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作者:秦 明 来源:子夜呐喊 2021-09-03 1156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9月1日晚,陪同女儿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当看到“一家三代为祖国守边关”的第三代塔吉克族民兵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生前为战友们演唱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场景时,笔者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在以往所有关于拉齐尼一家三代当护边员的报道中,笔者没有看到对拉齐尼一家三代“为什么会这样做”的像样的解释,以至于拉齐尼一家的爱国之情以及对祖国边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像“天上掉下来的”。

  他们是为了“工资”,是为了钱吗?似乎并不是。1986年9月,红其拉甫边防官兵们接到巡逻任务,第二代守边员、拉齐尼的父亲巴依卡在父亲病重之际,因为父亲的坚持和嘱托,依旧离开父亲前往边境;一个多月后,当巴依卡完成任务回到家中,父亲已经因为高原肺水肿在家中离世;1994年,巴依卡身患高原性肺水肿的母亲也没有等到他巡边回来,巡边之前,巴依卡大叔还答应母亲送她到县上的医院看病……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巡边员的“待遇”与普通的村民也没有太大差别。而边疆农村地区在八九十年代缺医少药的局面,与内地广大农村在赤脚医生制度废止后面临的处境并无二致。拉齐尼后来当选人大代表,先后提出过十几项提案,其中就有关于改善边疆地区农村医疗的建议。

  曾多次去往拉齐尼家、与拉齐尼一家有过深入交流的军事博主@灯灯土木-寒凝,曾就“为什么”的问题与网友有过激烈的争论: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灯灯土木-寒凝评价说:“他们(拉齐尼一家)很质朴,质朴得令人心颤。那些精致利己的怎么会懂?”“情怀真的很有用。”

  2021年1月4日,正在喀什大学学习的拉齐尼,毫不犹豫地勇敢跳进刺骨的冰水中营救落水儿童,他牺牲时早已冻僵的身体还保持着托举儿童的动作——这样舍己为人的伟大而“质朴”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很稀缺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当我们很多人因为眼前的“苟且”已经不再相信英雄了,拉齐尼却本能地把“英雄是什么样子”真实地展示给了我们。此时,他年仅41岁,上有和蔼的父母、下有一对可爱的儿女……

  当拉齐尼年仅8岁的小儿子跟随拉齐尼巡逻,走到一半不愿意走下去时,拉齐尼却严肃地告诉儿子:“你姐姐不走可以,但你不走不行!”这是怎样一种坚韧而执着的“情怀”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拉齐尼一家的情怀到底是什么?@灯灯土木-寒凝的微博里没有明说,但从@灯灯土木-寒凝到访拉齐尼家的照片,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原来,拉齐尼一家三代的“情怀”,就是人民领袖毛主席!荣誉柜上特别摆放的毛主席标准像和毛主席铜像就是最好的证据。因为毛主席,他们一家三代热爱共产党和解放军;因为毛主席,他们一家三代将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防。

  这样的例子在喀什、在新疆是普遍的:

  其一:央视军事频道《军事纪实》的《康西瓦并不遥远》专题介绍了艾买尔·依提老人事迹。他的双臂刺着八一军徽、冲锋枪和维吾尔文的“为人民服务”。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北京天安门去看看毛主席,“因为我是毛主席的兵!”

  在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烈士陵园,1962年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211位各族英雄长眠于此。从1970年陵园初建,身为维吾尔族退伍军人的艾买尔·依提就来到这里守护战友的英灵。2005年,65岁的艾买尔·依提到了退休的年龄,他的大儿子艾尼瓦尔接过了父亲的重担,陪同父亲继续守护在这里。

  2013年,军事专家洪源等人的陪同下,艾买尔·依提老人终于实现了到北京天安门看毛主席的夙愿,还戴着鲜艳的毛主席像章登上了长城……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其二:在喀什地区的疏附县,有一位维吾尔族退休干部,名叫托拉甫·阿尔足。他是维吾尔族贫苦农民的儿子,1956年他从喀什一中毕业考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带着乡亲们的嘱托,他有幸见到了毛主席;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勤勤恳恳地工作,做好党交给的各项任务。2011年12月23日毛主席诞辰118周年之际,《喀什日报》专门报道了托拉甫·阿尔足的事迹。

  在毛主席逝世后的三十多年间,他又三次去到北京,每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成千上万的群众一起手捧着鲜花走进毛主席纪念堂,把鲜花放到毛主席的遗体前面,深深地三鞠躬,端详一会儿毛主席那安静祥和的面容。

  在托拉甫·阿尔足的家中收集了三件宝:第一件宝是被放大的毛主席照片,托拉甫·阿尔足将照片挂在卧室最显眼的地方;第二件宝是毛主席的瓷雕像;第三件就是托拉甫·阿尔足花了大半生收集的一百多枚毛主席像章。

  其三:到过喀什的游客大都知道,在喀什市人民广场主席台后,矗立着一座银灰色毛主席巨型塑像,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1967年,为了表达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之情,喀什的各族干部群众决定效仿内地,在喀什修建一座毛泽东主席塑像,塑像模式采用的就是当时西安火车站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干部、工人、学生人人不甘落后,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慷慨解囊,情景感人。

  1969年夏秋之际,毛主席塑像建造工程基本竣工。整个塑像高24米,其中底座高11.74米,毛主席立像高12.26米,寓意毛主席的生日为12月26日。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1982年喀什有关单位接到通知,在做好群众宣传工作的前提下,拆除毛主席塑像。有关单位找到了一个施工队,事先没告诉他们拆什么,只是要求务必用一个夜晚拆除干净。施工队晚上到了现场才知道要拆毛主席塑像,立即拒绝了。

  而当时听说要拆毛主席塑像,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挽起胳膊,自发守护在毛主席塑像周围,喀什的这座毛主席塑像才得以保持至今,守护在祖国的最西端,成为少数民族同胞瞻仰和寄托思念之情的胜地。

  而喀什的少数民族同胞又为什么对毛主席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

  因为正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毛主席领导下的新疆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新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命运,让他们从此“不做牛马要做人”!

