,所以这样的现场指导会确可有积极效果。
现场会吹响了春耕的集结号。从今天开始,农人们带着对收获的期翼,把辛劳和汗水洒在这篇土地上,让新的生命随着春天的步伐成长。待到秋天来临时,他们定会站在大堆大堆的核桃或番茄旁边露出满脸的喜悦,那是大地母亲对他们的辛勤忠诚的回馈。
我与古丽大姐的美食互动
【作者4月8日按:观察者网站继续转载了“下乡笔记”,主页君对这样的传播推广表示感谢!新疆天山网旗下的电子杂志《看新疆》刊载了部分笔记。《看新疆》是一份不错的新疆本地电子杂志,图文都很精美,如想了解不同人笔下的柔软的新疆,值得多关注。】
2014年4月3日
乌鲁木齐到阿克苏的飞机上不提供午餐,所以当住村第一天我们到阿克苏后再驱车一个多小时到村里再开完座谈会吃到第一顿晚饭的时候,觉得古丽大姐做的土豆茄子辣椒羊肉西红柿大烩菜拌面味道真不错啊。
第二天的早餐是茄子辣椒土豆西红柿羊肉烩菜和馒头;
午餐是西红柿辣椒羊肉茄子土豆烩菜和米饭;
晚餐是清炖羊肉和馕;
第三天早餐是西红柿辣椒羊肉茄子土豆烩菜和……
就这样不同的主食搭配着同一个菜吃了几天,中间偶尔有清炖羊肉或羊肉抓饭调剂一下。然后古丽大姐请假回家嫁女儿去了(见《热孜万古丽的婚礼》)。
古丽大姐不在的十几天,我们自己做饭。大家都会做一点家常菜,每天几样,蛮惬意。我也做了几道芹菜或豆芽炒肉之类的,得到不错的评价。
可爱的古丽大姐
古丽大姐回来后的第一顿饭是芹菜茄子油白菜西葫芦羊肉西红柿烩菜和米饭……
我们的青菜种类多了起来,但每次菜的口味都是一样的。
有一次古丽大姐做饭的时候我刚好去厨房,看到她洗了芹菜、西葫芦、油白菜、辣椒和莲白,又是一锅烩的架势。
我走过去,拿手比划着:“这个,这个,这个,分开炒,三盘菜。”
古丽大姐:“!@#¥%&……”
“这些可以做三个菜,灼油白菜,炝莲白,芹菜和西葫芦炒肉……”
“*&%¥#@……”
看来光说不管用,我便拿起菜刀,把芹菜和西葫芦切到一个盘子里;莲白和油白菜分别手撕到一个盘子里。
大姐茫然地看着我。
当我从冰箱里拿肉的时候,古丽大姐着急了,边说着一些话边阻止我。
我:“芹菜,肉,一起。”边说边比划。
她终于还是没有拗过我。我拿出一块肉切好,看她没有要炒的样子,便自己打火倒油开炒了。
可是这时候古丽大姐出去了,直到我们吃完饭也没有进来。同事告诉我原来组长交代今天炒个素菜,她看我开始做她没啥事了,就回去了。
我想坏了,我肯定惹她不高兴了。
后面的日子平常过,她也没有对我生气的样子,菜的口味还和以前一样。我也没有再干扰古丽大姐做饭。
后来我们买了鸡蛋。
古丽大姐一般将鸡蛋单炒,不过她的炒鸡蛋差不多可以称为焙鸡蛋——捣成碎块,反复干炒,味道和煎鸡蛋被煎干的部位差不多。偶尔也会和韭菜一起炒,但仍是焙式炒法。
有一天早上起来我没啥事,到厨房看到她打了一大碗鸡蛋。
我又禁不住跟她比划,“‘土后木(维语‘鸡蛋’,我会说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单词之一)可以与西红柿大葱一起炒。”
“@#¥#土后木&*%……”
看她没有太反对的样子,我便自己拿来大葱和西红柿。我将大葱剥了切段,就开始炒鸡蛋。古丽大姐开始洗西红柿。
鸡蛋出锅,西红柿也洗好。我拿来一个切成滚刀块,把刀给她。她马上明白了,依葫芦画瓢,将另外两个也切成一样的。我对她竖起大拇指,并说,“亚克西!(维语‘好’)”
当她看着一大盘黄、红、白分明的色泽诱人的西红柿鸡蛋时,露出了笑容,并竖起大拇指,说了句,“亚克西!”
