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佶:民主是近现代史的主旋律
民主是近现代史的主旋律
刘永佶
说明:该文系作者《民主的权威》一书的导论内容《民主——人类摆脱“史前时期”的必由之路》的第三部分。
如何解读人类的近现代史?这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命题,更是关系如何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矛盾,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途径的大课题。
近现代史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不妨设想一个生活在18世纪以前的人,如果他能复活,肯定不敢相信现在的地球就是他曾生活过的世界。不仅城市,就连偏僻的农村,也因工业技术的发明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人的衣、食、住、行,虽然从一般性上说仍然是满足生物学意义上的需要,但其内容和形式,以及采用的手段,都有明显的差异。在生物学的一般性上说,这种因工业文明而发生的变化,只是量的变化,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却是一个质变,是生产方式和文明的一个质变,更是社会关系的质变。
技术主义者把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结于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在他们的口中笔下,工业技术就像上帝一样,创造了以财富为主体的世界,也创造了依赖财富生存的人类。为此,他们需求人类要按工业技术的要求来生活,按财富的所有权来划分等级和建立社会关系。技术主义者的这种“科学”逻辑和语言,被资本统治的御用文人们用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也被社会主义国家中反民主的势力演绎为“唯生产力论”,并以此来反对和阻碍民主政治,声称只有生产力(财富)极大发展,人们才有资格谈论民主问题,而强化少数自以为“精英”,并自称莫名其妙地代表工业技术的少数人的专制,又是发展生产力的惟一途径。有人甚至会发出这样的高论:民主会干扰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专制及其腐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技术主义对工业技术的论证,是有其道理的,如果其论证只停留在技术或生产上,是无可非议的,但把作用于物质的技术程序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和制度,则大谬。“唯生产力论”者秉承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把增长财富看成发展生产力,并把这作为人类的根本目的。以此为由,维护集权的专制政治——在这一点上,他们与主张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思想家又有差别。我们并不反对工业技术,而且主张快速广泛地提高工业技术。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主张提高技术和发展生产力——迄今可能没有一个思想家会反对这一点,而在如何提高技术提高哪些技术;又如何规定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要体现于物,作用于物,物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发挥的条件,但物质本身没有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的劳动力的社会集合。技术是人的技能素质的体现,也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者运用体力和智力的经验与程序。“唯生产力论”者见物不见人,把生产力说成“物质生产力”,至多是把劳动者看成是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一样的“生产力要素”。看不到劳动者是劳动力也是生产力的主体,不能从劳动者主体角度认识技术,甚至有人将技术视为脱离劳动者的独立存在。不错,人们可以将技术程序化,并可以作为专利商品,或者写成教科书,但技术只有由人掌握并运用时才是技术。若只是一个系统的写成文字的程序,或一本技术学教科书,没有人掌握并运用它,不过一些有文字的纸张摆在书店或档案里。更重要的是,这些纸上的文字,都是多少人毕生经验和研究的结果,甚至是若干代人的成果。因此,技术是从属于劳动主体的,是劳动的内在因素,并非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或“资源”。提高技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而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又取决于其社会地位与社会关系。
按“分而不合”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政治与经济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其关系,有些类似水(经济)与船(政治),水涨船高,只要经济发展了,或者说只要生产力发展了,政治也就随之变化。至于政治制度、体制的变革,则只能对经济起一些“反作用”。这是“唯生产力论”者阻挠民主政治的主要理由。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经济、政治、文化这些范畴,是思想家根据社会生活与矛盾的分析规定的,“只分不合”的思维方法,却把分析规定的范畴固定化,似乎它们就像在教科书或辞典上那样独立存在的。然而,现实生活并不因思想家的分析而独立出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依然作为人社会生活的要素而统一着。政治并不是独立于经济之外的一个“领域”,而是内在于经济的关系与机制,文化是作为主体的人关于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反映并作用经济和政治关系与矛盾。经济的发展,根本在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这又取决于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素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素质技能,不断提高素质技能,必然地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社会地位表现为权利,其基本权利是人身权,劳动者的人身权包含着劳动力所有权,由劳动力的发挥而改造的物质资料的所有权,也应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在人身权和对劳动改造的物质资料所有权的基础上,派生出保证这两个权利的政治权利。当劳动者能够掌握人身权及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并掌握拥有政治上的民主权时,他们就已经实现了其社会主体地位,或者说,劳动者只有拥有上述经济政治权利,才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在原始社会时,个体从属于总体,在部落内部并无权利可言,从奴隶社会开始的阶级社会,才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也就有了针对劳动者权利地位的社会变革进程。奴隶没有人身权,因而也就没有任何权利;农奴虽在人身上依附于领主,但有了由领主为了更有效发挥其劳动力而分配的一小块土地的使用权;农民的人身权在名义上属于皇帝,但实际上已属个人,而且能分得属于皇帝的土地所有权派生的小块土地占有权,由此提高其劳动积极性和素质技能。
