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我来打卡永庆坊

作者:佚名 来源:南方网 2022-09-26 343

  当“90后”长板爱好者黎建鹏走进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立马被这里的独特风情吸引。

  脚下是麻石路,抬头是青砖房、满洲窗,身旁是潮流小店,耳边是粤曲悠扬。在这方天地,随处逛逛,都能感受到新旧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视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近些年来,正是这种精雕细琢的“绣花”功夫,让以永庆坊为标志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留住了文化底蕴,留住了老广们的乡愁,焕发出新的活力,摇身变为文化新地标,成为大家了解广州历史和岭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在创新中传承

  激发非遗文化新活力

  “三雕一彩一绣”展馆位于永庆坊正门入口不远处。馆内,广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广辉正在专注地创作广彩,不时有年轻人走进来欣赏展览架上炫彩华丽的广彩瓷器。

  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永庆坊的其中一站。

  “我跟总书记介绍,这个是广彩,在我们广州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一直都是广州重要的对外商品之一。”回忆起2018年10月的场景,谭广辉难掩激动。当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广彩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近几年,谭广辉不断探索广彩跨界合作,让文化传承更有生命力。他与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广彩的新生力量,并开展“非遗进校园”,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广彩、了解广彩,在心中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如今,广州首条非遗主题街区(永庆坊)随处可见非遗工作室和非遗文创店。走进工作室,游客可自行体验广彩、广绣等非遗文化的制作技艺,也可买走自己喜爱的文创产品。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台每天都有粤剧上演,更有数字展馆让游客线上了解粤剧文化,越来越多的创新手段在丰富着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

  留住乡愁记忆

  “95后”西关小伙选择回“家”开店

  中午时分,汤智豪正在自己的创意料理店中忙碌,为下午的营业准备食材。在恩宁路开餐厅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

  “我小时候就住在对面”,汤智豪指了指不远处的骑楼。在骑楼群和西关美食文化中长大,他一直想要在这里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我很喜欢骑楼”。不过汤智豪在十几岁时搬离了恩宁路。

  2021年,当他回到这里,为开餐厅的梦想寻找合适的落脚点时发现,整个街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都是一些很旧的楼。但经过改造之后,这里既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文化,也带有了很多新的潮流元素在里面,已经变成了年轻人的聚集地。”

  汤智豪租下了沿街的一栋骑楼,并在保留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装修。如今,推开料理店的门,店内整体是灰白简约的现代风格,时尚感十足。

  但比起做生意,汤智豪更想要做“领头羊”。他希望能带动更多的餐饮店入驻恩宁路,将西关美食、西关味道重新带回大家的视野。

  守护城市文脉

  成为有温度的历史文化街区

  即便是工作日,永庆坊中来来往往的游人也不断。

  走在街巷中,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看起来与普通游客无异。但不同的是,他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无比熟悉。他是永庆坊微改造项目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作为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首个“微改造”试点,永庆坊如何推进建设?江伟辉表示,“修旧如旧”“建新如故”是贯穿改造全过程的理念。改造团队使用“绣花”功夫对城市肌理进行严格保护,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岭南建筑的传统构件和传统工艺。

  保留永庆坊的建筑物质空间形态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留住真正的城市历史文脉,永庆坊至今还留有十几户原住民。在江伟辉看来,老西关居民的生活状态、生活故事才是真正有温度的历史。“对于我们这个历史文化街区来说,才能够真正被叫做‘见人见物见生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文化街区。”

  千年文化,历久弥新。改造后的永庆坊正在不断彰显着岭南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

  出 品:南方网 粤学习客户端

  出品人:侯小军

  总策划:金强

  总统筹:张纯青

  统筹/策划:李琳 申晨

  脚本/编导:许萌萌 梁建明 倪晴阳

  采访/文字:许萌萌

  摄制:龙俊 龙斯祺 陈少俊 董凯 黄伟明 陈彦宏 游智勇 吴昊

  设计:林若韫

  协调:吴诗航

  鸣谢:广东省人社厅 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