她尝了一口,又说了句“亚克西!”
第二天早饭桌上多了一盘西红柿鸡蛋,虽然鸡蛋还是稍有些老,但味道绝对可称不错了。
又一天早上,我看到古丽大姐准备好肉和青菜、西红柿——看来又要烩菜。我便想试一下,因为我一直没这样做过菜,我想我炒的应该会好吃一点吧。
我对古丽大姐比划:“‘们’(维语‘我’)来试一下。”这次古丽大姐很乐意让我来。
看到我炒菜时放酱油和料酒,她眼里充满了惊讶。烩菜是边切边炒的,辣椒最后放,我先拿一个切成不规则长条形(她之前都是切成丝的),然后由她来切。切完之后她用汉语问我:“怎么样?!”语气中透着自豪。
等炒好才发现味道和古丽大姐炒的差不多——只有酸和咸。我可是按照很好吃的青菜炒肉的方式做的啊,后来明白了不是炒的方式问题,西红柿的味道盖过了除盐之外的其他作料,而每次的烩菜必然有很多西红柿。
某个周末来了好几位客人,午饭由古丽大姐炖羊肉,我和另外一个同事炒了几个青菜。古丽大姐也吃了。
那以后我们的餐桌上多了不同种类的青菜炒肉或单炒,鸡蛋也比以前嫩了很多。
古丽大姐做的芹菜炒肉和蒜薹炒肉
那以后有时我在办公室工作,古丽大姐做饭前会过来在我旁边坐会,聊会天。实际上她懂的汉语和我懂的维语都是几句话几个词,但还是会聊得很开心。李娟说,不擅于对方的语言没关系,擅于表达就可以了;若表达也不擅于的话就一定得擅于想象。这话说得很对,我们经常是靠比划和对比划的想象解读来交流的。
有一次她来的时候我正在浏览大学的照片,在一张合影中她一下就用手指出了我;那时候的我很瘦,我夸张比划着跟她说现在胖了很多,逗得她哈哈笑。看到一张我和一位女同学的合影,她马上比划着,我明白那意思是问照片上的女孩是不是我女朋友。
哎,看来八卦哪里都有啊……
她有需要拧个盖子之类的帮助时,就会推开我的门,“哎”一声,招个手,我就过去了。她那架势时常让我觉得,我俩就是好哥们。
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已经见不到大烩菜了,古丽大姐尝试着各种青菜的做法,而且越来越可口;炖羊肉和抓饭依然美味,我一定要学一学她的这些绝活。
团员青年们(1)
2014年4月8日
大概因为我离开校园时间还不算久,又在学校里做过团的工作,协助做好村团支部建设的任务便分配给了我。
村里原来就有团支部,支部书记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我来村第一天交到的朋友、大学生村官小艾。我们的计划是近期召开一次团员大会,把青年们组织起来,以后定期开展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同时在征求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开会之前必须搞清楚村里的团员有多少、都是谁。对于一个团支部来说,这应该是最基本的信息,可正是这项基础工作,花费了许多精力。
团员登记
小艾拿出一份维语版团员名单,是两年前为了应对上面某项检查而列出的,名单上只有姓名、所属村民小组、年龄,没有入团时间等与团员身份相关的信息。这是关于团员的唯一资料了,甚至是两年来关于团的工作的唯一资料。名单共有七十多人,有两名副书记。我请小艾将名单译为汉语,然后重新设计了表头,添加了出生年月、入团时间、地点、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学历、特长等栏目,准备重新进行团员登记。同时接到了乡团委通知,团员大会上要进行支部换届。于是正好可以扩充支委人数,除了书记、副书记,再配4个支委,一方面便于组织活动,还可以锻炼骨干。新一届支委人选也要在团员登记过程中了解掌握推荐。
