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南征北战”——新中国第一部战争故事片《南征北战》创作前后

作者:董保存 来源:《党建》杂志 2020-02-17 1636

永远的“南征北战”

——新中国第一部战争故事片《南征北战》创作前后

董保存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电影中的红色经典,人们一定会想起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风靡一时的新中国第一部战争故事片——《南征北战》。

这部影片的观影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上世纪60年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工厂还是学校,几乎每个年轻人都可以把影片中的台词倒背如流。比如“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要靠我们步兵”,小伙伴们之间开玩笑,也经常引用《南征北战》中反派人物的台词:“军座,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说来也很巧,我和这部红色经典电影还有些许交集。上世纪90年代,在参与编辑陈毅的文学传记和参与撰写粟裕、谭震林的传记时,我都曾接触过这部影片的创作、拍摄过程,因而对这部作品感情颇深。今天,我便与大家分享这部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永远的“南征北战”——新中国第一部战争故事片《南征北战》创作前后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搬上银幕筹备忙

电影《南征北战》取材于解放战争中的华东战场。面对国民党发起的气势汹汹的“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部队,在山东人民的配合支援下,正确运用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取得了辉煌战果。这部电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生动写照,或者说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深刻阐释。因此,有人曾说,电影《南征北战》和《地道战》《地雷战》一样,是一部故事化了的军教片。但是,据我了解,这部电影无论是从起初的创作萌动还是到后来的开机拍摄,全部是按照故事片的规律和模式运作的。

1950年,时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的沈西蒙,写了一部四幕话剧,名叫《战线》,1951年春节前在南京首演,受到了南京军民的普遍欢迎。当时的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最高首长陈毅观看演出后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这个戏基础很好,如果拍摄成电影,就可以更广泛地宣传人民战争思想了。”

司令员发了话,华东军区兼三野政治部立即行动,责成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吴强(小说《红日》的作者)组织力量完成电影的改编拍摄工作。正在此时,中央电影局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恰在筹备次年“八一”建军节献礼片,上下一拍即合,各路人马便水到渠成地聚焦到这部电影上。

成荫被点将担任影片的导演,后来又有汤晓丹加入。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剧组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参与到创作中来。编剧方面,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3位部队作家都是从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他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夜以继日地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很快拿出了初稿。在吴强的主持下,又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编剧组最后拿出了一个相对满意的剧本,报送给全国电影创作指导委员会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同时抄送华东军区的军政首长。

陈毅热情搭框架

据沈西蒙等人回忆,陈毅十分重视《战线》改编成电影的工作,他主动邀约作者及其他几位文艺工作者一起座谈、交换意见。在他心目中,这部电影应当正面地、大胆地表现毛泽东战略思想,即“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采用以争取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陈毅还指示说: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有些地方我们不得不忍痛放弃,这种放弃实际上等于没有放弃,而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必要的撤退可以成就前进的条件,这也是毛主席战略思想的精妙之处,应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的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运动战战略思想。”】

关于故事结构,陈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要从鲁南撤退写起,写到莱芜战役为止。不要什么都写,什么都写内容就不够深刻、主题也不够突出。他还结合当年莱芜战役中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提出影片可以采取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正面描写历史史实,一种是使用虚构故事的办法。

陈毅还要求电影应该注重刻画不同人物的多面性格。他说:“先进的人物要写,落后的人物也要写,要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可以安排一个人物对运动战思想搞不通,以致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他还谈道:“表现敌人也应该采取现实主义的手法,不应该把对手写得不堪一击,写成草包笨蛋,敌人也应是有性格的。”

此外,陈毅还热情鼓励创作团队,帮他们卸下思想包袱:“这个剧本的内容没有原则性错误,写得也生动,如果能够再下一番功夫,把写作的角度再转一下,把问题分析得再深刻一层,影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就会更好。”

根据陈毅的构思设想,华东军区首长和编创人员形成了对电影主题的共识,那就是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电影主题的确立,奠定了影片准史诗片的基础。

由于题材重大、时间紧迫,编创人员深感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那段时间,他们常常通宵达旦,三番五次地改本子,终于在炎热的7月底,完成了第4稿,此时电影剧本正式定名为《南征北战》。

粟裕激情忆当年

《南征北战》剧组成立后,导演成荫、汤晓丹等主创人员来到北京,专程拜访了已经调总参谋部工作的粟裕,就《南征北战》中几个重要战役的历史细节问题请教这位会打“神仙仗”的将军,因为这几场重要的战役战斗,都是由粟裕亲自指挥的,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见解十分独到。

粟裕热情地接待了电影主创团队一行。他在办公室摊开地图,从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说起:这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总共打了63个小时,俘虏了4万多敌人,加上被击毙、击伤的人员,共歼敌5万多人,而我方伤亡6000余人,一举解放了13座县城,使渤海、鲁中、胶东解放区连成一片,粉碎了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的计划,为夺取全国解放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一仗打得传奇而精彩。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曾不解地说:“5万人3天被消灭光,就是放5万头猪叫共产党来抓,3天也抓不完呐!”

