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起底“冷战遗孽”北约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2022-04-26 1719

一、维护美国霸权的军事工具

近来,俄乌冲突让北约这个“冷战遗孽”再次处于国际舆论的聚光灯下。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场冲突的种子早在冷战后北约迈出东扩步伐之日,就已悄然种下。

1949年,美国为对抗苏联,以“共同防御”名义拉拢部分欧洲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2年后,苏联解体,北约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偃旗息鼓,反而在美国主导下一方面不断东扩,一步步把俄“逼到墙角”,最终导致俄乌冲突,另一方面打着维护“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把军事干涉的黑手伸向中东、非洲等地区,让多国陷入战乱。

“美国政府自行决定并实施了一切(军事干涉)……而北约不过是美国霸权的幌子。”比利时《晚报》去年9月一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北约这个军事集团根本上是服务于美国的霸权利益。

新华社起底“冷战遗孽”北约

霸权的起点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莱恩2000年在《美国霸权与北约的永久化》一书中写道:1945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追求霸权的路上。

二战结束后,为与苏联争霸,美国发动冷战,大搞阵营对抗、零和博弈,在意识形态和军事等领域不断渲染苏联威胁,煽动西欧各国对苏恐惧,以此来加强对这些欧洲盟国的控制。在此背景下,北约于1949年正式成立。

自北约成立伊始,美国就一直牢牢控制着北约的领导权。通过北约这个机制,美国在西欧各国设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从而达到在事实上控制西欧的目的。在此情况下,美国与其欧洲盟国之间实质上是不平等的主从关系。北约实际上起着维护美国在西欧霸权地位的作用,并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军事工具。

美国前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曾这样描述美国在北约内部的主导地位:“当一位欧洲国家的代表提出某项建议时,美国代表就非常适当而且是必然地勾销了这项建议。他说,他可以向在座的人保证,凡属于被提出来的这类性质的问题,美国参议院是决不会接受的。他的反对意见于是就作为最终决定。”

新华社起底“冷战遗孽”北约

冲突的引线

冷战结束后,不少人曾认为,北约已完成使命,将就此解散。然而,北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扩张其地理边界和活动范围。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美国需要利用这个军事工具来继续把控欧洲事务、维护美国霸权。

俄罗斯总统普京去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年度记者会上说,俄方已多次明确表示,北约继续向东扩张是绝不可接受的。他指出,20世纪90年代,北约曾承诺不会东扩,但现在却在罗马尼亚、波兰部署武器系统,在俄罗斯家门口部署导弹,这是对俄罗斯的公然欺骗。

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北约五次东扩,紧邻俄罗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乌克兰也成为其拉拢对象。2008年,北约承诺将来会接纳乌克兰。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加紧向乌提供军事援助,北约舰艇和战机在黑海的演习和巡航日益频繁,北约在俄周边地区的军演规模连年扩大,双方之间舰机对峙摩擦事件大幅增加。在安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情况下,俄罗斯认为自己已经“退无可退”。

美国凯托学会高级研究员特德·卡彭特指出,美国和北约应为俄乌冲突负责。“将一个大国主导的联盟扩大到另一个大国的边界,本质上就是破坏稳定和充满挑衅的。”

野心的工具

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2002年曾撰文指出:“北约的性质现在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军事联盟。我们对我们盟国的国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价值观并不是持不可知的态度,因为北约联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而且一直是,推行一套特定的价值观——与西方息息相关的价值观。”

正是打着维护“自由、民主、人权”这些西方价值观的旗号,美国不断利用北约这个军事工具来实现自身霸权野心,推动北约在冷战结束后持续扩张,军事活动范围远远超出欧洲。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名,伙同北约盟国对阿富汗发起军事行动;2003年,美国编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与英国等北约盟国联手发动伊拉克战争;2011年,美英法等北约国家以“保护平民”为由空袭利比亚,导致卡扎菲政府被推翻。

近年来,随着美国将中国定义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它也在推动北约把手伸向亚太。目前,北约已将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列为在亚太地区的合作伙伴。最近,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就乌克兰问题对中国无端指责,妄称中国拒绝谴责俄罗斯一事对北约构成所谓“严重挑战”。

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已经看清,美国主导下的北约的种种霸权行径,正是加剧世界动荡的根源。《印度快报》网站日前刊文指出,北约在冷战结束后持续扩张的目的,就是实现美国的霸权野心。“正如北约以往的所作所为所表明的,它不仅没有维护其承诺的‘集体安全’,反而给反对美国利益的国家带来严重的不安全感。”