  拉齐尼生前最爱唱的那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改编自塔吉克族民歌,是1963年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电影讲述了解放初我边防战士与边疆的少数民族群众紧密联合、摧毁敌特破坏阴谋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民族团结和军民鱼水情,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经典佳作。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拉齐尼如此热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自然也知道展现自己家乡故事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历史背景,对于少数民族同胞在解放前后“两重天”的命运差别也绝不会陌生。

  民主改革前阿克苏、喀什、和田与莎车地区,与东部内地的情况类似,地主和富农占有了大部分的土地,广大贫雇农在封建压迫下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除了经济剥削,还有宗教负担和精神枷锁,广大佃农还要将自己收获的一部分粮食、牲畜捐献给地主阶级把持的清真寺,以增加自己的善行。从当时的调查来看,群众的捐献事实上多被地主扣留。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毛主席的战士”守边疆!

  新疆南疆各专区各阶层人口及土地占比情况统计表

  解放之后,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这样的底层农牧民家庭才分到了土地和牲畜,知恩图报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请缨,要给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战士们义务当向导,正如拉齐尼所说,“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1958年以后,拉齐尼家乡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也逐渐进入了人民公社时期,塔什库尔干乡变成了“东方红公社”,提孜那甫乡变成了“战斗公社”,塔合曼乡变成了“跃进公社”……透过这些响亮的名字,我们彷佛看到当年少数民族农牧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生产大会战”、改天换地的火热场景。

  1985年之后,塔什库尔干的公社都被撤销,又变回了乡,农牧民回到了解放初“单打独斗”的状态。九十年代以后,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支柱。为了改变贫穷且劳动力剩余的状况,劳务输出在喀什地区也变成了普遍现象。以疏附县为例,据媒体报道,七五事件之前,已有2308名疏附人在疆外务工,其中66%是女性,主要从事制造业工作;在整个新疆,每年有计划对外转移出去的农民工多达10万。

  这样的变化在喀什城市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2014年7月30日,中国最大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的主持居玛·塔依尔大毛拉阿吉惨遭分裂势力杀害。2010年,他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时指出:

  “伊斯兰教原本像这清真寺里的绿色,平和而稳重……从不要求信徒用暴力与他人为敌”,“宗教被别有用心的利用,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古兰经》上有这样的观点,贫穷使人变得脆弱,于是他就容易被别人所影响。”

  “我是一个宗教人士,很多群众会向我讲他们生活的烦恼……失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南疆地区大企业很少,一般企业效益也不好。比如我们喀什1970年曾经建立了一个纺织厂,有8000人在里面工作。后来工厂倒闭了,工人都下岗了。许多这样的国营企业,能解决很多人就业的,后来都倒闭了。最近这些年,从学校里毕业的学生也不好找工作了。这样社会上闲的人比忙的人多,卖东西的人比买东西的人多,逐渐就不好处理了。”

  居玛·塔依尔大毛拉阿吉提到的喀什棉纺织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1957年9月开始筹建的。建厂伊始不仅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支援边疆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还从当地招聘了大量少数民族同胞的工人。1959年12月,维族女工被派到郑州国棉一厂学习,汉族“师傅”非常热情,倾囊相授,耐心细致地给“徒弟”们讲解示范,从而形成了深厚的师徒情谊,堪称民族团结的典范。

  作为公有制企业性质的喀什棉纺织厂,管理者大多来自生产者,都有一线生产的工作经历。不仅是汉族工人,维族工人也享有同等的上升机会,一位维族工人从1958年进厂,到1974年一直干到了厂党委副书记。在这个开放的上升路径中,各民族发生了密切的生产交往,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1999年,喀什棉纺织厂进行破产改制,其后经历了鲁新公司、新兴公司、新棉集团、雅戈尔公司等一连串的名号频繁改换。不仅大量的当地工人被下岗裁员,产权性质的变化,也让曾经的平等关系变成了上对下的雇佣关系,管理层主要来自内地投资方的汉族,普通工人则失去了上升通道……

  这样的变化,导致我们已经很难苛求喀什地区的年轻人都能像拉齐尼一家那样对党、对祖国、对毛主席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

  战略专家张文木老师曾经撰文指出“新疆反分裂关键在喀什”,而拉齐尼一家三代为代表的广大热爱毛主席的少数民族群众的事迹,早已经清晰地告诉国人,毛主席的思想、毛主席的路线才是安定喀什、安定边疆的定海神针。

  拉齐尼一家三代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最普通的劳动人民,更是已经用自己最质朴的精神、最坚韧的执着,为我们揭示了这样的真理: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情怀,毛主席就是中国人民的情怀;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毛主席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信仰,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人民的信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2
0
4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