与内地农村大部分青年人外出打工的情况不同,这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的选择回家务农(而高中毕业汉语较好的选择会多一些,如去乌鲁木齐学手艺、担任协警等),一般家里地都比较多,在农业上有许多空间可以让他们施展。而在团的工作“两个全体青年”指导思想下(胡锦涛曾提出“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大部分人在初中都加入了共青团,这些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青年是村团支部的主力。但村里近两年基本没有开展团的活动,我们这次下乡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团的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实,若严格按照团章规定,团员半年不交纳团费、不参加团的组织生活,就视为自动脱团了;且他们初中毕业时应该没有转接过团组织关系。不过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严格规范这些程序,而是将团组织建设作为载体,把青年们组织起来。而这些工作还是要从团员登记开始,先摸清底数。
我的思路是先将名单上的人一个个搞清楚,把信息登记全;再将近两年来毕业的不在这份名单上的人进行登记,名单应该就完备了。于是我和小艾、一位民兵、一位党员一起开始走家串户,或者到集中劳动的田间地头开始登记。
入户登记只要团员本人在家都比较顺利,很快就能搜集到信息。我们开车到田地边,一次性扫荡了很多,他们很多是同学,都是一批入团的,只是如果不看身份证,自己记不清楚身份证号的后四位。一上午下来,登记了近20人,我暗想这样的效率还比较高。只可惜这样的高效只有一个上午,之后的几天小艾同学总是被其他事情干扰,总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我一个人毫无办法,语言问题真是最大的障碍。
大概就这样拖拖拉拉好几天,中间有次让各村民小组长通知团员们到村委会来登记,可说好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只来了1个人。后来还是集中精力,花了几个专门的时间,终于把情况搞清楚。除了外出打工、已经出嫁的和超过28岁的,名单上登记的团员有52名,3名不是团员的青年表达了入团的愿望。对于超龄的,让他们列席团员会议,搞活动时一起参加,这样可以团结更多人。同时推荐了6名支委候选人。
团员名单出来了,我制定了团员大会的方案。开会两天前我们讨论大会工作时,才发现我们这份名单存在不少缺漏,实际的团员青年人数要远远多于现在已登记的这些。而我们所了解的人选与村支书推荐的也存在不小偏差。
团员青年们(2)
2014年4月9日
我们以两年前的团员名单为依据进行登记,再将近两年毕业回村的补充进来,形成最新的团员名单。在逐个走访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了许多细节,从待人接物到与其他年轻人互动,还有特长、汉语水平等。综合这些因素,我和小艾一起商议提出了6名支委候选人。团支部一共设置7名支委,小艾担任团支部书记是乡里统一规定的,无需再提名。
这个名单只是我们初步了解的情况,最终提名应由村党支部负责完成。村支书艾合麦提去了阿克苏,晚上回来后我们一起开会讨论。会上除了讨论团员大会筹备情况外,重点由艾书记对支委候选人进行把关。没有提前告诉他我们的提名,而是让他直接推荐。艾书记参考维语版团员名单,提出了2名副书记、4名支委的意向人选。比对之下,发现艾书记提名的与我们推荐的没有一个重合的。
对于提出的名单,艾书记逐一给出了推荐理由。有的种植几十亩核桃地,带头勤劳致富;有的在巴扎上做牲畜买卖,头脑灵活,经济情况也好;有的比较勤快负责,随叫随到;唯一的女孩组织活动能力较强;还有的思想品德较好,是年轻人的表率。我也依次向他问询了我和小艾提出的人选的情况,艾书记介绍,这些人中团结能力强的好赌博、有文艺特长的家庭宗教氛围太浓厚、参加活动积极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我们之前的名单里有他的小儿子,对此他笑着说,我们家嘛我一个人在这(村里工作)就可以了。
