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三十年,资本主义却活得很好?

作者:wzz 来源:新潮沉思录 2021-06-06 762

苏联解体三十年,资本主义却活得很好?

wzz

  我们上篇推文《解体三十年,成败苏维埃》推送之后,有读者留言说你们总是说资本主义有什么危机未来会怎么怎么样,结果苏联都解体三十年了,美国还能开着核动力印钞机全球放水活的好好的,也看不到人家什么时候会完蛋。当然,这确实是一个现实,在冷战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仍然长期处在繁荣阶段,但这事还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今天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聊一下,为什么长期来看资本主义体系终将无法维持运转。

  很早我们就听说,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但对它为什么会灭亡,有着各种各样的论述,相当多的论述是错误或者不完整的。其中一个观点是,资本主义中的剥削将导致工人阶级的反抗和革命,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完整,我们在之后还要提到它。

  第二个观点则是,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之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空前剧烈,爆发战争,在惨烈的大战和混乱中,或者在大战之后的废墟上,无产阶级将有机会夺取政权,苏维埃俄国就是如此。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二战后,协约同盟两方诸国在美国主导的框架下都达成了合解,北约出现,欧洲联合体出现,在美国还保持一超地位的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不太可能发生剧烈的冲突,反而会向我们目前看到的这样,以反对中国为目标,起码表面性的团结在一起。

  第三个观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会导致危机,危机一定会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解体。而危机的原因则是:工人工资不能覆盖全部产品价值。对危机的这种认识实际上来自于凯恩斯的体系(笔者也曾误用过),但一些现象说明,这种对危机成因的理解是错误的。

  而在马克思的再生产体系理论中,这也并不是一个问题,这个差值将由资本家的消费和投资覆盖掉,危机的成因并不在于此。另一方面,现如今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控制危机,或者最大程度地消解危机的危害,美国的美元放水和收割机制就是代表。当然这也不代表资本主义能够万世长存。

  还有一种观点大家熟悉的观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由于其不再能够容纳日益发展的生产力而走向终结。这个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但问题就在于,为什么资本主义不再能够容纳生产力。

  这个现象我们已经能越来越明显的观察到,美国这个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寡头帝国,不光自己在去工业化,而反复用美元和金融工具进行全球收割,疫情以来甚至开启了核动力印钞机天量放水。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不再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反而成了阻碍?如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答案实际上是长期利润率下降。

  生产价格和资本有机构成

  为了介绍长期利润率下降,我们先得厘清生产价格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问题。

  资本有机构成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需要不变资本如劳动工具和原料等,记为c,也需要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成本,记为v,而资本有机构成则是指c和v(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值,比值越高说明花在原材料和生产技术上的资本越多。

  这里的不变指的是劳动工具和原料等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变地转移到产品中,而可变指的是劳动力将创造出一个大于自己获得的工资的新价值,这个新价值和劳动力工资的差额,即我们常说的剩余价值这一概念,记为m。原料价值加劳动力成本加上剩余价值就是商品价值(c+v+m)。

  很多人认为实际生活中,商品交换是按商品价值进行的,这种说法来自诸如高中政治教科书中“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等处,但并非如此。

  一般来说,对于简单的劳动,各行业的工资会发生平均化,每个工人平均产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是相同的。那么如果按照价值交换,对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比如钢铁厂,需要购买很多设备,只雇佣较少的人;而像富士康或者纺织厂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则需要雇佣相当多的工人。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等量的资本,能够控制的工人数量是不同的,剩余价值也就不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剩余价值低的行业资本就不愿意进入了。

  所以在政治经济学中又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概念。实际上一个行业利润率低了,就会有资本退出,剩下的资本利润率会提高,反之,利润率高的行则会有资本流入,然后利润率降低,最后直到各行业形成平均的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此时的价格被称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原料价值加劳动力成本加上平均利润。前述“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也应该改为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实际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对价格的具体求解可以使用剑桥学派的斯拉法的线性生产框架,这里不展开,仅供读者了解。当然,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同行业由于资本进入门槛,所处地区的区别,利润率仍然不尽相同。

