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福建行,于观山、看城中见“人”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3-26 1323

  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他曾长期工作过的福建省考察调研。这也是2021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的首次国内考察。

  在中国“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局之时,习近平此行去了哪儿、关注什么,被外界认为从中释放出事关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号。

  观山,谋定生态中国

  习近平此行首站去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先看山”的安排,很容易让外界联想到他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

  事实上,当地对他24年前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的理念感受更深。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于2000年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

  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就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也曾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经过长期努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工程院去年评估认为,其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4年过去,习近平所提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改变了福建,也改变着中国。

  当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各地发展共识,“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被以显著体量写入“十四五”规划。

  习近平此次在武夷山再次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一个绿色的中国,仍是未来中国之所冀。

  看城,聚焦高质量发展

  在三明沙县了解医改、考察小吃产业,在福州看城市建设、关注企业创新,访三坊七巷了解文化街区保护、在朱熹园谈文化自信……

  习近平此行其实着眼于一个城市的两个维度:一个是“都市感”的现代之城,一个是“历史向”的文明古城。

  有何考量?福建多城“今昔并存”的城市现状,也是中国多地发展所面临的共性所在。如何让现代的更现代化,历史的更好滋养当下?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仍是中国需思考的问题。

  改革创新是解题思路。在三明医改的发起地,习近平又一次强调改革的持续性:“十四五”期间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在科技企业,习近平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再往前走,必须靠创新,随大流老跟着人家是不行的。

  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中国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改革创新,仍是解题之钥。

  向前发展,传统保护亦不能丢失。“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习近平步行于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如此强调。

  早在1991年,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就推动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故地重访,从习近平在朱熹园中的一席话更能读出这其中的考量: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之需,亦是中国之智。

  知人,见百年中共初心

  观山、看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最终都是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习近平一次次考察调研,正是通过“面对面”了解民众所思所想,从而更好解决当下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实现人的更好发展。

  习近平福建行的另外一个时间背景是中共成立100周年。他曾数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样的人民观和执政观,在此行中不断显露:

  “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此行还有一个颇具意味的场景。22日,习近平在朱熹园考察,面对园内朱熹的一句话,他停下了脚步。这句话是:“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意思是:“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也是为人民而设立。”

  时隔近千年,古老的智慧和百年中共的初心,殊途同归。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