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干部工作的经验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9-03-20 453

 

抗战时期干部工作的经验

抗战时期干部工作的经验

抗战期间,仅抗日军政大学就培养干部10万多人。

抗战期间,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确立了正确的干部路线与干部政策,干部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并走向成熟,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

任人唯贤

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毛泽东辩证分析历代用人方面的历史教训,结合我党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对党员干部的“贤”进行了全新的高度概括,进而上升为使用干部的政策路线,为我军干部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指引下,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八路军、新四军制定颁发了指示、训令、规定、决定等一系列干部政策方面的文件,极大地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干部数量得到迅速提升,保证了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对干部的需求。到1940年,八路军、新四军的排以上干部由1937年的1.1万余人迅速发展到5.1万余人,新增干部4万之多。抗战期间,仅抗日军政大学就培养干部10万多人。

德才兼备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探讨和摸索干部考察、任用之道,提出了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保证了抗日战争胜利。

1937年8月,总政治部明确规定,选拔干部的标准应从政治条件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出发,而以政治条件更为重要。1940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提出提拔干部的原则:“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考察一个干部的才和德,主要应看完成任务中的表现。”1942年11月,第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关于部队组织工作的指示》明确,“提拔干部必须掌握德才资的原则,不能单从资格出发而忽视其他条件”,显示了德才兼备的选拔任用干部原则在部队中的贯彻落实。

吸收知识型人才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订实行了一系列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大批革命的知识青年满怀抗日热情奔向延安,奔向抗日前线。先进知识分子这股“新鲜血液”的补充,极大地改善了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1940年10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给新四军指示,要求“大批收容知识分子,只须稍有革命积极性者,不问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军队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概括为四个字:“容”“化”“用”“优”。“容”就是大量争取知识分子参加我们军队,能够容纳他们,使他们成为优秀干部;“化”就是转变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意识,使他们革命化、无产阶级化;“用”就是正确分配知识分子的工作,使他们有适当的发展前途;“优”就是物质上要给他们以优待,鼓励他们为军队服务。到1940年,八路军、新四军中的知识分子干部约增加到1万人左右,极大地促进了干部队伍的质量建设。

这一时期,人民军队始终重视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采取许多切实有效措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红军换装不换心、更名不变色,不仅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名震四方,更以作风优良著称于世,成为区别于其他军队的一个鲜明标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3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