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央视商榷:世风不好,家风能好吗?

作者:杨华 来源:三农中国 2014-02-18 394

  过年期间,央视新的策划“家风”播出,在坊间引起很大讨论。晚上我们家人团坐着看电视,也闲话家风。我妈妈说,我们湾子家风最好的,要属醉次家。醉次是个16岁的大男孩。我和弟弟妹妹都很诧异,为什么是醉次家的家风最好,醉次在我们的印象中不一直是个吊儿郎当的孩子吗。妈妈接过话一本正经地说,醉次年底还背着菜刀追赶他外婆,嘴里还喊着“杀掉她老娘再杀掉她女儿”。醉次之所以嚷着要先杀掉自己的外婆,再杀掉自己的母亲,是因为他外婆将他在农村做的各种丑事、坏事都打电话告知了他远在广东的母亲,让他挨了一顿臭骂。就这事,他要报复自己的外婆,把外婆追得东躲西藏,最后逃到人家的楼上才躲过了砍杀。我们才知道妈妈在这里是反话正说,意思是家风不好就会出败家子。而“杀掉她老娘再杀掉她女儿”也在我们当地“跌了古”,几近成了新的古话俗语,用来戏说和教育那些调皮捣蛋的子弟,嘲讽这样的家庭。

  醉次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可能他长到十六岁,也没有跟父亲真正地呆上个一年半载。醉次的父亲年轻时也调皮捣蛋,在社会上溜达,常因小偷小摸进派出所,但在村里却一般不干这活,对父母还蛮孝顺,也尊重远近的家门。到外边混了多少年,三十几岁才结婚,总算是安分踏实了。醉次的母亲跟我在学前班和一年级时同过学,后来她父亲喝药自杀就辍学了。到十六七岁的时候被说媒给了醉次的父亲,十八岁生下醉次。因为是个男孩,当时计划生育管得严,而且家庭条件也不算好,所以之后一直没有打算要第二胎。醉次生下来不久,他父亲就南下打工了,后来学了厨师,最近还在广州开了家餐馆,今年过年仍在做生意。在外边一呆就是十几年,中间过年偶尔回家,总会到我家来串门聊天,我有机会也会跟他寒暄几句。醉次头几岁,母亲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跟婆婆一起带醉次。

  我记忆最深的是,醉次小时候,她的母亲和奶奶总是在人家面前夸醉次聪明,尤其是记忆力好。因为在他两三岁时,就能够叫得出湾里每个人的名字。并且,他母亲见人教他一遍,就记住了,以后碰碰见了,他就知道大声地叫出来。且慢,他母亲教他叫人的时候,从来不是我们那边礼貌懂事的叫法——见到辈分相同的,应该操教“哥姐弟妹嫂”,辈分高的应操“教公婆叔伯审”。而他母亲则教他叫人家的“野名字”,也就是绰号。在当地,野名字包含着讽刺、骂人的味道。醉次母亲在不正经地教小孩子叫人野名字时,醉次听出是在骂人,在调侃,在挖苦,就叫得很欢快,很勤快,也容易记住,再次见到时就直接叫人家的野名字。当时湾子里就有很多人对这种没教养教德的做法提出过看法,但他们家却对此颇为欢喜自得,认为小孩子很聪明,长大肯定有出息。但是,醉次慢慢长大,唯一的出息就是从来不知道尊卑长幼,在湾子里尽是讨人嫌。