这样的情况我并不觉得惊讶,毕竟我接触只有短短几天,而且语言不通,看到的大都是表面;小艾在村里工作只有大半年,与大部分青年也不熟悉。而这些年轻人可以说从小在艾书记眼皮子底下长大,他对他们的了解定是非常深入。我赞佩的是他选人时的统筹兼顾——每个村民小组都有候选人,总体上也考虑了性别搭配。这些因素都是提名需要考虑的,但我们并没有提前告诉他。同时我也表达了担忧:他所提名的几位个人能力都比较强,但他们是不是愿意为集体付出,在搞好个人的同时能够把团员青年团结起来。艾书记说,就他的了解,这个方面没有问题,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表现都比较积极。于是计划第二天上午先由党支部成员与这几名提名候选人见面,再召开党支部会议确定名单。
艾书记同时提出好几个年青人不在团员名单里,这个倒也正常;可能有些近两年毕业的大家不了解,没有列进来。但当我们在村警务室提供的村民全体名单中检索了14岁至28岁青年名单时,发现每个村民小组这个年龄段的人至少有七八十个。虽然这些适龄青年不都是团员,但实际团员人数肯定要比我们现有团员名单上的多不少。这是始料不及的,一开始之所以没有从警务室名单着手,是因为有手里的老团员名单做基础。看来原来的团员名单就有很多缺漏,没想到村里团的基础工作如此薄弱!这也正好可以发挥几位候选人的作用了。
第二天早饭后,几位候选人已经来到村委会;村“两委”成员也都到齐与他们谈了话。他们都是二十一二岁,显得踏实稳重。在村党支部开会的过程中,我与小艾和他们聊了一会。对于即将担任的工作和要投入的精力,除了一个人表示有些困难其他都说没问题。这位团支部副书记提名候选人说,家里四十亩核桃地就他一个人种植,自己还没成家,精力上可能顾不过来。后来艾书记对他做了一些思想工作,说服了他。
我们请几位候选人以警务室提供的名单为基础,逐人核对,将还在上学、外出打工、已嫁出的排除,梳理了在村青年人名单,总人数有近两百人。然后由他们分头按村民小组逐一补充登记,将团员区分出来。
乡团委得知我们之前的筹备情况,决定将这次大会作为全乡现场观摩会,为五月份进行的全乡基层团组织换届提供参考。为了更好地准备,他们建议将大会时间由本周延后到下周,这正好为团员补充登记提供了时间。村里的团员大会将在下周二举行。
探访养羊场(上)
2014年4月13日
1
我们提前与县农牧局草原站邢站长约好,今天上午他带我们参观县里两个比较大的养羊场。
驱车十几分钟便到了本乡的三泰牧业。这个场离乡街不远,门口硬化很好,大门是自动门,看起来规模不小。从大门进去,要穿过一个房间的前后门,才到养羊区。
养羊区有七八个大面积羊圈,是砖混结构的平房;一个有十几米宽,六七十米长。羊圈外连着差不多同样面积的铁栅围栏,羊可在室内外自由出入。圈内羊不多,中间是走廊,羊栏在两边,每二三十米为一个小隔栏,每个隔栏都有窗户和连着室外围栏的门,不同隔栏养着不同大小或不同品种的羊。靠近走廊边是食槽,饮水槽是一只羊一个的那种,一个个地固定在墙上,由水管相连,水可直接流到槽内。圈顶有专门的换气扇,圈底一半是砖地一半镂空,羊粪可直接掉到底下的空当,然后清出,很方便。
羊圈内外
养羊场老板是四川人,接待我们的是从山东梁山聘请的负责养殖技术的刘场长。刘场长介绍,这家场是去年才开始投入养殖的,目前养殖的主要是本地的多郎羊和从山东引进的小尾寒羊。去年冬天育肥了三百多只羊,最近刚出栏,所以目前空栏率较高。
邢站长介绍,育肥羊一般是本地的多郎羊。育肥指秋冬季牧民下山时从牧民那里买回瘦弱的小羊,经过3个月左右养殖,待羊肥壮后再转手卖出。因为冬天天寒草少、饲草料贵,瘦弱的羊很难过冬,牧民一般以较低价格出售。所以育肥羊成本较低,利润较好,一只可以赚300元左右;缺点是季节性强,一年只有那三四个月,其他时间都不行。这时候就显示出养殖小尾寒羊的优势了。这种羊产羔率高,一般都生双胞胎,有时候甚至有三胎、四胎,且不受季节限制,两年可产三胎。从出生到出栏,五六个月左右。这样养殖就有了极大的时间自由,羊圈也不会经常空栏浪费。
这种羊圈建设的成本在一平米七百左右,这算比较“高档”了。邢站长说,清粪空当的设计在南方比较常见,主要是为了防潮,而这里气候干燥,其实没有必要,砖地铺一层沙土就够了。看来这家养羊场比较土豪。
