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

作者:姜辉 来源:求是网 2020-01-06 68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

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生长于中国社会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是植根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丰富起来的,不仅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人类社会发展增添更多色调、更多范式、更多选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和深刻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提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今天在求是网推出第21篇,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重大的思想文化制度创新,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到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深刻把握坚持这一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积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应对新风险新挑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和全面部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表明我们党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一重大制度安排,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

一是有效解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推动部署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巩固深化,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取得实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得到切实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显著成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方面,仍存在需要根本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倾向还没有彻底克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功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还需下大的功夫;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需要确立切实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大力气解决。

二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迫切需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目前,我们党已经拥有9000多万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处于历史新飞跃中,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步伐大大加快,新时代新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还要下大功夫,需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而切实做到长期坚持与不断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是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归根到底,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和独特优势,就是善于运用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指引方向、凝聚力量,把思想理论文化建设作为贯穿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一条红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提升信仰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夯实理论基础。

四是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重要位置,把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作为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从国内看,随着深化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多样多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新挑战,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同时存在,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新环境新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基于多元共生的不同历史文化基础,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相互交流与相互对冲呈现新特点,甚至有时趋于相互斗争且复杂尖锐,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挑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立根本、强底气,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主要任务

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甚至亡党亡国。”新时代,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稳步提升,牢牢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确保党和国家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胜利前进。但也要清醒看到,各种错误观点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还不同程度存在,在一些重要节点和重要时期也以新的形式集中发起挑战。比如,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都时有凸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造成冲击,甚至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人渲染“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观点,也不同程度地淡化或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制度上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巩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统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重大任务。

二是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力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党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牢牢坚持实现共同目标的方向,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更好汇集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至关重要的,就是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三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的问题。随着社会变革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随之加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多元价值观念的难度也在加大。比如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冲击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之基础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等;西方消费主义、娱乐至上、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造成“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心化”“去主流化”“去历史化”,也增加了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复杂性,甚至有的提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如何把握正确思想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强做大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统领和整合能力,不断增强时代感、吸引力、引领力、凝聚力,仍然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

四是有效应对那些遏制打压我国发展壮大的舆论攻击、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问题。随着我国发展壮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引领力进一步提高,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但一些国家和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崛起和强大,把我国发展壮大不视为机遇而认为是挑战,对我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竭尽歪曲污蔑丑化之能事,不断挑起各种事端制造对立对抗。比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把我国崛起发展丑化为“新帝国主义”,把我国的“一带一路”等的成功实践歪曲为“新殖民主义”,目的就是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阻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对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保持战略定力,绝不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同时有力有效开展舆论斗争,充分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到实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我们党重大的思想文化制度创新,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到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深刻把握坚持这一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强化制度意识、抓好制度执行,切实把这一根本制度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落实到工作理念、思路、举措上,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密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系统完整地掌握科学体系、巨大贡献、历史地位,深刻体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人民至上、历史自觉、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战略思维、斗争精神等鲜明品格,不断增进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这一思想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转化为实践伟力。

第二,建立健全落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持续推进、不断深入,建立健全理论武装的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提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完善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等方面制度机制。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学习,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丰富和创新学习内容形式,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聚合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推出深度理论阐释的精品力作。持续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建立健全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工作机制。

第三,建立健全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建立健全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深入总结运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党章为根本,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加强理论武装,完善党员干部自学、干部教育培训、基层党组织学习、理论宣讲等制度。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健全查改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完善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内组织生活等制度等。

第四,谋划部署落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这一工程的成功实施,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有效做法。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推动工程制度化,谋划部署落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切实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对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研究。要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加大对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研究总结。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推进科学理论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第五,建立健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各级党组织要强化担当,落实主体责任,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切实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落实好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允许搞法外之地、舆论飞地。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坚持立破并举,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理直气壮批驳各种错误言论,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认真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动向和形势,有效解决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领域治理能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作者: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8
0
0
0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