二、肆意践踏人权的杀人凶器

23年前,北约对一个小国发动了残忍、可怕、非法、非人的攻击……”324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悼念1999年北约轰炸遇难同胞的仪式上说。

塞尔维亚的遭遇并非孤例。多年来,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利比亚,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肆意发动战争,悍然践踏人权,酿成血淋淋悲剧的例子比比皆是。更令人愤慨的是,北约对这些以“人道”“民主”“和平”为名犯下的罪行从未反思,也从未被追责。

新华社起底“冷战遗孽”北约

血债累累

1999324日,北约打着“避免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当时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施了78天的持续轰炸,造成20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100万人流离失所、200多万人失去生活来源。

当年57日,参与北约轰炸行动的美军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三名中国记者牺牲,多人重伤,馆舍严重损毁。这一暴行及美国政府所谓“误炸”的调查结论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和谴责。

加拿大学者米歇尔·乔苏多夫斯基在当年的分析文章中写道:“大量记述表明,对南联盟的轰炸并非北约宣称的严格针对军事和战略目标。”不光工厂、铁路、桥梁、油库、电力和通信设施,连学校、医院、护理中心、宗教场所和历史地标等都遭到轰炸。文章写道,北约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野蛮轰炸造成科索沃不同族群平民伤亡。

北约以科索沃地区存在所谓“种族屠杀”为由发动轰炸,但此后调查显示,北约严重夸大了其军事行动开始前科索沃平民死亡的情况,“种族屠杀”一说毫无证据。英国《卫报》曾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十周年时刊文说,北约轰炸实际是将科索沃危机升级成了全面的人道主义灾难。

新华社起底“冷战遗孽”北约

滥杀成性

在持续20年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和北约屡屡在军事行动中滥杀平民。今年年初,在阿富汗坎大哈省潘杰瓦伊地区拉卡尼村,73岁的村民丁·穆罕默德告诉新华社记者,2011年,美军战机对这个村子发动空袭,炸死包括他家17口人在内的63名村民,另造成几十人受伤。“他们都是无辜平民,没有犯任何罪。”

阿富汗《友谊报》副总编辑祖勒迈·沙赫巴兹说:“过去20年,北约以与塔利班作战为借口,在阿富汗许许多多村镇杀死和致伤无辜百姓,摧毁人们的家。”

200610月,北约在潘杰瓦伊地区的空袭和炮弹攻击炸死12名村民后,时任北约驻阿富汗部队发言人马克·莱蒂接受媒体采访时轻描淡写地说:“我认为确实有平民死了,我们可能因此负有责任。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很抱歉。”

类似的惨剧也发生在利比亚和伊拉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副教授阿兰·库珀曼曾经在《外交》杂志撰文说,北约干预利比亚后至少额外造成了1万人身亡。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和公共事务研究所“战争代价”项目统计显示,从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到201910月,直接死于美国入侵所导致战火的平民在18.4万至20.7万人之间。该研究所说,这项统计是有记录数据的汇总,实际平民死亡人数可能远高于此。

遗毒至深

除了大量平民无辜丧命,美国及其北约盟友还给相关国家经济民生造成深重灾难。

塞尔维亚经济学家估计,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96亿美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动用了国际公约禁止的集束炸弹和贫铀弹,导致当地癌症和白血病发病率激增,严重破坏当地乃至全欧生态环境。塞尔维亚议会“北约轰炸对健康影响研究委员会”2019年一项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后塞尔维亚出生的婴儿有更高概率患有恶性血液疾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和脑肿瘤。

在阿富汗,美国和北约持续20年的战争导致当地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目前大约72%的阿富汗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去年警告,阿富汗正面临人道主义灾难,有1800万阿富汗人,即该国人口的近一半要靠人道主义援助度日。

曾经富裕的伊拉克在美英入侵后陷入混乱,基础设施近乎瘫痪,教派冲突频发,经济民生问题严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一度趁乱占领大片土地。

在利比亚,北约国家帮助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后,该国政治和经济崩溃,不同政治和武装派别对峙交战,人道主义危机严重,成为非法移民涌入欧洲的通道国家。

国际社会越来越看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严重危害和威胁世界安全稳定和国际公平正义。无论是在南联盟、伊拉克、利比亚还是叙利亚,人们都不会忘记因北约军事行动而失去生命的无辜百姓,不会忘记北约轰炸下的残垣断壁。如武契奇所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北约)对这个国家和人民所做的一切。”