场里雇了几个维吾尔族饲养工人,年工资20000元。刘场长没有介绍自己的待遇,但之前从邢站长的介绍得知,一位专业的兽医年薪在10万左右。
2
振兴园养殖场位于离我们乡二三十公里的阿合雅镇,从镇上还要驱车十几分钟才能到。与其说这是一个养殖场,不如说是戈壁滩上的几个大彩板房。与上一个相比,这里看起来十分简易。
共有八个羊圈,一个也有六七百平方米。圈的一面没有墙,直接与外面的围栏相通,没有讲究的水槽、通气扇、排粪空当,一切看起来都很简单。室外羊圈放着几个水盆子,草料盆也在室外的围栏边。
温馨的一家三口
给我们做介绍的是一位姓王的师傅,也是山东来的。这家场由一个山东人和本地人合办,山东人主要负责技术,本地人则负责地皮人工等事宜。这里养的主要是小尾寒羊,我们看到了许多母羊带着刚出生一两周小羊羔,出生一个月以上的小羊已经与母羊分开养在另外的圈里。
探访养羊场(下)
2014年4月13日
邢站长介绍,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政府每只补贴300元,农民自己只要掏1300元。按每只母羊年产2羔算,除去饲草料、人工费等成本,每羊每年可收益1000元。且羊很皮实,只要按节点进行必要的免疫、消毒、杀虫,基本不会得病。
彩钢房羊圈
这样的羊圈建设成本一平米300元左右,虽然简易,但也完全可以满足羊的生存条件。王师傅告诉我们,去年冬天天冷时用了电暖扇,今年准备装空调。用水是就地打的一百米的深井(这里地下水很浅,基本处处不用挖太深都可打出井来,但深井的水质要好一些)。旁边的一排彩板房就是他们的生活住所,除了投资者带来的几个汉族技术员外,也雇了几个维族工人;工人一个月底薪2400,根据效益还有提成。
3
南疆农村的生活几乎时时处处离不开一个“羊”字:绝大多数村民家里都养羊,饭桌上如果有肉大多时候是羊肉,而探访朋友带一只宰好的羊则是很厚重的礼物了。羊几乎一直处于供小于求状态,有时还要从澳大利亚等地进口羊肉。所以养羊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村民们虽然养羊,但大都是散户,每家几只到数十只,致富作用不明显。如果能办一个规模化的养殖场,进行集约化养殖,将是一个很不错的致富途径。
我们只有一个初步设想,今天了解了一些基础情况。邢站长介绍了县里的补助政策:如果羊圈建设规模在2000平米以上,可享受农牧业方面的70万补助,还有15万的一次性奖励;如果建成投产,发改委有50万项目补助;还有前面介绍的引进小尾寒羊补贴300元每只。
根据这些政策和情况,我算了一笔账。如果村民自己出一点木料、砖瓦等,羊圈建设成本可以控制在300元以内,那么一个2000平方米的场,建圈成本是60万。两千平米可分4个圈,每圈可养300只小尾寒羊,初期投养1200只羊,成本约160万。而如前文述,每只小尾寒羊每年纯收益1000元,共120万。聘请一位专职兽医年薪10万,其他活农民可以自己干。于是有如下的粗略公式:
养羊场第一年收益=卖羊收益+政府补助-(羊圈成本+购羊成本+兽医工资)=120万+70万+15万+50万-(60万+160万+10万)=25万
前期投资为220万,如果这笔钱全部通过农村信用社低息贷款走(多户农民合作,分头贷款),利率为4个点(我们初步了解到的情况,还未核实),则一年利息为8.8万。除去这笔利息,养羊场第一年纯收益为16.2万。如果通过其他方式集资,利息可能要高一些。但总的来说,可以保证第一年回本,第二年盈利。
四胞胎母亲和她的姐妹们一起带baby
这是多好的事儿啊!可是通过邢站长得知,目前全县几家养羊场,大都是外来投资商所建,只有一家是本地汉族农民办的。维族老乡没有人办,主要是资金、思想观念限制。这也是我考虑的办成养羊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要有一个有新理念、有魄力的敢想敢干的带头人,二要解决资金问题。实际上,如果有一个“能人”带头,资金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有30户村民成立养羊合作社,每户只要拿出3万(通过这些天了解,一般村民一次投资3万元问题不大),就解决了近一半的问题;当地政府对农民致富支持力度很大,通过信用社、银行不难解决其余资金问题。
