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民生政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刘向军 来源:红旗文稿 2013-06-27 684

  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和传统。

  一、 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和传统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通俗化,更要政策化。

  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就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用大众身边的典型事例,开展对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加大众的理论知识,培养大众的理论兴趣,坚定大众的理想信念。由此可见,宣传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之间的中介,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还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政策化。

  马克思主义政策化就是站在大众立场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为党的各项政策。党的各项政策是具体的活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只有结合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党的各项政策,才能真正实现这个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但只有结合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党的各项政策,才能真正发挥这个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威力集中体现在党的各项政策之中,正是因为大众支持和拥护党的政策,所以,大众也必然会认同制定和实施政策的理论依据,从而使我们党的理论能够实现大众化。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实施的土地政策,因解决了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根本问题,维护了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得到了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广大贫苦农民因为衷心拥护我们党的土地政策,所以必然认同我们党的“苏维埃”、“英特纳雄耐尔”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相反,假如我们党的政策不能维护大众利益,甚至损害大众利益,那么,这样的政策就不会得到大众的支持和拥护,进而党的理论主张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撑,也就不能为大众所接受。

  通俗化和政策化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两者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政策化是基础,通俗化只有建立在政策化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我们党的政策能够维护大众的根本利益,大众即使不十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也会在情感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例如,因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维护了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根本利益,即使广大贫苦农民对“苏维埃”、“英特纳雄耐尔”等理论主张并不很了解,也会在情感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当然,如果我们党的政策维护了大众的根本利益,通俗化的作用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挥。通俗化可以使大众在感情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认知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以政策化为基础的通俗化,其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如果政策不能够维护大众的根本利益,甚至损害大众的根本利益,通俗化做得再好,因与实际形成了“两张皮”,也不会有什么说服力,只会引起大众的思想困惑,甚至抵触和反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以奏效。

  2.党的民生政策在党的各项政策中居于核心地位。

  党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民生政策、文化政策、外交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方方面面。其中,党的经济政策和民生政策居于核心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

  与党的经济政策相比,党的民生政策又凸显着特殊的意义。众所周知,没有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其他所有的利益都无从谈起。但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却是大众更为关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大众时时处处密切关注着、切身感受着我们党的民生政策。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就在于,教育、就业、收入、住房、养老、医疗等民生利益与每一个人的幸福都息息相关,是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每一个人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社会危机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都与民生问题和民生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只有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背离大众的意愿,忽视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不重视维护中下层群众和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经济发展的成果对于大众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党就会丧失大众的信任,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亡党亡国。

  综上所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政策化比通俗化更为基本。在党的各项政策中,党的经济政策和民生政策居于核心地位。民生政策与经济政策相比,又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因此,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决定着党的命运,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命运。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制定好、实施好、宣传好党的民生政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党着眼于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制定、实施和宣传了党的各项民生政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3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正是因为我们党制定、实施和宣传的党的各项民生政策,使人民群众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过上了幸福美满和有尊严的生活,所以,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高度认同我们党的民生政策,高度认同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当前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状况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民生政策过程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甚至把自己的特殊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严重影响和损害了大众的民生利益,引起大众不满。正是由于我们的民生政策科学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有人对我们党的民生政策的大众立场存在着质疑,进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存在着质疑。这些质疑严重阻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为了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须制定好、实施好、宣传好党的民生政策。

  1.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必须坚持大众立场。

  在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过程中,是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是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维护少数人的利益,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群众观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要求我们,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必须坚持大众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我们党的民生政策就能够体现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而我们党的理论也能够为大众所认同。如果立场问题解决不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便无从谈起。不能实现社会公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对大众也是没有吸引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势必困难重重。

  2.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的过程中,是从实际出发,遵循民生建设的客观规律,还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臆断出发,违背民生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根本认识路线。这一根本认识路线要求我们制定、实施和宣传民生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时代要求。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必须深入群众,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真实的民生状况和群众的意愿,把握民生建设的客观规律。如果不进行调查研究,不了解真实的民生状况,制定民生政策必然是闭门造车,这样的民生政策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甚至违背民生建设规律和损害大众的利益。毛泽东指出:“教条主义这个东西,只有原理原则,没有具体政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没有调查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具体政策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页)

  3.制定、实施和宣传党的民生政策必须实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

  在制定、实施和宣传民生政策的过程中,是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统一起来,还是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分离开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实施和宣传民生政策必须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统一起来,控制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一方面,必须注重大众的眼前利益,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尽最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大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果忽视眼前利益,片面追求长远利益,使得民生改善滞后于经济发展,那么,这样的民生政策是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同的。另一方面,在注重大众的眼前利益的同时,必须引导大众去关心并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努力奋斗。注重眼前利益不等于只顾眼前利益,只顾眼前利益,无视长远利益,这样的民生政策终将难以为继,终将损害大众的眼前利益;注重眼前利益也不等于迎合眼前利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简单地跟在群众后面亦步亦趋,盲目地吊高胃口,开空头支票,博取一时的掌声。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