三、热衷集团对抗的变态思维

仔细回顾北约成立与扩张的历史经纬,不难看出这一组织自始就是一个由美国拉帮结伙结成的小圈子,为的是在冷战中搞集团对抗。如今冷战已经结束30余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了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仍在不断鼓吹集团对抗。“冷战的遗孽”正在全球策动“新冷战”。

新华社起底“冷战遗孽”北约

延续冷战思维

冷战初期,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2国于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若遭到武装攻击,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这些国家由此形成军事联盟。面对来自北约的压力,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集团对立的局面。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人们本以为北约也会与华约一样退出历史舞台,更安全的欧洲秩序和世界秩序即将到来。但出人意料的是,北约不但没有解散,反而不断扩张。冷战40余年中,北约仅吸收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和西班牙4国。而苏联解体后,北约陆续吸纳十多个国家,目前成员国已达30个。

北约号称坚持“门户开放”政策,但北约的所谓“门户开放”存在种种复杂标准,其中一些标准模棱两可,比如政治经济条件和北约成员国相似、有意愿为北约军事做贡献等。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一篇报告道出了实情:北约的“门户开放”政策是面向那些“听信美国及其盟友话语的国家”。

分析人士认为,北约中实际掌握话语权的是美国,只有认同所谓“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国家才能得到美国批准加入北约。这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俄罗斯曾提出加入北约被拒就是例证。

新华社起底“冷战遗孽”北约

热衷制造对抗

北约内部在冷战结束后对其存续和战略目标也有不小的争论,但北约通过多次更新其战略概念阐释其存在意义,对冲了内部的“离心力”。审视北约这些战略概念的演变,不难看出其核心就是持续不断地塑造新的敌人并与之对抗。

1991年,北约罗马峰会通过《联盟的新战略概念》。由于苏联的威胁已经消失,考虑到当年海湾战争的因素,北约把有关应对威胁的表述宽泛化,内容涵盖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国际危机事件。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战略概念中又添加了处理地区危机的职能。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反恐成为全球热点。北约在几年后更新战略概念时又添加了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内容。

2021年,北约抛出新的战略概念“北约2030年议程”,在将俄罗斯列为主要对手的同时炒作“中国威胁”,宣称要减少各成员国在威胁认知上的差异,要加强政治融合。

可以看到,北约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欧洲范围,它的黑手越伸越长,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到眼下的俄乌冲突乃至“印太地区”,北约不断鼓噪威胁和对抗。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罗伯特·韦德在一篇分析文章中写道,渲染外部敌人的威胁,实际上是为了黏合北约内部成员。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一再为乌克兰局势“火上浇油”,促使俄乌冲突升级,目的之一就是迫使欧洲抛开在北约战略概念上的分歧,加强欧洲与美国的政策捆绑,这样自然就能消解北约冷战以来的“身份危机”。德国《商报》评论,这场冲突对“脑死亡”的北约起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

违背历史潮流

一些媒体和分析人士指出,北约作为冷战产物,秉承过时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搞集团对抗,追求“绝对安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包括在俄乌冲突中的“拱火”行为,北约的所作所为毒害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全隐患,违背广大发展中国家意愿。

美国《外交官》杂志指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应对乌克兰危机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有着明显分歧,“这些国家的态度反映了对加剧地缘政治对抗做法的警惕”。

拉丁美洲新闻社评论,俄乌局势紧张时北约和七国集团召开峰会,北约谈论武器,七国集团甚至没有停下来看看通胀水平、失业率、新冠疫情以及世界各地的大量难民。在布鲁塞尔,他们只谈论火药,而不是食品或药品。

挪威东南大学教授、《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编辑格伦·迪森发表的分析文章认为,世界正向多极时代转变,北约却自我定义为一个“永恒的力量”。在北约霸权的语境下,入侵成了人道主义干预,政变成了民主革命,而颠覆政权成了促进民主,炮舰外交成了航行自由,酷刑成了强化审讯技巧,势力范围成了一批治理有方的国家,军事集团扩张成了欧洲一体化,支配成了从实力地位进行谈判,清除乌克兰媒体和政治反对派成了捍卫民主防止俄罗斯发动混合战争,而俄罗斯要求北约保证不搞扩张主义则成了侵犯民主与主权。

策划:袁炳忠

监制:薛  

统筹:谢  鹏 赵卓昀 闫珺岩 徐海静 王建生 薛  磊 

记者:朱瑞卿 吴宝澍 史先涛 石中玉 张  远 邓仙来

漫画:于艾岑

海报:于艾岑 王妍清

编辑:杨耀华 王科文 唐志强 张  远 柳  丝 张  涛 朱瑞卿 刘  赞 宋  盈 于  荣 张  涛 田  宇 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3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