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会认为新疆在用奴隶摘棉花?

作者:萧 武 来源:合赞历史 2021-03-28 1126

美国为什么会认为新疆在用奴隶摘棉花?

萧  武

  国际品牌HM、NIKE、优衣库等等拒绝使用新疆棉花的事情,突然就闹大了。这个事儿的本质,一句话概括,其实就是狗眼看人低。

  说欧美是狗眼看人低,这不是骂人,而是事实。因为它们自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他们觉得我们肯定也在这么干,完全是以己度人,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为什么呢?

  工业革命先在英国发生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就是纺织业的生产技术革命,所以棉花的用量突然大幅度增加了。在这个背景下,在美国就发展出了一个新的产业,也就是使用黑人奴隶进行劳动的棉花种植产业。

  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方的农场大多数其实都是在种棉花,而且是定向供应到英国去,和北方已经开始发展的工业关系不大,经济上反而和英国、欧洲的关系更密切。因为这时候美国的棉纺织业还没有英国那么发达。

  但是,随着19世纪初期,美国的西进运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张,国土面积也大幅增加了,其中也有一些地区在种棉花,也是采用同样的奴隶劳动方式。

  这个时期,美国的人口只有3000万出头,但国家却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美国的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力却被棉花种植业占了。

美国为什么会认为新疆在用奴隶摘棉花?

  北方只能一边呼吁解放奴隶,一边到处去千方百计的贩运人口,到美国来参加劳动。比如在中国,就贩运了大量华工,在美国主要是修铁路。

  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中,有一部实际上就是以这个时期为背景。还有一部,讲的也是广东地区官商勾结,以非法拘押的方式,强行把中国人贩运到美国去,充当奴工。当然,同时也从非洲大量贩卖人口,到美国充当奴工。

  随着美国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也需要更多的市场,所以北方希望南方各邦能够放弃原来的棉花种植业,加入到北方的经济体系里来,形成美国的国内产业循环。

  南方坚决不同意,最终爆发了南北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北方为了得到更多的兵源和支持,通过了废奴法令,解放奴隶。胜利之后,南方的奴隶制也被一起废除了。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会存在禁止奴隶劳动的传统的由来。表面上看,似乎北方占据着道德制高点,更有道义上的优势,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

  因为在战争中,北方采取了许多比蓄奴更不道德的做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部分占领区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在这方面,美国是日本和常公的先驱和领路人。

美国为什么会认为新疆在用奴隶摘棉花?

  因为他们自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他们就会很自觉地认为,中国新疆这么大的棉花产量,也一定是采用了和他们的祖宗同样的做法,是用奴隶劳动的。

  这就是他们自己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却说猪不能吃了。他们不理解,对一个经历过革命胜利的国家来说,奴隶制度早都不存在了,中国现在更加不需要用这个方式。

  新疆的棉花主产区,其实在北疆,尤其是乌鲁木齐到克拉玛依这一线,但维吾尔族同胞主要集中在南疆,所以新疆每到棉花采摘季,劳动力都比较缺乏。比如在新疆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的人,尤其是上学的人,可能都有由学校组织去参加劳动的记忆。

  此外,新疆的棉花采摘季的劳动力主力军,实际上是从内地的河南、山东、安徽一带临时招募的农民工,这也就是这些年一直都存在的摘棉花专列的由来。

  这些年来,因为中国纺织业已经做到了全球最大,棉花需求大增,新疆的棉花种植已经成为当地重要产业,仅靠人力种植和采摘,成本太高,缺乏国际竞争力,所以已经大量使用机播、机采了。

美国为什么会认为新疆在用奴隶摘棉花?

  这几年正在进行全国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南疆的几个地州市是新疆相对比较贫困的地区,所以,当地政府在棉花采摘季也会组织当地群众去采摘棉花,主要目的是增加当地群众收入,这和所谓的强制劳动毫无关系。

  这和《山海情》里,地方政府实在找不出办法帮老百姓致富的时候,组织老百姓去福建打工,本质上是同一回事。之前有一段时间,对口支援新疆的时候,当地政府也会组织南疆地区的维族同胞到长三角、珠三角去打工,也都是为了增加他们的收入。

  也就是说,政府组织当地老百姓出去打工,无论是去工厂劳动,还是去采摘棉花,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尽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这和奴工制度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但因为欧美没有搞过扶贫,也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他们不理解这种事,反而栽赃中国,只能说是他们自己狗眼看人低了。狗的眼睛里,全世界所有的生物都和它们一样,都是狗,没有什么区别——没有故意侮辱狗的意思,狗粉不用着急。

  有意思的是,他们一边声称反对中国根本不存在的奴隶劳动,一边却一直在宣传和美化西藏和新疆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的奴隶制度,把那些梦想着恢复奴隶制的人奉为座上宾,真不愧是驰名双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2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