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东生:科学报国 百年奋斗不止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网 2019-07-21 1109

央视网消息:今天的爱国情奋斗者系列报道,要为您讲述一位已故爱国科学家的故事。从年少时的“科学救国”,到耄耋之年的科教兴国,他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新中国一代代新型材料的研制中,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我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严东生。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党支部学习活动。以严东生生前事迹改编的传记电影,感动了很多在场的年轻科研人员。

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正是严东生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1918年,严东生在上海出生。目睹了旧中国的贫弱和“九·一八”事变给中华同胞带来的苦难,严东生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他违背家人意愿、放弃能捧金饭碗的税务学校,选择了清华大学化学系,投身科学报国之路。1946年,严东生赴美留学。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期间,严东生以全A成绩获得陶瓷学博士学位。正当科研一片坦途时,他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解除博士后合约,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

回国之初,百废待兴,严东生主持制定中国第一个耐火材料的生产、检验和测试标准,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七十年代,他紧急受命,带领五十多人的秘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厂房里,前后展开三百多个类型的试样试验,研制的耐高温烧蚀复合材料成功解决了新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端头防热的难题,被称为“给导弹穿上外衣的人”。八十年代,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主持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面向全球招标探测器晶体供应商,严东生意识到这是一次中国材料科学走上世界舞台的机会,他便带领团队昼夜奋战、改良工艺,将这种人工生长的锗酸铋晶体长度由原来的两三公分做到了二三十厘米,在国际竞争中遥遥领先,一举中标,为我国材料科学在国际上赢得巨大声誉。

为国攻坚克难没有止境,哪怕在90岁高龄时,严东生仍冲锋在前,还在规划自己以后的奋斗目标和计划。

这整柜的外国期刊都是严东生90多岁时还每周必读的内容,看到有用的前沿知识他都会一一标注出来,拿给年轻科研人员参考。作为项目主持人,严东生带领团队为大型强子对撞机提供了5000多根新型钨酸铅晶体,获得欧洲核子中心颁发的CMS晶体奖;也正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硅酸盐所成功研制出世界最长的锗酸铋晶体,铸就了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火眼金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