  另一点是,很多人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价值分配,各个公司的利润全部归于员工就是按价值分配,这也是不对的,因为现有的交换就不是按价值进行交换的,而是按生产价格交换的,生产价格包含的平均利润率实际上不等于剩余价值,产生的利润自然也不等于公司全体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很简单的例子,互联网巨头每年创造的天量利润不应由他们的全体员工平均分配,因为那些超额利润大部分是从其他社会部门那里转移过来的。

  实际上存在着价值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企业向资本有机构成更高的企业转移的过程,同时,由于一些非生产性劳动是社会所必须的,如商业资本中的商业工人所付出的劳动,所以也有着价值从产业资本向商业资本等非生产性部门转移的过程。如果按照价值分配,那么这些社会所必须的活动就无法完成,这是对社会再生产不利的,更具体的内容将在下一篇文章中阐述,这里先不展开。

  经典马克思理论中的长期利润率下降

  说回到平均利润率,在形成平均利润率之后,这个利润率并非是稳定的,而是存在着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下降来源于剩余价值率的稳定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当中,各个资本为了赚取相对(超额)的剩余价值,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而资本的技术构成会反映在资本有机构成中,技术的提高一般来说是用机器替代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更多的物和更少的人,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试举一例: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那么利润率随着不变资本的投入增加会像下面这样降低。

苏联解体三十年,资本主义却活得很好?

  在现实中,也有一些机制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利润率较慢下降甚至回升,但是这些效应都不足以抵消利润率下降的趋势,甚至本身是利润率下降的破坏性结果。在此仅介绍主要的几种:

  如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剥削强度,但是如果再分析一下的话,这种机制是有限度的,一定量的劳动力能够创造的劳动是有限的,即v+m是有限的,随着c的增大,即使工人工资下降到一个底线,相当接近于0,m为一定值,利润率(m/(v+c)近似相等于m/c)仍然会不断下降。即是说,资本有机构成会使利润率的上界减小,因此对利润率的下降是强制性的。

  其次是随着技术进步,不变资本即机器、原料等的价值相对于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也会降低,使利润率上升,但是代价是使资本贬值。这是相对温和的使资本贬值的方式,同时还有更为剧烈的方式:

  利润率的下降实际上也意味着资本的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积累会逐渐停滞,为了继续积累,市场将排挤出一部分资本,使其闲置,或者直接毁灭一部分资本,伴随着资本的贬值、市场的出清和生产的断裂,而这实际上也就是危机本身,在危机之后,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利润率回升,资本重新开始积累,周而复始。

  后续的理论发展

  上面讲述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经典架构。马克思的经典框架实际上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的,或者说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比如说为什么资本有机构成一定会上升,为什么剩余价值率长期保持稳定。特别是,后来日本经济学家置盐信雄证明了,一般的技术进步并不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说明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着需要再解释之处。这要求进一步深化对现实的理解,并进行更细致的理论建构。

  首先是剩余价值率的问题,对剩余价值率的一般的理解是:它反映了价值如何被分割为工资和剩余价值,从宏观上则表现为社会总利润和总劳动报酬的比值。从长期的实际数据来看,这一比值是相对稳定的,甚至被归纳为卡多尔典型事实中的一例:“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分配份额大体上稳定不变。”

  而剩余价值率并非是静态的,是在相反的两个过程对抗的状态下达到相对稳定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我们先来考虑一个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资本为了积累,就必须要将利润也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进行扩大再生产。

  而如果技术不变,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和劳动的比例不变,资本量的扩大一定会需要劳动量的扩大,而资本量的扩大或者说利润率常在5%到10%的量级,人口的增长则在千分之几,技术不变的扩大再生产必然会导致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工资上升,迟滞资本的积累。

