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宏:应当重视一战时期华工赴欧参战历史的研究和宣传

作者:施宏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2-05 779

施宏:应当重视一战时期华工赴欧参战历史的研究和宣传

一、历史的概况

1912年2月清帝退位,从此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同阵营的国家被迫调整它们的对华关系。而带着晚清留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中国,内部经历着新体制的种种不适,外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

一开始中国朝野大都倾向于中立。除了站队需要谨慎之外,还因为那时的中国尚有列强的租借地并驻扎外国的军队,稍不留意,敌对双方就易把中国领土作为火并的平台。不过,即便是保持中立也未能独善其身。一战开始不久,日本就与英国结盟,之后派军进攻德国在华的租借地胶州湾,北洋政府只能在当地划出一块交战区域,任由双方在自己土地上的火拼。

随着一战的持续,德国败象已露,中国一部分有识之士认为,如能较早地选择对德宣战,可以争取更好的战后安排,也易尽早收回德国的租借地。但是这种尝试受到英、日等国的干扰。

围绕中国能否宣战、何时宣战、出不出兵、怎么参与等问题,既能看到外部列强的勾心斗角,也可洞悉内部政争的纷扰扯皮。最终中国采取了一个变通的办法,以输出劳工去法国等地负责战争的后勤,这就是“以工代兵”模式。

随着战争的残酷消耗,英法等国不得不接受现实,相继在中国山东、湖北、河北、湖南、安徽、甘肃、浙江、福建等地招募了14万华工。其中,有数万人死在当地。仅在法国,就有许多朝向东方的华工墓碑。另有20万华工去了沙俄,他们赶上了十月革命,其经历更为曲折。

正是这些一战华工以其顽强、好学、乐观、勤勉的精神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使中国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从1840年以来,特别是1895年甲午战败之后,屡尝败绩的中国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这天等来了一战胜利的消息。此后从官方到民间,各种庆祝活动持续到11月底。特别是当时的精英层触动很大,蔡元培喊出的“劳工神圣”口号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全体国人向过去不曾被人看重的劳工致以由衷的敬意。

不过,以为有了胜利国身份的国人很快就看到了冷冰冰的现实。在1919年1月18日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参战的贡献遭到无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转给了日本,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5月4日,北京各界人士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官方代表未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拒绝接受西方条约唯一的一次。

在国内外的参战华工自觉地参与到中国争取战后利益的运动中,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了青岛的主权。

施宏:应当重视一战时期华工赴欧参战历史的研究和宣传

二、问题和建议

随着英法等国有关一战历史的档案解密,一战华工的贡献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段历史却在中国长期不被人所知。比如中国的年轻人很少知道1918年11月11日是一战胜利日,只知道随商家起舞,在这天搞什么光棍节购物狂欢。

很多国人不知道一战华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走向,不知道华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不知道他们是较早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的中国劳动者,并把中国文化带到了欧洲大地,不知道他们促使国人提高了契约意识,增进了国家认同。

还有不少人认为华工参战是一种耻辱,为此刻意地回避这段历史。但是没有这场参战,何来“五四”?没有这场参战,如何争取应有的权利?很多人不知道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因何在1919年以后达到高潮,并在这个基础上催生了中共旅欧支部。因为数千名一战华工战后留在法国成家,正是他们的影响使法国成为当时国人外出勤工俭学的目的地之一。

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一战华工赴欧参战历史的研究

一战对后来世界秩序的演变有着相当的作用,而华工参战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中国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国际经验,而且为争取战后利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如果中国继续回避自己的一战胜利国的地位,继续忽视华工的牺牲和奉献,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不利于与相关国家的正常交往,也影响到主张应有的权益。

(二)、重视华工参战影响与中共早期活动的联系

历史不能割裂。研究中共早期活动需要追溯到华工赴西欧和沙俄参加一战后的影响。要在进一步搜集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既理清华工在一战时期活动的脉络,了解一战胜利后华工在国内外的动向,更重视它们与中共早期活动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三)通过纪念一战华工密切与相关国家的关系

一战华工的足迹遍布欧洲多个国家,他们已经融入那个时期相关国家的历史。在强调提升自信和密切中欧关系的当下,重温这段历史很容易勾起共同的回忆。比如,今年是一战爆发的110周年和中法建交的60周年,双方领导人一再强调中法友谊源远流长,要加强文化交流和夯实民间基础。如果在相关纪念活动中,增加一战华工为主题的展览、论坛等活动,发起设立一战华工纪念日的倡议,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24年2月4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