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论小农经济的发展方向

作者:佚名 来源:破土网 2015-09-22 1316

          土地私有制本身虽然把农业推向了一个较高农业发展阶段,但“私有制又反过来成为生产的桎梏……因此就必然地产生出把私有制同样加以否定并把它重新变为公有制的要求。

  【破土编者按】最近,关于农村发展道路的争论悄 然兴起。在资本下乡、农业资本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有一股力量以贺雪峰、黄宗智为代表的力量,重提小农经济,认为让农民回归私有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出路。关于 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早有相关论述。农业发展从封建的小农最终走向中大规模的合作经济才是发展的出路,从封闭走向开放、小生产走向大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 然,反抗农业资本化,要用农民自身的团结斗争来对抗资本的团结,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论小农经济的发展方向

  “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生产力……”(《资本论》第一卷)。小农生产方式作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 式,如何变革其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把这种生产方式变革为新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农生产方式演进的几个方 向。

1、由孤立封闭走向开放

  “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没有 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 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这种宗法式自然经济落后的生产力,必然是生产效率低下。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小农们被迫牢牢地束缚于小块土地上,“大大耗费了人类的劳力, 使这些劳动力不能参加其他的生产部门”(《资本论》第一卷),限制了劳动力从事工业和商业,严重阻碍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积 聚,生产无法扩大,长久停滞于原来的规模上,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由于不依靠市场,不依靠生产的变迁以及不依靠外界的历史运动而差不多有完全自给的性 质……这种形式最易成为社会停滞状况的基础”(《资本论》第一卷), 成为“巩固旧的生产形式”的因素。这种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分散、孤立和封闭,使小农生活乏然无味,“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 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封闭孤立是小农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容和特质,改造小农及其生产方式,必然首先突破其生产生活的 封闭和孤立性,从而解放思想,才能表现出“伟大和历史的首创精神”。

2、由小生产走向大生产

  过去,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把小农生产(小农经济)的特点归结为一“ 小”二“私”,以此为基础,设计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思路,大规模生产理应成为一个基本的改造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回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这看似后退的一步。

  马克思、恩格斯把小农生产规模之“小”,特别是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之“小”,作为小农生产方式的一个主要的弊端来描述,认为农业中大生产优于小生产

  小农之“小”,主要表现之一便是其耕作土地面积之于“大农”“中农”之“小”。 恩格斯描述这块小土地的状况则是“这块土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的限度”。显然,小农之“小”并非单 单指耕作面积之“小”相对于小农家庭耕作能力来说,这已是大规模了,其后所表达的主要思想还是,在传统技术条件基础之上小农生产相对于资本主义先进技术条 件所造成的单位劳动力可能的耕作能力来说,生产能力之“小”,投入与产出方面之“少”。正因为先进技术所造成有可能的大规模经营时,小农却因资金、技术、 观念等的影响却不能大规模经营,这才造成了小农在资本主义大农场面前“小”的劣势。因此,可以这么说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把小农或小私有)之“小”看作它落 后性的一面,就是因为它规模不足以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而言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小农生产的分散性、孤立性、小规模生产排斥现代机器设备与农艺学应用,只有大规模的基础上才能使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才有可 能,这就决定了大规模的方向成了必然的趋势。而且一般而论,“农业本身的进步,总是表现在不变资本部分对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的增加上”,在特定劳动力能力 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也是资本运动应有之义。最根本的还在于把小块土地结合起来, 运用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基础上,在全部结合起来的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经营,“一部分过去使用的劳动力就会变为多余的;劳动的这种节省也就是大规模经营的主要优 点之一”。在一切许可条件下,大规模代替小规模是必然的。

3、由私人占有走向公共占有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小农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小块土地所有制(马克思把自耕农对小块土地的自由所有权是小农生产方式最典型和最正常的形式)。小块土 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因而它不可挽救地注定要灭亡, 国库、高利贷者、新生的地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借以实现这种不可避免的灭亡的工具”。 所以,保存私人小土地占有是徒劳无益的,它必然会集中起来,或为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土地者占有,或为公共占有。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第一次使农业生产冲破了自然的束缚,“ 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纯经验的和机械地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无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的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学的科学应用……;使土地所有权从 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完全解放出来……,使农业合理化……,使农业有可能按社会化的方式经营……。”但“历史的教训是 ( 这个教训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考究农业时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论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 的发展)”。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小生产和小土地所有制的痼疾。正因为土地私有权及其经济表现——地租,成为与资本对 抗并阻碍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经济力量,因此,连激进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也是反对土地私有制的。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无法克服这个它自身发现的不合理 性, 因为对土地私有制的否定,其逻辑的结果必定是对一般私有制的否定。“ 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要么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然而,不仅小农个人占有制,而且“ 人占有,这一形式无论何时何地对于生产者来说都从来没有作为普遍的形式存在过,而且一天天地越来越被工业进步所排除。”

  总之,土地私有制本身虽然把农业推向了一个较高农业发展阶段,但“私有制又反过来成为生产的桎梏……因此就必然地产生出把私有制同样加以否定并 把它重新变为公有制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并不是恢复原始的公有制,而是要建立高级得多,发达得多的公共占有形式,它远不会成为生产的障碍,相反地将第一 次使生产摆脱桎梏,并且将使现代化学上的发现和力学上的发明在生产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4、由落后走向先进

  使用落后的工具和传统技术,与机器、先进的农业技术无缘,是小农生产方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改造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变革其劳动过程之技术条件是一项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力主改造小农的小私有制, 其目的还在于使先进的农业技术进入农业领域,在于使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广泛地用于农业,使我们所具有的科学知识,我们所 拥有的进行耕作的技术手段,如机器等,在农业中有效地利用,从而发展农业生产力。

  首先,要提高劳动生产力,进而提高劳动率,机器的使用是必然的。机器——这一由人创造的机构工具,能够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 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农业生产来说,“收割机、脱粒机等等缩短了已经成熟的谷物转化为完成的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期间”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科学的运用可以改变动植物自然的生产过程,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在五年期满之前提供一个一年生的动物,自然是不可能的。 但在一定的限度内,通过照料的方法的改变,使牲畜在较短时间成长起来供一定的用途, 却是可能的。 ”

  再次,科学的运用可以使土地得到改良。“肥力虽然是土地的客观属性,但从经济学方面说,都是同农业化学和农业机械的现有发展水平有关系,因而也 随着这种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可以用化学的方法(例如对硬粘土施加某种流质肥料,对重粘土进行熏烧)或用机械的方法(例如对重土壤采用特殊的耕犁),来 排除那些同样肥沃的土地实际收成较少的障碍。”所以,随着自然科学和农艺学的发展,土地的肥力也在变化,以前的坏地,由于克服了机械的、物理的障碍,耕作 方法得以改进,“随着耕作的进步,无论一样好甚至更好的土地,还是较坏的土地,都同样能够成为新的耕地”。而“用旧的耕作方法只会提供日益减少的收获。”

  由落后走向先进也是小农生产发展演进的必然历史规律,资本主义大农业生产方式之所以能战胜旧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使农业 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纯经验的和机械地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的范围,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