  而为了提高避免这一问题,资本家会倾向于采用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约翰·罗默总结的CU-LS技术(C:capital,U:using,L:labor,S:saving),即更多利用资本的劳动节约技术,在成本不变或更低的情况下用资本去替代劳动。在劳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一般需要总会导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的一般趋势,同时也回到了马克思的经典框架,也说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马克思的经典框架是正确的,这一范围是:我们考虑的不是一般的技术进步,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伴随着对抗性分配关系的技术进步,因此置盐信雄的证明和马克思的观点也并不冲突。

  当然,要注意的是,利润率下降规律不是一种宿命论或者决定论,而是在一种对抗性分配关系中,工人阶级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下反抗的结果,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然,这种反抗能否成功,也是依赖于客观条件的。

  利润率下降与金融化

  在现实层面上,除了直接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长期利润率下降还通过金融化这种方式使相当一部分的产业资本退出生产。在市场当中,利润率并非是均匀的,而是存在一个分布的,而当平均利润率达到一个相当低的正值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资本(通常是小资本),利润率会更低,甚至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资本会倾向于进入股票市场或者土地市场,这是因为在这两个市场中活动仍然是有利可图的。股票或者土地实际上不具有价值,其价格反映的是收取股息和地租权力,也反映了对二者价格的上涨预期,经营股票和土地也就不会受长期利润率下降的影响,可以赚取投机收益。

  但问题在于,除却股息和地租的收益,投机收益是零和的,当上涨预期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则是金融危机,考虑到当下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高度结合,金融危机也会打断产业中的再生产,仍然表现为经济危机。

  而资本主义国家缓解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所使用的方法,往往是投放货币,注入流动性。这并没有解决长期利润率下降的问题,只是更过分的金融化和新的价格水平掩盖了这一问题,甚至进一步直接摧毁了本国的产业基础。因此,能够修复危机造成的生产断裂不代表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历史没有因此终结,仍在继续。

  为什么长期利润率下降重要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在人类的历史中,技术进步总是对人类社会有利的:用更少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总是好的。但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中,技术进步会导向长期利润率下降,使资本的积累无法继续,而要继续积累,必须破坏一部分资本,或者使一部分资本贬值,表现为经济危机。

  对一般的人类社会而言,技术进步不总导致危机,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将会导致危机,危机反过来阻碍技术进步,总得来看,资本主义虽然常常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但其内生性矛盾对技术进步存在着巨大的阻碍。

  如果我们回到劳动价值这一命题上,可以发现,人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人才是经济中最重要的。而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不断积累,希望凭借更多的物来提高自身的效率,并更好地控制工人,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积累效率本身的降低,只有资本贬值,重新凸显出人的劳动的价值,经济过程才能回归正常。

  这个结论是相当普遍的,意味着即使资本主义国家能够解决危机带来的绝大多数问题,也解决不了利润率的下降,就像前述的,可以通过金融化的方式缓解危机,但是这反过来加剧了利润率下降本身导致的金融化,产业仍然凋敝,难以创造价值。

  在单一国家框架下,一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资本积累速度,因而存在着劳动力逐渐不足的趋势,但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中扩张时,能以较快的速度卷入新的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工资下降,资本倾向于使用更多劳动的资本节约型技术,以延缓自身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一直都是延缓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牺牲品,并替西方体系支付了巨大的成本。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到现在都活的好好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重要原因是在全球化经济的进程中他们可以不断找到延缓自身危机,挽救利润率的替罪羊。

  我们可以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理解这件事:1.这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这一生产关系必然会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是这一生产关系下不可能被解决的问题。2.为了人类社会的长期进步和繁荣稳定,资本主义也该去死了。资本主义的限制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积累的目的本身,资本的积累一定会限制资本的积累本身,资本主义也就困在此地,而我们应该做的则是尝试把它扔在一边,开辟新的道路。扫帚不到,灰尘不掉,对我们来说,则仍然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