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聊斋志异》

作者:陈 思 来源:学习时报 2019-04-18 560

毛泽东与《聊斋志异》

  

毛泽东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文言短篇小说。毛泽东对该书的认识视角独特,而且能够透析其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状况、每个故事所要反映的思想,对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加以现代视角的解读,在古今相通的人性层面进行分析,启发干部从宏观战略高度看待问题。

作为社会小说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毛泽东读透用活的一本书。毛泽东读《聊斋志异》较其他古典文学名著略晚,但分析研究问题更为深刻。毛泽东较多谈到《聊斋志异》是在延安时期。

1937年8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谈到矛盾的互相转化的问题时,说到了《聊斋志异》。他说:“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72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是互相变化的。”可见,毛泽东此时已经在研究基础上深刻认识《聊斋志异》故事内涵,并与分析矛盾转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1939年5月5日晚上,毛泽东到“鲁艺”看望萧三。在窑洞里,毛泽东坐在木床上,与萧三谈天说地,也谈到了《聊斋志异》。毛泽东说,《聊斋志异》是封建主义的一种温情主义。作者蒲松龄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主张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能明讲,即借鬼狐说教。作者写恋爱又都是很艺术的,鬼狐都会作诗……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他泡一大壶茶,坐在集市上人群中间,请人们给他讲流行的鬼、狐故事,然后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写出四百几十个鬼狐精来呢?《聊斋志异》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对《聊斋志异》已经有一个深刻的整体评价,对于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他看得很透彻,对于作者蒲松龄也有较深了解。

“不怕鬼”的故事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有的美丽善良,有的聪明伶俐,也有的恶毒凶残。毛泽东曾给同志们讲“不怕鬼”的故事,主要是为了启发干部如何勇敢地面对威胁与挑战。

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向与会的同志通报当前的形势和党的大政方针,在讲了1958年炮击金门的事之后说,这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我们有理由捍卫,美国管不着。所以,我看要奋斗下去,什么威胁我们都不怕。接着,他给大家讲了“《聊斋志异》中那篇“狂生夜坐”的故事:《聊斋志异》里有一个狂生,晚上坐着读书,有个鬼吓他,从窗户口那个地方伸一个舌头出来,这么长,它以为这个书生就会吓倒了。这个书生不慌不忙,拿起笔把自己的脸画成张飞的样子,画得像我们现在戏台上的袁世海的样子,然后也把舌头伸出来,没有那么长就是了。两个人就这么顶着,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那个鬼只好走了。”毛泽东给大家讲完这个故事后,强调说:《聊斋志异》的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怕鬼,你越怕鬼,你就不能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

不久之后,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了“不怕鬼”的道理。他认为,第一,我们不怕鬼,敢于和鬼斗争。第二,我们对鬼也要讲究斗争的战略和战术。他坚定地表示,世界上的任何鬼,我们都是可以战胜的。

现代视角的解读

《聊斋志异》是由一个一个短篇故事组成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工作繁忙,他就依顺《聊斋志异》的这个特点,在经常翻阅中,每次只读一两个故事。在他读过的聊斋故事中,留下了一些他阅读后的批语。这些批语文字不多,却一语中的,非常深刻。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题目叫《细侯》的故事,写的是浙江昌化的一个书生,在杭州教书,闲时到街上散步,偶遇妓院里贾家的养女名细侯,见其年轻貌美,姿色妩媚,不由得心动情摇。书生回到书房冥思苦想,整夜都没有入睡。后来书生向好友借了一笔钱,往赎细侯。故事中有细侯下面一段话:“我嫁给你以后,希望常常生活在一块,不要再出去教书了。种40亩地勉强可以维持生活了,再种10亩黍,织5匹绢,缴纳平常的赋税还有多了。关着门互相照应着,你读书,我织布,有空的时候,喝几杯酒,吟几句诗,消遣消遣,就是千户侯也不过如此啊!”毛泽东在读了细侯这段话后写下批注“资本主义萌芽”。毛泽东从这段话中分析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结构,看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人们日常所从事的生产项目、人们的精神追求,也看到中国那个年代所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小谢》的故事,说的是穷书生陶望三借住的旧府第里,有乔秋容和阮小谢两个女鬼,经常恫吓、纠缠、挑逗他,但他不但不惧不恼,反而对她们平等相待,教她们习字读书。两个女鬼也颇知义理。当陶书生被诬下狱后,两个女鬼给他送饭,并赴院申理,遂使陶书生获释出狱归家。陶书生与两个女鬼重聚,情同伉俪,但始终无越轨同寝。两个女鬼和陶书生的善良、勇敢、多情,以及他们相处时表现出的平等、和睦、真爱,感动了一个道士。道士先后用借尸还魂之术使两位女鬼还阳,与陶书生结为夫妻。蒲松龄笔下的小谢和秋容都是容貌绝世、品质纯净、聪明痴情的女性,她们蔑视封建礼教,积极主动地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蒲松龄借这个故事,着力赞扬了陶书生与两位女鬼之间的平等关系。毛泽东读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批注:“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民主的和平等的。”

虽然当代中国社会不允许一夫多妻现象的存在,但毛泽东并没有苛求蒲松龄打破其历史局限性,而是积极地从故事中发现封建时代女性与男性同等的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内核。

解读《席方平》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描写官府黑暗的故事,例如《席方平》就以辛辣的笔触,叙述席方平含冤从天上告到阴间,仍旧不得伸张的悲惨境况。毛泽东对这个故事印象很深,不止一次给身边的人讲过。1942年,毛泽东在“鲁世”的一次谈话中曾说:“《席方平》这篇作品的内容是借描写阴间的黑暗,来揭露清朝的人世间的黑暗。它描写阴间的狱吏、城隍、郡司以至冥王都是贪污受贿,不问是非曲直。阴间的最高统治者冥王,对受地主老财的迫害,因而冤枉死的人来告状,不但不受理,而且用酷刑迫害。结论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觉得,阴曹之暗昧尤其甚于阳间。”

毛泽东从这一认识出发,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次讲过这则故事。他曾绘声绘色地给身边的同志讲述这个故事,对席方平的坚强特别赞赏,时常提到席方平受锯刑时忍而不号。毛泽东一向提倡干部要有坚持原则的勇气,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帜鲜明,要有“六不怕”的精神,即不怕撤职、劳改、开除党籍、老婆离婚、坐班房和杀头。只要准备好这几条,看破红尘,就什么都不怕了。

毛泽东认为,《席方平》的故事无论从细节刻画还是思想内涵来看,都是上乘之作。他曾说:“小鬼同情席方平故意锯偏,这个细节写得好。”“《席方平》应该选进中学课本。”他还说:“老实人,虽然历经磨难,只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敢于斗争,问题终会弄清楚,冤案终能昭雪。”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6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