  四五岁之后,醉次的母亲也南下打工了,他就跟着奶奶生活。他奶奶今年八十岁整,有三个儿子,醉次的父亲是老三,老大老二很早就分家出去,老三没有分家。老太太一直就心疼自己的小儿子,对这个孙子也就溺爱有加。留守老人带留守儿童,除了教育跟不上潮流以外,溺爱是个大问题。另外奶奶带孙子,无论如何都隔了一层,不敢打,也不敢骂,说话大声点都怕传到儿子媳妇那里去就变样了。同时,老太太还是个只希望人家说自己家好,不喜欢人家说坏的人。人家给她提意见,她就不高兴,就会数落人家;更见不得人家直接批评、教育自己的孙子。所以,一般人也就不说她家孙子怎么怎么样。于是乎,醉次越长越歪瓜劣枣,不仅调皮捣蛋,不好学习,而且不听奶奶的话,动不动就对奶奶大声吼叫。六七岁的时候就常到大伯父、二伯父家偷钱买东西吃。到了七八岁,醉次奶奶就对三儿子说,我实在是带不了你们家这崽了,你们带下去吧。但带个小孩下去打工费用太高,负担不起,所以醉次还是留在奶奶身边。

  到了十岁,醉次的脾气就更大了。在学校打架招惹是非,外边偷东西挨打,家里向奶奶骗钱。奶奶不给钱就骂娘,砸东西。奶奶只得哄着、供着,什么都依着。后来小学毕业,上了中学一年多点,就没上了。去年的时候我碰到他,问怎么不读书了,回答说不想在学校浪费青春。之后跟着一群同龄人在附近乡镇打遛,不干正经活。去年向母亲要了点钱买了辆摩托车便到处飙车,令旁边走路的人个个心惊肉跳。

  每次他母亲回家看到醉次这个样子,除了骂“死崽”、“短命崽”之外,也没有什么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前年醉次父亲回家,父子俩在家里争吵了起来,醉次一气之下用斧头将家里的大门小门给劈了个稀烂。父母亲皆拿他没办法。据我妈妈说,醉次的父亲为了不中用的儿子都哭过好几场。醉次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儿子以后是指望不上了,什么时候死在外边都不知道。于是他们又开始计划生一胎。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就看到他们夫妻俩又抱了一个儿子外出拜年,现在差不多两岁了。那次,醉次的父亲对我说,醉次那个短命崽冇得用,再生一个要好好养。这一个生下来就没再放在醉次奶奶身边了。他们知道,再放在老人那里,又会毁一个。

  湾子里人说,要是人懂事,像醉次这个年龄,不读书了,也应该到广东去给爸妈帮忙,或者进厂打工,而不是在家无所事事,到处惹是生非。醉次去年去了广东他母亲所在的厂里打工,打工也不正经,不仅不好好上班,工资都用去上网了。他母亲为了不让他上网,就让他把工资都上缴了。醉次就不愿意上班了,又跑了回来。跑回来之后,在二伯父家吃住。二伯母看他整天打遛,光吃饭不干活,就说了他,他破口就骂,还扬言要打,二伯母从此不敢惹他。于是,即便醉次没赶上吃饭,他都可以自己到二伯母家做饭,而且要做就做最好的,鸡鸭鱼肉蛋,二伯母家都省着吃,他从不省着。他奶奶在上山摘野果子,一块钱一斤卖出去,太重,让他骑摩托车去山上接,他直接开价二十元接一趟,否则就不接。他爸回家让他去接,他也明码要价,把父亲给气得半死。去年年底,为了管束醉次,他母亲回来接他到广州过年,还特意给他买了件羽绒服。醉次不愿意被管束,死活不去。他妈说,你不去,这件衣服就不给你。醉次一听就火了,拿把菜刀就把崭新的羽绒服给砍了几刀大口子。他妈没敢再说话。后来他爸回来才把他接过去。

  醉次已经成了我们那边家喻户晓的人物,尤其是他那句“杀掉她老娘再杀掉她女儿”,堪称经典,不断地被人援用。我便问我妈妈,醉次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我妈妈的回答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操教。这是很重要的原因,父母亲都多少年没在儿子身边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尤其是父亲,无论是严父还是慈父,其责任都没有尽到。而醉次的母亲也不是个会教育的人,在小孩很小的时候就往歪的地方操教,到儿子大了以后,除了骂之外就找不着其他更好的方式。对醉次影响最大的是他奶奶,奶奶的教育是“顺着”他。“顺着”小孩,就是顺着人类的本能,而放弃基本的社会和家庭规训。由此看来,在留守家庭这样的残缺家庭,要谈“家风”是很困难的事。

