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何频频用这句话勉励他们?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21-10-23 204

  【学习进行时】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在谈到发展抗盐碱作物时,他勉励农技人员:“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论文写在大地上”这7个字简洁有力,近年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有何深意?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在谈到发展抗盐碱作物时,他这样勉励农技人员。

  在盐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一直是一项国家级课题。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盐碱化问题曾十分严重,如今在许多科研人员扎根于土地的不懈努力下,这一地区已发生了可喜的绿色蜕变。

  从科研理论走向中国实践,“论文写在大地上”,简洁的7个字,铿锵有力,饱含习近平对科研工作者的殷殷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勉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强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20年8月,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向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提了几点希望,其中有一点就是强调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

  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专门提到了坚守太行山35年的“新愚公”李保国。在习近平心中,李保国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鲜活代表。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30多年与农民朝夕相处,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用科技力量打开了百姓脱贫致富之门,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市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扎根祖国大地,将科研成果真真正正应用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应用于为老百姓谋幸福,应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是习近平强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切用意。

  一篇篇论文,一批批科研成果,像一粒粒种子。让种子在阳光的沐浴下,开花结果,需要每一代科研工作者扑下身来走进土地,用双手感知土壤的温度,用脚步丈量时代的厚度,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