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作者:曹前发 来源:《红旗文稿》2014/18 2014-10-08 2104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设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时,总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前景,考虑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他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生态环境、决策上马“三北工程”等提到关系中华民族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彰显出远大战略眼光。今天,继承和学习邓小平生态建设思想,无疑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他一直强调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关注“三废”处理。20世纪70年代初期,邓小平就清醒地看到污染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1974年8月26日,他在会见刚果友好代表团时就指出,我们国家的污染问题没有欧洲、日本和美国那么严重,但也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污染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现在进行建设就要考虑处理废水、废气、废渣这“三废”。1975年8月,在邓小平指导下,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中规定:“要搞好劳动保护,做到安全生产,消除‘三废’污染,保护环境,保护职工身体健康。”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在大庆油田听取汇报时指出,我们的化学工业“三废”问题都没有解决好,上海金山工程处理不好,很多废物排放到海里,鱼都没有了,污染很大。9月19日,邓小平在唐山考察工作时指出,现代化的城市要合理布局,一环扣一环,同时要解决好污染问题。废水、废气污染环境,也反映管理水平。

    关注漓江的水污染和三峡生态。邓小平一直关注漓江的水污染问题。1978年10月9日,他在同民航总局、旅游总局负责人谈话时说,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很厉害,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造成水污染的工厂要关掉。“桂林山水甲天下”,水不干净怎么行?1980年7月11日,从重庆乘轮船顺江而下,考察长江三峡。在谈到三峡问题时他指出,修建三峡工程,对航运的影响不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大,而对防洪所起的作用大,发电效益很大。因此,轻易否定三峡工程不好。

    关注景区保护。邓小平十分关注风景区的自然环境保护,嘱咐要搞好绿化,保护好水资源。在邓小平的关心下,1979年4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80年7月6日,邓小平在游览峨眉山时对陪同人员说,峨眉山是一个文化型的风景区,是一座宝库,要好好保护。要搞好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开发。1983年2月8日,邓小平在游览太湖时,询问了太湖的保护和水质情况。他一再强调,太湖水要注意保护好,不要弄坏了。

    

    邓小平一贯高度重视植树造林事业,不仅积极倡导,而且率先垂范,有力推动了一场绿化祖国、造福万代的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的绿色革命。

    提倡植树造林,亲自参加植树劳动。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在大庆油田听取汇报时指出,大庆要多种树。农业搞机械化,节约下的人力种树,还可以种草,发展畜牧业,要改造草原。对植树造林这件事,邓小平一直记挂在心,只要有机会就大声疾呼。邓小平是义务植树的倡导者,也是义务植树的积极实践者。作为北京市的市民,从1979年到1989年,邓小平连续11年参加了北京市的义务植树劳动。不仅在北京,他到外地视察,只要有机会和条件,就一定要植树播绿。

    植树造林要有长远规划,要依靠法制。邓小平认为,植树造林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植树造林,百年为期,反映出邓小平长远的战略眼光。1982年,邓小平到北京十三陵参加义务植树劳动时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邓小平认为,植树造林,还要依靠法制,依法造林,依法护林。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指出,要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1979年2月2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原则通过颁布了《森林法(试行)》,并决定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发挥军队在植树造林中的作用。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十分重视发挥军队在植树造林中的作用。1982年1月5日,邓小平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指战员发出指示,军队在植树造林中,要积极地多做工作,除搞好营区植树造林外,营区外十公里范围内,要与地方共同协商搞好植树造林。1982年年底,邓小平对兰州部队绿化工作提出意见,兰州部队要下决心拿出20年时间,协助地方搞好西北高原的绿化工作,改变西北自然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兰州军区广大指战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黄土高原、戈壁沙漠、边防线上,大力种草植树,使许多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

    慎重开荒。邓小平善于总结历史上一些国家因开荒而导致风沙危害的教训,强调开荒一定要慎重。1950年5月16日,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指出,开荒不要鼓励,开荒要砍树,现在四川最大的问题是树林少。1961年5月10日,邓小平和彭真在北京郊区密云县进行调查研究。邓小平叮嘱当地干部,要注意水土保持。开荒得有个政策,不要烧山。1964年7月中旬,邓小平在大庆油田视察工作时指出,不要再开农田了,要多搞些畜牧业,多种树。1978年9月15日,邓小平在黑龙江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开荒要非常慎重。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危机,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改变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沙化的严峻状况,1978年,邓小平在《关于在我国北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带的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从此拉开了“三北工程”建设的序幕。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这项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预计历时70年,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横贯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13个省、市和自治区的551个县,全长8000公里,宽400至700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三北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伟大创举,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为我国北方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建设“三北工程”的决策,折射出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在“三北工程”建设10周年之际,邓小平为“三北工程”写下了“绿色长城”的题词。

    邓小平关于生态建设的思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他对植树造林的关心,对污染问题的关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都体现出他鲜明的生态保护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今天,我们缅怀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和弘扬他关于生态建设的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殷殷重托,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