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土地的深情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网 2021-06-25 655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省南阳市视察过的那块麦田,这个月迎来了大丰收。

  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调研时,中途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总书记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版图中,南阳虽然耕地面积不足全国的1%,却是全国21个粮食年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市之一。今年,这里的夏粮有望获“十八连丰”。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宝贵的土地,是大国粮仓的根基。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习近平对土地的深情

  梁家河所在的陕西省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常年干旱少雨,“雨养农业,靠天吃饭”一直是制约这里农业发展的瓶颈。

  1974年1月,20岁出头的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当了支书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

  “这里打上坝,增加这么大面积的水浇地,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咱说啥也得干成这个事!”为此,习近平科学规划,带头劳动。

  在打坝期间,习近平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起早贪黑,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第一个走进冰水里往外搬冰碴……

  淤地坝建好了,在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习近平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坝顶的土地,成为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至今肥沃。

习近平对土地的深情

  昔日沙荒滩,今日生态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组织绘制的滹沱河生态修复蓝图,如今已经变为现实。

  河北省正定县地处冀西三大沙荒(木道沟、老滋河、神道滩)所在地,沙荒面积大,长期无人耕种,改造潜力大。当年,习近平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跑遍了正定每个村落,遇到滹沱河的“大沙窝”,推也推不动,骑也骑不动,只能扛着自行车步行……

  经过调研,习近平作出了“要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须向荒滩进军”的判断。他提出,要发展好林业,利用好荒滩。县里研究制定了《关于放宽发展林业的决定》,在东里双公社开展试点,把河滩地经营权下放到户,且30年不变。沉睡了多年的荒滩被唤醒,种上了果树、花生、小杂粮,正定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习近平对土地的深情

  福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这里的水土流失治理,同样倾注了习近平的巨大心血。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先后5次深入长汀调研指导,发出了彻底消灭荒山的动员令。

  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题词“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多次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节点上,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福建省生态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如今,“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光景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生态美”“百姓富”,长汀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习近平对土地的深情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上公认的肥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黑土地保护问题。

  黑龙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是一片面积有1.4万多亩的水稻田,这里年产水稻近9000吨,相当于7万人一年的口粮。2018年9月,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三江平原腹地,为保护黑土地开出良方:“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黑土地考察吉林“黄金玉米带”,为黑土加“油”,叮嘱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在田间地头,在有关会议上,总书记一次次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我们党的土地政策是长期稳定的。”

  “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土地稳,人心定。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那片热土,如今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