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妖魔化供销社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 2022-11-05 595

不要妖魔化供销社

1

最近供销社这个词非常火,很多人怀疑,计划经济时代的标签供销社回归,是不是有什么大动作?

于是网上开始讨论供销社,有的说计划经济要取代市场经济了,有的说这是一场全面的退步、有的担心以后能不能挣到钱。

如此等等,说什么的都有。

其实说到底,还是网友们的格局小了,供销社确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标签,但供销社从来没有退出过市场经济。

我们先来说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

早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央政府就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生产、渔业、手工业、消费等领域,这就是供销社的前身。

随着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私人资本基本退出市场,以供销社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在城乡全面铺开,成为人民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

那为什么国家要设立供销社呢?

目的当然不是排除私人资本,而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私人资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需求。

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摧残,全国城市、乡镇、农村的道路破坏严重,物资在城乡和村镇之间运输很困难。

这样的环境,给工农业产品造成巨大的运输成本,而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又不可能提高太多,毕竟那时候的人都穷,太贵就不买了。

于是在市场的调节下,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人资本,便不愿意冒着亏本的风险,在城乡间运输贩卖工农业产品,结果就是——

商品交流不通畅,全国统一大市场难以形成,给恢复工农业经济造成困难。

既然私人资本不愿意做亏本的生意,那么只能由国家资本来做,毕竟不管能不能盈利,恢复经济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都是国家必须要做的。

供销社,就是国家资本干预经济的重要途径。

通过中央到省、市、县、乡、村的供销社组织,国家资本建立了一张铺天盖地的物资流通渠道,各地的工农业产品在供销社的渠道中,不计成本的运输流通,奠定了恢复经济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

后来为工业化筹集资金的统购统销,供销社也是深度参与的机构。

也就是说,私人资本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的需要,国家才亲自下场搭建了集物流、收购、销售于一体的供销社。

所以成立供销社不是目的,供销社和计划经济,都是为全国经济增长服务的。

这个逻辑关系一定要弄明白。

2

我们这个号主要写历史,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案例。

两千年前的汉武帝,为了在全国各地统一征收和运输物资,便在桑弘羊的建议下,设立属于大司农管理的均输官,均输官在各地收购物资,根据市场需求,把物资运到别的地方贩卖。

均输官的职责是用国有资本垄断市场,不仅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还能抑制私人资本垄断市场,以及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物资流通。

和均输官配合的是平准官。

平准官利用储存的国有物资,根据不同时期的物价,决定收购或者抛售,以此来调节市场物价的平衡,并且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把汉武帝的平准均输和新中国的供销社放在一起看,是不是感觉有类似的地方?

类似的地方在于——

汉武帝通过平准均输建立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新中国通过供销社建立了全国统一大市场。

平准均输和供销社都是物资流通、收购、销售的渠道。

汉武帝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要北伐匈奴,新中国积累资金要工业化、巩固国防安全、修建民生工程。

不同的地方只有一个,汉武帝的平准均输搞的中产之家皆破、海内户口减半,新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翻几倍、人均寿命大幅增长。

不过汉武帝没有写入党申请书,我们不要对封建王朝的皇帝太苛求。

3

现在的人们害怕供销社全面控制社会经济,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供销社从来没有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全面控制。

1978年为例,全国供销社的商品零售额占总额的35.5%,占农村商品零售额的68.2%

从这个数据就能看出来,即便是供销社最红火的前三十年,也没有全面控制社会经济,而是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事业。

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体户、私人资本、外资入场参与竞争,挤压了国有资本的生存空间,再加上1992年后统购统销退出历史,于是供销社经历了一波大退步。

如果大家了解那个年代,肯定对下岗、分流、破产、重组等词汇记忆犹新,供销社也一样,经历了工人下岗、门店倒闭的过程。

即便保留下来的工人和门店,也处于江河日下的状态。

而以供销社为代表的国资走下坡路时,同时也是中央政府财政困难、地方势力崛起、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停滞、农民被私人资本剥削的低谷期。

有些偏僻农村,秋收后的新鲜土豆,一斤只能卖到两毛钱,就这还爱卖不卖,你要是不卖的话,收土豆的人明天就走了,近千斤土豆只能放在地窖里,而且越放越卖不出价格。

那些低价收购土豆的商人,转头就能卖八毛到一块,利润是成本的几倍。

虽然市场经济就这样,但问题在于——收土豆的商人能赚到钱,重要原因是数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商业成本降低了。

而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是农民把血汗钱交给国家修建成的。农产品的产量增长,是国家通过剪羊毛获取农民的剩余价值,完成工业化的结果。农业环境的改善,更是农民低报酬或无偿修水库、开荒田换来的。

可怜万千英雄血,换来今朝旧乾坤,这说不过去吧?

于是在19952月,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决定恢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事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供销社从累计亏损450亿元,终于在2000年扭亏为盈,实现13.77亿的利润。

供销社盈利了,意味着服务的农村数量增长,农民的收入增加。

20年的新农村建设、免除农业税、家电下乡挽救经济危机等大刀阔斧的举动,即便和供销社服务三农没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

到了2020年,全国供销社的交易总额达到5.3万亿元,其中农业生产资料8667亿元、农产品22205亿元、消费品18234亿元、再生资源2824亿元,供销社在乡镇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这份数据意味着,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样,三农领域才是供销社的主要目标。

虽然在交易的过程中,供销社要赚一部分利润,但起码能做到给农民让一部分利润、给消费者让一部分价格。

所以近些年的农村扶贫事业,供销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官话说就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

革命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少受剥削、政府多收税、消费者少花钱,现在供销社在三农领域打掉中间商,也起到同样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农业社会,供销社扎根农村,就能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服务三农的供销社只能建立农村统一大市场,做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辅助。

所以最近重提的供销社,根本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前奏,而是新农村建设的配套部分。

建议网友们不要妖魔化供销社。

那些妖魔化供销社的人,供销社发展起来也不会和你发生关系,而喜欢供销社的人,供销社不发展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农民的日子有点起色不容易,你们就不要在网上拖农民的后腿了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0
0
0
2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