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就综述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7-10-08 223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题:助力制造业强国梦想,奏响“新蓝海”时代强音——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叶昊鸣、齐中熙、周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我国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导向,并将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为我国建设人才队伍“新蓝海”奏响了时代强音。

  重视人才,传统手艺人成为“技能大师”

  重庆市大足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所在地,60岁的刘能风对这门精巧的技艺非常痴迷。经过多年钻研,他最终成为大足石刻的第十六代传人。

  依靠精湛的技艺,他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也得以在重庆举行的金砖国家劳工就业部长会议上露了一手——现场表演石刻技艺,赢得了与会嘉宾的喝彩。

  而对于刘能风来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当地政府响应国家号召,补贴10万元帮他建立起“刘能风技能大师工作室”,让石刻技艺能够被更多人知晓。

  刘能风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只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并从国家层面建设了476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9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5亿元,有225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技能人才已达4791万人。优秀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晋升通道逐步打通,技能人才的春天正在来临。

  “拥有大量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国家,才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表示,高技能人才被重视,并获得广阔的发展舞台,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会更强。

  “专”“精”培养,职业培训打破“就业难”困境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不少招聘会中,“用工荒”往往遭遇“就业难”。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不少地方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

  21岁的林承龙来自江西省于都县,2015年从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来到广东省中山市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目前月薪达到5000元。

  “当年我没有上高中就出来打工,没有一技之长。到技校进修后,收入翻了一番,工作比较稳定,找女朋友都有信心了。”林承龙说。

  据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校长王海龙介绍,学校推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并与当地100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在这样一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

  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培训发展迅猛,既能突出重点群体,如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开展以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春潮行动”等,又能统筹兼顾,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介绍,目前我国已在全国22个省份开展了两批试点工作,全国每年开展政府补贴职业培训近2000万人次,为促进就业创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走向世界,技能大赛助力达成强国目标

  对于技能人才来说,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无疑是一场“技能奥林匹克”。

  2011年10月,我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第一建设公司员工裴先峰夺得焊接项目银牌,使中国首次参赛即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2015年8月,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举行,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取得了5金6银4铜的成绩。

  2016年10月,经中央批准,我国正式提出申办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并决定将上海作为承办城市。

  从首次参与到金牌零的突破,从作为参与者到申请主办国,中国正在向世界展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广泛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既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广大职工和青年学子学习技能、钻研技术的交流平台,更是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每年有1000多万名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仅在2017年,人社部共组织开展国家级一类大赛6项,依托行业部门、中央企业组织开展国家级二类竞赛47项。

  坚持把技能竞赛作为加强技能人才培训选拔的重要渠道,不断完善奖励政策,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中国将向世界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