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论坛 2020-10-12 578

  作者:王易,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品格。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承继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特征。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民情怀再次印证,人民性始终镶嵌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人民至上”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相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取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立场。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发展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领悟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概括起来就是人民立场。在马克思以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无一例外,都是以统治阶级的需要为圆心,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着墨。马克思主义首次基于人民立场谋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构建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提供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才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彰显着人民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可见,人民至上,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在旨归的集中概括,也旗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识和根本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活动都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该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同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密不可分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鲜明地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切政党划分开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我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与亿万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唯有此,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可以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体现。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并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始终。首先,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亮明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初心是“为什么出发”的动力,使命是“朝什么方向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表征着党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在重大战略布局中体现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融汇于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决策部署中。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人民战争阻击战总体战的双胜利,跑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依法治国中使每一项政策都能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对的、痛恨的,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在路上。最后,在系列重大举措中彰显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民情顺应民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坚持强力反腐、使“苍蝇”“老虎”无处藏身;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心系脱贫攻坚等重大措施上,始终高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发展理念的维度,“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主体是从主体角度对“依靠谁”和“相信谁”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一方面,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就要明晰我们该依靠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对人民群众知识、经验的抽象概括和规律提炼。向人民群众学习,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发展,才能尊重、依靠和教育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也要明辨我们该相信谁。社会的发展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结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中国革命、改革、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相信并引导人民群众投身致力于实现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身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事业。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从受众角度对“什么是人民关心的”和“什么是人民期盼的”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抓住“什么是人民关心”的问题。概括来讲,就是不断把“蛋糕”做大,进而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真实而充分的体现,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拥有更多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抓住人民关心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还要在“什么是人民期盼的”问题上发力。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疙瘩”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大力提升中得以舒缓。所以,以“什么是人民关心的”和“什么是人民期盼的”为靶心,在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不断实现共享覆盖面上的全民共享、共享内容上的全面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聚焦人民开展工作是从实践角度对“对谁用情”和“在哪用力”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参与。持有什么样的工作导向,首先需要回答“对谁用情”的问题。毫无疑问,基于人民主体地位以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注定是要对人民用情,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具体该“在哪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针对不同领域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各行各业都在为人民服务上用力,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实践中,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鲜明特征。

  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从价值评价的维度,“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标准。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我们党的工作的价值标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内在要求。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毋庸赘言,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他以焦裕禄和谷文昌等优秀县委书记为榜样教育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心中装着老百姓。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利益摆在价值序列的最前面。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直观地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方面,只有把民生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体现人民利益的最高价值标准。当然,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还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优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把人民当作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而且表现在各项工作最后的结果也由人民来评判。我们必须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用此来审视、判断、处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真正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的观念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要切实做到让人民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体现人民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做群众的贴心人。为了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也内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理论内涵之中。首先,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在以往的一定历史时期内,老爷作风、衙门习气等错误观念侵蚀了一些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必须学会放下架子,领导干部不是百事通,更不是万能神,只有潜心深入人民群众实际、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意见,做人民群众的学生、而不是人民群众的先生,才能走进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群众。其次,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也是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比喻道,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时刻问自己,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安排有无违背党的根本宗旨、有无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忠于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绘就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最后,做群众的贴心人。既要在赓续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中,与人民群众贴在一起;又要在与人民想在一处、干在一处的具体实践中,与人民贴在一起。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人民美好生活从奋斗目标的维度,明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回望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史,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始终是其为之奋斗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土地问题、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我们党注重群众切身利益,发动群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改善中国人民生活状况,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关心什么就解决什么,人民盼望什么就实现什么,不断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从发动人民到团结人民再到服务人民,从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刻画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不断递进和超越的过程,也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延续和发展。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以前“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现在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全方位的需要,也鲜明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第一个层面是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需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武汉,习近平总书记无一例外都深入基层社会这个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可见,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需要是所有需要的基石,在疫情面前被无限放大。第二个层面是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三个层面是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理想夙愿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共同期盼。人民群众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理想夙愿的需要,内含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之中。

  弘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再次重申“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辉煌且至今唯一未曾中断的人类文明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我们党的带领下苦干实干拼命干,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决胜之年,现在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越是任务重大,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弘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只有始终坚持苦干实干拼命干,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干扰影响,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兑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庄严承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