为了解开共产党军队为何如此神勇的谜团,粟裕形象地讲述了莱芜战役北线战场出现战机时,我军指挥部如何迅速移兵北上的经过。他讲道,除部分兵力结合地方武装牵制南线各路敌军外,首先集中53个团的兵力,解决国民党第73军和第12军1个师。而后部队立即转移,直奔新泰,火速拿下敌人的第46师,并向胶济线进攻。2月19日,我军在侦察得知敌第77师正南下归建的情况后,即先以2个纵队、4个师的兵力进至和庄附近地区隐蔽,趁敌在运动中一举将其歼灭。第二天夜里,又发起全线进攻,集中了21个师的优势兵力对付李仙洲集团的7个师。在歼灭李仙洲集团时,部队同样采取了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的战法。在此之后,指挥部集中了6个纵队、16个师的优势兵力,在莱芜以北设伏,布成袋形阵地。23日,向北突围之敌进入了我军预设的“口袋”后,我方即拦头断尾、两翼夹击,迅速将该敌歼灭于运动中。

粟裕说:“四五万敌人拥挤在东西六七里、南北三四里的狭小区域内,阵形无法展开,在我炮火杀伤后,他们更是乱作一团,建制被彻底打乱,无法组织像样的反击。很多俘虏就是在这里被俘获的。”他还提到:“集中优势兵力,以伏击手段,在运动中逐个歼灭敌人,就能保障战役的速决和全胜,使我军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以上这些情节,被剧组融入了正在创作修改的《南征北战》的故事之中。

在谈话中,粟裕还讲起了在中国战争史上堪称奇迹的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地区实施重点进攻时,其“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曾骄狂叫嚣要拿下粟裕的司令部,消灭华东主力部队,并企图实施“斩首行动”。在孤军独进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抓住战机,在山东蒙阴地区进行了这次成功的山地运动歼灭战。粟裕说,这次战役是遵照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方针,将敌军诱到蒙阴东南孟良崮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果断啃下的硬骨头。经3昼夜激战,我军将敌74师全部歼灭,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粟裕还特别强调了阻击部队在孟良崮战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当时,我们打阻击的部队,死死顶住炮火,打退一次又一次敌军的冲击,不让对方前进一步。敌人的增援部队和74师相距只有一两公里,但我们硬是让他们无法会合,这才确保了全歼整编74师的重大胜利。得知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彻底歼灭了国民党74师,毛泽东问:“全歼74师,你们知道谁没想到吗?”人们都说蒋介石没有想到。毛泽东又问:“还有谁没想到?”大家猜了半天,谁也没有猜出来。最后毛泽东指了指自己,说:“还有一个人就是我。”

在电影《南征北战》中,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镜头,以及国民党两个军长相互扯着嗓门呼叫“赶快向我靠拢,赶快向我靠拢”和“拉兄弟一把”等素材,应该就是出自这一段史料。

众人拾“柴”铸精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民经济也尚在恢复阶段,抗美援朝战争又已经打响,在此背景下,拍摄电影的经费越来越吃紧。为此,粟裕提出:要发扬战争年代的艰苦朴素精神,节省每一分钱来拍出一部好电影。为此,摄制组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和设施,能够实拍的就不去搭景。剧本中有一处情节设计要炸掉弥河大桥,粟裕建议:把一座大桥炸掉损失太大,不如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拍摄效果又可以减少投资,还保护了群众的利益。摄制组就这样一直秉持着勤俭节约、尽量避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部队的正常训练的拍摄宗旨,直到影片顺利杀青。

电影的摄制工作也得到了当地军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参与拍摄的部队指战员和片场当地的老百姓,全部以极大热情投入到角色的扮演之中。特别是作为群众演员的山东老乡,大家推着小车、挑着扁担,自带干粮和铺盖卷儿,扶老携幼,甚至一家三代都来到了片场。导演根本不用说戏,一声招呼,他们马上就进入状态,在场的其他专业演职人员亦对他们的表演赞赏有加。正是大家本色又出色的表演,让《南征北战》深刻表现了军爱民、民拥军以及人民战争的主题思想。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征北战》剧组用“南征北战”精神,拍摄出了新中国第一部优秀战争故事片。1952年“八一”建军节时,电影如期上映。影片的面世犹如平地惊雷,其场面之火爆,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倘若那时有票房统计,这部影片一定会雄踞票房榜首。

《南征北战》问世已经67年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观众,也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红色经典至今仍然受到广大电影观众的喜爱。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此时重温这部电影,就是要学习思考影片中所体现的毛泽东战略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创新性运用,体察感悟电影所展现的军民鱼水情。人民军队为人民,穿过历史的硝烟,那段峥嵘的战争岁月将在我们心中永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1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