可见,致富的机会并不稀缺,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如能在农村培养一批真正敢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能人”,带领大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实干致富,比给他们多少钱、多少东西都有价值。
团员青年们(3):大会之前
2014年4月15日
团员大会定在今天上午北京时间十二点召开。根据以往村里开会的经验,通知时要求十一点到村委会。十一点半,才有几个人来了,有二三十个人聚在村委会院外的商店。到了十二点,院子里有三十多个人,这样的人数肯定达不到开会要求。我们开始发放准备的软皮本和签字笔,一边签到一边等人来。
之前定的第二次团员登记截止日期是上周六,但直到昨天下午才有两个村民小组的负责人交了登记表。负责3小组的是唯一的女孩,非常认真负责,挨家挨户进行登记通知。2小组负责人是民兵阿力木,小伙子第一次开会时因为和某村干部吵架了赌气没有来,当天晚上很晚才过来,拿走了汉语版名单,第二天下午就把登记好的名单送过来了。他懂一些汉语,性格外向活泼,经常到我们这来串门,与我们一起玩。
1小组负责的是曾提出家里活多不想干的那位副书记候选人,昨晚十点多才过来,表还是空白的。我忍不住发了火,对他说,“如果你有困难不能干早说呀,还可以找别人,明天就开会了,现在表空着拿过来,怎么办?”他虽然听不懂,但应该感受到了我的语气和情绪,脸上有了些不好意思的神色。这起了一些作用,不一会1小组村民组长过来了,和他一起兑名单,听小艾说他们连夜通知去了。4、5小组的负责人当天都不在村里,直到晚上都没有过来。今天上午5小组负责人把登记好的名单送过来了,而4小组负责人则一直没有出现,只能将这位副书记候选人作了调整替换。幸亏之前村党支部对每个职位都提名了替补候选人。
大会开始时已经一点钟,来了大概四十多名团员。开会过程中陆续又来了一些,换届选举时达到了58人。这个数字倒是与第一次登记的人数比较相近,后来查看签到册发现实际上来的也大部分是第一次名单上的。乡团委的干部说,以前其他村搞团活动时参加人数多的时候能有80多个,一般也就是三四十个,这样说来我们今天的情况还算不错。可实际上第二次团员登记后的名单上除4小组新增人员未列入外,有156名团员;按照这个人数算,今天只来了三分之二。
前面很长篇幅都在论述团员人数这个基本问题,因为我认为这个问题是第一重要的;能否将团员基数摸清楚、将大部分团员动员起来,是村团支部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村团支部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载体(或用文件语言叫“抓手”),最终目的是把青年人聚到我们这边,“把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的少少的”,引导他们把心思放在勤劳过日子上;然后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增收途径,提升生活水平。从今天参会人数来看,团支部的凝聚力并不乐观,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的工作缺失太多,还需进一步在工作上下功夫努力争取;但也体现出了一些问题,这问题并非是支持或者不支持团的工作,而是涉及到目前这样的工作方式本身的矛盾之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djhk/jswx/2014-04-22/2573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