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马克思哲学咋成了“二元论”?

作者:钱昌明 来源:红歌会网 2018-08-27 2620

马克思哲学咋成了“二元论”?

——责疑《马克思哲学不是一元论》

钱昌明

众口皆曰马克思,真假实虚大不同。

笔者自上世纪50年代学习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起,就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如今突然有人提出《马克思哲学不是一元论》(见8月20日“红歌会网”),不由得内心一怔:怎么,原先牢固扎根的传统观点错了吗?

待仔细阅读了这篇《马克思哲学不是一元论》后,才发现该文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新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论”特性根本没有改变。所变的是该文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解读出了问题——是该文作者用唯心主义“二元论”观点在曲解马克思主义。

何谓“一元论”、“二元论”?

“一元论”、“二元论”,都是哲学领域的特定概念,每个名词均有其固有的内涵与外延,决不能任意解读。

何谓“一元论”?就是与“二元论”相对立的哲学概念,是一种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物质派生,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万物都是由精神派生。

哲学史上,凡是较彻底的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坚持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由于在历史领域中仍坚持唯心主义,没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反映了它的不彻底性。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领域也坚持了唯物主义,从而使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在唯物主义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成了哲学史上唯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是与“一元论”相对应的哲学概念。认为“世界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组成的”哲学学说。认为这两个本原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互不联系、平行发展,这一学说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法国的笛卡尔。

“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本原实体。物质实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性(占有空间),精神的本质属性是思维。有广延性的东西不能思维,能思维的东西无广延性。物质不产生意识,意识不依赖物质。笛卡尔割裂了物质和意识两者的关系,以致得出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是“有限实体”,它们最后都统一于上帝这个“无限实体”的结论。

“二元论”是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哲学是“二元论”吗?

少士心在《马克思哲学不是一元论》文中,断言马克思认为:“世界不但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是物质与精神二元构成”。

请问:马克思在哪一部著作、哪一篇文章里讲过这样的话?没有。马克思根本没有、也不可能讲这样的话!这句话完全是作者主观臆造、强加于马克思的。

为了“论证”这一臆造的观点,作者用自己的几句话,再抄上几句马克思著作中的话,牛头不对马嘴地硬说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二元论”。可惜,他对这几段引文的解读,完全是曲解的。请看:

作者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已经形成了,劳动创造了人类自己的观点”。接着引了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中:“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作者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这个观点表述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恩选集第一卷72页)。马克思通过物质生产和交往阐述劳动创造的物质和思维意义。”

作者说:“在《形态》中明确承认与物质相对的意识存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马恩选集第一卷72页)”

随后,作者又发挥道,“只有现在,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马恩选集第一卷81页)”

既没有分析,更没有论证,就凭借着上面这么几句话及有关引文,作者就断言:“马克思在人的构成上是二元论者,而在社会发展方面至少是三元论者”!实属荒谬。

任何不抱偏见的读者,只要忠实地解释马克思著作原文,都不可能从这些文字中得出马克思哲学是“二元论”的结论。

不错,马克思提出过“劳动创造了人类自己的观点”,恩格斯还专门写有《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文章;马克思也确实讲过“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话。但这能说明什么呢?能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二元论”吗?

显然不能。这只能说明,马克思此时已具有了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是物质世界的人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界,创造(成就)了人,而不是上帝——意识创造了人;人的劳动——社会实践,可以产生反作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其次,谁都知道,马克思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著作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作者所引用的“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无非只能说明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讲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岂能把它当作“并列”关系,更不应把它看作是哲学上的“二元论”。

从逻辑上讲,这里有一个种与属、纲与目的关系,绝不应把它们给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指的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尽管它在发展过程中是辩证的、复杂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世界万物的本原就是一个“道”。有了“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派生了“万物”,但绝不能把派生的“万物”当作本原的“道”。“种”与“属”岂能并列?“纲”、“目”不能混淆。

其实,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得非常明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里,根本不存在有什么“并列”、“二元”的含义,更无任何让人陷入思维模糊的空间: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实现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页、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上述文字都让人清楚:是物质产生意识,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物质与意识两者,是“本原”与“派生”的关系,根本不存在“并列”、“二元”的关系。

作者既然是在阅读、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经典,是看不懂笔者所引用的这些语言,还是选择性地没看见?偏要离开上述明白的语言,去断言“马克思哲学不是一元论”?!

一段时期来,确实有不少人在热衷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如果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实践,岂是阿狗、阿猫们所能随意“突破”的?

“马克思哲学不是一元论”可以休矣!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0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