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个“法宝”

作者:陈 晋 来源:新湘评论 2017-07-02 349

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个“法宝”

 

 

陈晋: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个“法宝”

 

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一再证明,离开了人民群众,不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落实好为民务实清廉的党性要求,再好的目标和设想,都不可能办成。同时,更要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落实好为民务实清廉的党性要求,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不少新挑战。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坚持和发扬这个根本路线,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把事情办成并且办好。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感情,其要义是怎样处理党和群众、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法宝。

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原因。对此,毛泽东有句话讲得很透底。他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我们党的早期骨干虽然是知识分子,但它一成立就深入到群众里头做工作,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我们党才可能在其他各个方面处于很大劣势的情况下逐步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经验时,特别强调,“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人民的路线,就是群众路线。这说明,我们党取得成功,不光是因为有理想,有主义,有奋斗牺牲的崇高精神,还在于我们党通过走群众路线,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今天回过头来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所迫,敌强我弱,坚持和使用群众路线这个法宝,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动力,有压力,因为不这样做不行,否则,党员干部连生命都保不住,党也存在不下去。那么,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在形势和任务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又是怎样看待群众路线,怎样坚持运用和发展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呢?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首先解决的就是立国为谁,执政为谁这个根本问题。立国为民,执政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不变的宗旨。所以,我们的政权叫人民民主政权,许多权力机关甚至服务行业,前面都有“人民”二字,诸如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银行、人民邮电、人民铁道,使用的货币也叫人民币,等等。今天看起来,都习以为常了,但绝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只看成名称符号,而是真切地反映了我们党在开国之初,在政权性质上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地位看得如此重要,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1956年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们党又要求自己的决策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群众利益,强调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让人民觉得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是“可亲的”,等等。这些都是在运用群众路线问题上与时俱进的做法。这当中,在党群关系上出现了新问题,我们党也始终强调坚持和运用群众路线来解决。例如,20世纪50年代前期,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没有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于是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妇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壮年。到那里去测量的人都被赶走了。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作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1956年,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专门讲了这件事,并评论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捅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党员干部手里。如果脱离群众,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农民就要打扁担,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学生就要闹事。

改革开放以来,形势和任务变化很大。但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却是一脉相承的。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制定好富民政策就是为人民服务,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他反复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要求,并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临人民群众许多新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开局就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这是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措施。习近平同志还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由此,他要求各级干部“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即将开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顺应群众期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随着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处理党群关系问题上,我们会常常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并且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党始终突出地强调群众路线这条主线,而且异常鲜明。无论形势怎样发展,群众路线都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和轻视的法宝。

 

陈晋: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个“法宝”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这个法宝呢?我以为,下面这几个方面特别重要。

第一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这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

所谓党的宗旨,就是我们党干事业的根本目的,解决立党为谁,执政为谁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为了谁”,才可能正确地解决“怎样为”的问题。我们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在通常情况下,应该具体到为人民的利益负责,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在工作中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且落实到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这个问题上。当然,也不能把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等同于只为人民的物质利益。如果完全忽视必不可少的长期细致工作,只靠金钱来联系群众,通常只能稳定一时。但总体上说来,在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的基础上,万万不要忽略群众的个体利益和当前利益。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是实践了党的宗旨,走群众路线才算是有了根本的“魂”。

从领导干部的角度讲,做到为人民的利益负责,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利益要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我们党不是西方政党理论所强调的党是一部分精英分子的利益集团,我们党和党的干部的利益,和广大群众是一致的。如果按利益群体划分,党的干部应该分布在最广大的群众之中,这才能体现党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否则,群众就不会把党员干部当作自己的代表,而是把你当作另外一个群体或者特殊阶层。这样一来,处理党群关系的立场就会发生变化,就很难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第二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坚定地依靠群众。这是实行群众路线的力量所在,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历史观。群众路线就是根据这样的历史观,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被领导者。我们党常常把人民群众称作“真正的英雄”,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比喻,例如说人民是“上帝”,是“铜墙铁壁”,是“诸葛亮”,这些比喻传达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寸步难行。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有力量,才算是抓住了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既要问需于民,也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要善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群众的创造性,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事业是多数人参与才能做成,靠自己、靠少数人去做,作用是有限的。总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是要对群众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群众的需求,敬畏群众的认识,特别是要敬畏群众的参与和创造,今天还要敬畏群众的监督。

第三  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争取人民群众的最大信任。这是实行群众路线的基础,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没有在日常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群众路线就实行不下去。光是你相信群众,群众不相信你不行,在心理感觉上和你是两张皮,无论你有怎样好的执政理念,都难成事。所以,毛泽东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刘少奇也讲过,我们党什么都不怕,最怕的一件事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党和群众本来就是一体的,一旦和群众隔了心,成为两张皮,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特别是各种形态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更是和群众离心离德之举。怎样才能保持和人民群众“不隔心”的密切联系呢?无非两条,一是打铁还需本身硬,做人清廉;二是不搞花架子,做工作务实。这样才可能真正和人民群众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即以平等的态度、相同的立场和群众打成一片。情感立场不是抽象的,要有一套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方法,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并且和群众商量办实事。要用群众能够接受的态度和方式宣传政策、处理矛盾。这样才能让群众觉得你的情感立场是和他相通的,他就会最大限度地信任你。有一位基层法官曾经说到一个例子,讲有位当事人反复十几遍阐述他的诉讼理由,旁边的人听得打起了瞌睡,但她一直听着,很少打断当事人的诉说。当她开始讲起法律规定和处理方案时,对方突然出人意料地说:你怎么说怎么好,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理由的人,你尊重我,我信任你。群众为什么信任这位法官,就是因为他感觉到这位法官尊重他,心是和他相通的。

第四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保政策和决策的正确性。这是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途径,体现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因为它是“实事求是”在我们的工作路线中的集中反映。它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充分尊重和反映群众的实践和愿望,把它作为根本依据,这样才能确保政策和决策的正确性。它是和主观主义、命令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根本对立的。从群众中来,就是毛泽东讲的,“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只有时刻注意,经常发现,才能获得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依据。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征求群众意见,把政策和决策放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它对不对,好不好。对了的就坚持,不足的就完善,错了的就纠正,出现新的问题就再总结,并抓紧解决。可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工作流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需要从群众的实践和愿望中去发现、去总结的艰苦努力。这一“来”一“去”的过程,也是我们今天说的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的重要保证。

总的来说,群众路线,就像是一面很科学的“镜子”,只要敢于面对,认真面对,就可以照出我们的差距,可以帮助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群众路线,又像是一个很管用的“法宝”,只要准确使用,用心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掸去身上的灰尘,可以帮助改进我们的作风。(选自《新湘评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0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