这是奴隶社会、封建领主社会、集权官僚制三个社会形态中主要劳动者地位的情况,可以看出,劳动者的地位因其权利的逐步增加而有所提高,这是其素质技能提高的要求和体现。但很明显,劳动者并未得到明确规定和保证的人身权,因而没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没有政治权利。这是劳动者素质技能低下,社会生产方式停滞于农业手工劳动的重要原因,与之相应的是政治上的奴隶主、封建君(领)主、君主、官主制度,和文化上的诸神主义、上帝主义、天命主义。
人类要进步,必须打破旧的政治制度,进而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民主文化及其导引的民主运动,就是破除旧的制度的惟一途径。自17世纪以来,在欧洲展开的民主运动,逐步扩展,并从以财产所有权为根据的民主转向以人身权为根据的民主。民主文化和民主运动激化了社会矛盾,使社会明确分为进步和保守两股势力,将民众组织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提高社会地位而与旧的统治势力进行斗争。作为社会矛盾聚焦点的民主运动和民主政治,也就成为近现代人类历史的主题。
民主运动的第一阶段,是以争取财产所有权为主要内容的,当然也包括争取人身权,也正因此,这场以资本所有权为根据的民主运动才能吸收农奴、平民的参加,但当其取得政权,并建立以财产所有权为根据的民主政治时,也势必将没有财产所有权的无产者排斥在外。然而,推翻封建专制后的无产者虽说没有财产所有权,却取得了人身权。于是,他们又依民主的一般原则,以人身权及其中包含的劳动力所有权来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即以人为本位的民主权。这样,民主运动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继续成为历史的主旋律。
大体说来,第一阶段的以财产所有权为主的民主运动,是近代史的主旋律;第二阶段以人身权和劳动力所有权为主的民主运动,是现代史的主旋律。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这期间经历的重大事件,其内容都与民主运动息息相关。民主运动及其所建立的民主政治,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在于它根源于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在第一阶段,民主运动的主要成果,就是为劳动者争得了人身权和劳动力所有权,这样,劳动者就可以在与资本所有者就其劳动力使用权的买卖中处于“平等”地位,而且有卖与不卖和卖给谁的自由。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其价格也就高,这就促使劳动者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技能。但由于没有政治权利,劳动者在与资本所有者的交往中又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于是,他们就会依据人身权和劳动力所有权,要求并争取政治上的民主权。
以劳动者为主体、依据人身权的民主运动,只能由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组织起来,以联合的方式将分散的人身权和劳动力所有权集合,形成社会的势力,这样才能与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本所有者阶级相抗衡。虽然在开始阶段,劳动者的势力还是弱小的,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其势力逐步增长,先是争得了结社权,即组织工会,以联合起来的劳动力所有权与购买劳动力使用权的资本所有者斗争,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工时、减轻劳动强度。进而是组织政党,在政治上与统治者斗争。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近一个世纪,迫使资本所有者阶级不得不承认劳动者阶级的势力。到20世纪初,民主运动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即争得了普选权。在这个过程中,“女权运动”成为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这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达到一个新阶段。其民主、自由、福利等昭示现代文明的各种标志,实际上都是民主运动的成果。
与之相应,工业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纳入民主运动的大潮,并以民主为旗帜,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民主运动在落后国家的突出表现。虽然革命后建立的初级民主政治有许多缺陷,甚至因这些缺陷未能及时有效地克服,而导致反民主势力的复兴,但革命的民主性及革命后对劳动者民主权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宪法上的规定,却是不容否认的,也正因此,苏联和中国的劳动者素质技能才得以迅速提高,并由此展开工业化。在民主运动的大潮中,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其他各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也变革了其旧有的君主和专制制度,形成了类似19世纪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对于这些国家,对于人类总体,这都是重大进步。
总之,民主运动和民主政治在近现代史上,是人类进步的主旋律,二三百年人类所取得的所有发展,都可以归结于民主运动和民主政治。这是判断近现代史的根本标准。但民主运动和民主政治并未完结,反民主的势力依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占统治地位,因此,21世纪的主题,还是民主运动和民主政治。
-----------------
附录:乌有之乡书社销售刘永佶教授著作图书目录如下:
联系电话:010-62760856
电子信箱:hdm@wyzxwyzx.com
《民主的权威》,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38元
《中国官文化批判》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25元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河北人民出版社,定价32.50元
《主义•方法•主题》,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28元
《民主中国 法制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22.50元
《民权国有——作为所有者的劳动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25元
《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58元
《经济文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22.50元
《劳动历史观》,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26元
《主体辩证法》,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19.80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minxinsuoxiang/lixiang/2013-05-02/1194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