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05-04 1169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从青春时代起,习近平就秉持着这样的精神,胸怀忧国忧民之心,担负起民族振兴的时代责任。这个五四青年节,让我们重温习近平的青春故事,感悟榜样的力量。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里,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也树立了为老百姓办实事、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理想理念。

  1974年1月,习近平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直琢磨着如何能改变梁家河面貌,改善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一天,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看到四川大办沼气的报道。他赶到四川学习考察,回来后开始着手试验办沼气。然而,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远比想象的多。

  村民的院落都是打窑洞时用土填起来的,土壤松软,不适宜挖沼气池,池子在哪里建?沼气池的池盖对石板的厚度和整体性要求很高,梁家河没有,怎么办?村里村外的路蜿蜒狭窄,运送水泥砂石的架子车没法走,材料怎么运?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秉持着一定要把沼气办成的信念,习近平一个一个地解决难题。经过反复测量,试验池最后选在了知青居住点旁边,这里的土壤密度相对要大一些。没有石头,习近平带人在烂泥滩里铲去一米多厚的土层,挖出了石头。他还带着几个青年去村外挖沙子,一袋一袋往回背,背上磨破了皮,没人喊一声累。

  在习近平的执着努力下,梁家河的沼气池终于建成了。这也成为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多年后,习近平回忆这段经历时说:“第一口池子是颇费功夫的,一直看到这个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就是不见气出。最后一捅开,溅得我满脸是粪,但是气就呼呼地往外冒。我们马上接起管子后,沼气灶上冒出一尺高的火焰。”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他动情地说:“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在这里选择了我的道路。我从那个时候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1988年,习近平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曾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的问题。

  当时,宁德地区部分干部违规营建私房现象突出,侵占了良田耕地,占有了当时国家专用“三材”(钢材、木材、水泥)指标。一些人建了私房还占住公房,甚至买地卖地、建房卖房,从中牟取暴利。

  时任宁德地委办政研室副主任李金暄回忆:群众连一两包水泥都买不到,机关干部却可以拿这么多指标去建房,老百姓意见很大。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习近平下定决心把清房问题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据1990年福建电视台新闻报道:到9月19日,全区已清退出公房1917户,相当于盖50套为一幢的宿舍楼40座,清退公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清房工作涉及几千人,在2003年央视《东方时空》采访中,面对记者“到底动还是不动,心里有没有掂量”的提问,习近平说:“我就问当时的一个纪委副书记,我说你觉得老百姓意见大不大?群众意见大不大?大。是不是当前影响积极性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将近三百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两三千人该得罪?他说那当然是宁肯得罪这两三千人。我说那咱们就干,要干就干成,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箭。”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自己年轻时的读书经历,激励广大青年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习近平曾回忆:“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那个时候到处找书,到处看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自我要求。”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当年给自己制定的读书座右铭。

  习近平曾在2003年接受《东方时空》采访时回忆:“当时涉猎各种史书,《二十四史》也都涉猎了,包括军事学的书。跟我一起共事多年的一位知青,他把他们家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什么都带去,所以读得非常广、非常博、非常杂。到后来读各种政治书,哲学书一直在看,史学我特别喜欢。”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成长没有捷径,唯有在学习与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才能增长本领、增长才干。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1989年,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千余名干部到水利工地参加修整水渠劳动。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曾“三进下党”,为扶贫工作留下嘱托,也成为当地人民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下党乡位于闽东大山深处,是宁德地区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这里曾是福建全省唯一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

  1989年7月19日,下党乡迎来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当天一早,习近平带领地直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30多人乘中巴车从县城出发,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公路就不通了,大家下车步行。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开路,习近平和其他干部每个人拿根竹竿,沿着河边走,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一路上,习近平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习近平又两次来到下党,协调解决当地的建设发展难题。

青年习近平的奋斗故事
△ 1989年7月,习近平在寿宁县山村。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给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习近平在回信中说,“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三进下党,体现的正是习近平对于脱贫工作始终如一的关注重视,对于百姓生活的深深挂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