  我又接着问我妈妈,湾里人怎么也不说说管管?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几乎湾里所有人都会操教我们,说话、行事、喊人都被操教得规规矩矩的,我还被湾里的伯娘伯父打过手心呢。哪个小孩做了错事,甚至是见人没尊称,除了第一时间被纠正教导外,很快就传到父母那里去了,之后免不了一顿训斥一顿打。那个时候谁都可以说别人的事,不会顾及人家愿不愿意听,大家都明白话糙理不糙的道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子女好,明事理的人还会感激他人对自己子女的点拨和教育。我小时候常看到湾子里有妇女提着篮子到人家家里去道歉,去表示感谢的。这是社会风气好,也就是“世风”好。世风好,能让家风不好的往好的方面转。

  我妈妈说,现在谁管人家的闲事,管了还惹人家生气,招人记恨。各人过各人的生活,何必去讨这个嫌呢。因为怕人家记恨,怕管别人的事自己吃亏,而不说人家的事了。即便是兄弟、家族里,也懒得去操这个闲心了。我妈妈提到,去年年底一群妇女在晒太阳,醉次的奶奶也在那里,她在缝补醉次砍破了的那件羽绒服。有人说到醉次背刀追赶外婆的事,醉次的奶奶仍然护着自己的孙子,说亲家的不是。其他妇女立马石化。我妈妈看不过去便说,也是你家醉次不懂事啰,要是懂事,做外婆的会去告状?醉次的奶奶顿时一脸黑线,连说也是这个短命崽不懂事。后来其他妇女对我妈妈说,是你说她(醉次奶奶),她不敢说什么,要是其他人说,她还不把天给顶破。我妈妈在湾子里算是还敢讲真话、公道话的人,不怕得罪人,一般人遇到这些事都躲着了。

  人们越来越不敢说公道话,越来越不敢说人家的事,这是当前农村正在上演的最大的变化之一。也即社会生活和交往的公共性的丧失。公共性的丧失就不仅仅是家风的问题了,而是世风问题。所谓世风日下便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如果在醉次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湾子里的人也能出来管管事,说说话,不怕得罪醉次的父母、奶奶,那么他们家人也不会如此放纵,如此娇惯,醉次的行为也会有所收敛。现在是,醉次不仅不把父母、奶奶、伯父母放在眼里,村里人他也不放在眼里。去年年底他父亲来接他去广州,父子两在家里又吵起来,湾里很多人去凑热闹。按人之常情,人家来围观,指指点点,家丑外扬,肯定不好意思,会有所收敛。但是醉次却对着围观的人大吼大叫,说我不怕你们来看“(猴子)把戏”。也就是他不怕被看笑话。一个人不在乎湾里的评价,不要湾里人给的面子,也就说明湾子对他的影响很小,也就是世风不起作用了。世风不起作用,家风就会有选择性地起作用:家风好的起好作用,家风不好的起坏作用。

  家风再好,也是个体性的,无法溢出为公共事件。家风在于每个家庭都做好其本分,难以或可以不顾及其他人家,不对其他家庭构成压力,这只是一种自觉罢了。而世风则不一样,世风是所有家庭、所有人必须如此行为的一种风气,一种气候,它可以渗透进家庭,影响家庭的行为,重构家风。世风好了,家风必然会好;家风好,并不必然带来世风好。古时崇尚家风,是因为有好的世风。世风不好,家风必然败坏。所以,央视策划“家风”节目,看到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疮痍,希图从个体的家风入手解决这个问题,却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根治。根治在于世风、家风齐头并治,世风是关键。

  2014年2月14日上午

  杨华,教师,湖南宜章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2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