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读陈云《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作者:张荣林 来源:学习时报 2018-10-25 892

共产党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读陈云《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张荣林

共产党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读陈云《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核心阅读

1945年5月9日,陈云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报告,是一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推动党的建设的重要文献。报告批评了当时党内因“骄傲之气”造成讲面子的不良现象,指出越是讲面子越容易丢面子,要求共产党人丢开面子讲真理。这对于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945年5月9日,在党的七大上,陈云依据他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近七年期间对党的干部队伍状况的全面了解,作了《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重要报告。报告要求共产党人“把面子丢开,讲真理”,“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样就怎样”。这对于纠正当时党内存在着的“骄傲之气”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骄傲之气”造成了讲面子的不良现象

全面抗战爆发后,经过近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根据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大略统计,到抗战胜利前夕,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华中、湖南、苏北、苏中、苏浙皖、淮北、淮南、皖江、浙东、河南、鄂豫皖、湘鄂、东江、琼崖、邱北等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域遍布华北、华中与华南19个省区,人口达到9550万以上,正规军队达91万,民兵达220万。在此情形下,党内出现了一股不正之风,陈云将之称为是“骄傲之气”,这种“骄傲之气”使部分党员干部产生了讲面子的不良心理。

陈云指出,抗战爆发以来,在部分党员干部中间出现了“一股骄气”,“什么是骄气,就是骄傲之气”。他指出,他在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近七年的时间中,通过接触部分党员干部,发现了一种情形,就是这股“骄傲之气”使很多人喜欢讲面子,“喜欢人家说他好,不喜欢人家说他坏。有的人只能升官,不能降级,有功必居,有过必避。有功的时候他一定要居;有过的时候你批评他,他总是想很多道理来解释,其目的就是说明他没有过。人家说功他就舒服,说过就不舒服”。对此,他严肃指出,“党内一部分干部中间是有这种倾向的”,这是“共产主义者的思想里有个人主义的成分”的表现。

当然,对于党员干部队伍的总体情况,陈云采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认为党内干部总体而言是好的,大部分共产党人是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而且,经过延安整风后,这种状况还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他认为这种“骄傲之气”并未因此绝迹,还在一部分干部中间存在。他还指出,军队干部的“骄傲之气”比地方干部表现得更严重,在干部中间,下级干部、中级干部、上级干部的“骄傲之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级干部的“骄傲之气”危害大于低级干部和中级干部,因为高级干部功劳大,影响面宽,影响力也大。

越讲面子,越容易丢面子

在陈云看来,讲面子不是讲真理、讲实事求是的表现,越是讲面子,越容易丢面子,共产党人应该“把面子丢开,讲真理,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怎样对于革命有利,就怎样办”,“是什么就是什么,应该怎样就怎样”。对此,陈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共产党的党性来看,他认为,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不应把个人的面子放在首位。“共产党员参加革命,丢了一切,准备牺牲性命干革命,还计较什么面子?”他认为,共产党人只要摆正立场,没有个人主义作祟,就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他特别指出,一个人犯了错误,有人予以指出,如果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就不会脸红,就不会不高兴。不仅如此,他还指出,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不讲面子,党的力量就会增强很多。“如果我们的同志都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毫无个人主义,可以抵得十万军队,一百万军队,这是无敌的力量。”

从个人角度看,陈云在分析错误与正确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有的时候,你愈要面子,将来愈要丢脸”。在他看来,如果过于强调讲面子,“在讨论问题时,就会不客观,看问题就有个人的角度,有利于他,有利于他的面子,就赞成你的意见;对于他的面子不好看的,便不赞成”。这样在分析看待问题时,就很容易将个人的利害得失掺杂在里面,很容易造成立场不正,就很难做到坚持真理,“结果一定害人害己”。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应当是不充好汉,不爱面子。如果不从认识自己错误上求进步,装洋蒜,一定要跌筋斗。愈怕丢脸,一定丢脸。不怕丢脸,反倒可能不丢脸”。

坚持讲真理,不讲面子

陈云指出,“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他认为,坚持讲真理,不讲面子,怎样对革命有利,怎样对百姓有利,就怎样做。他认为,要做到坚持真理,不讲面子,关键是对待自己的功劳和错误要有正确态度。

陈云指出,党员干部在对待功劳问题上,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是个人的作用。这三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次序倒转一下,第一是个人,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是人民的力量,就不是对待功劳的正确态度,就会导致出现讲面子的不良现象。首先,他指出,把个人作用放在第一位不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他还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说,如果党员个人不干革命的话,“老百姓还是要革命的,党还是要继续前进的”,因此,在对待功劳时,一定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其次,他认为,对党的作用也要有足够的估计。陈云指出,共产党是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的政党,它虽然犯过错误,但百姓知道它是共产主义者,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所以有时“虽然路线错了,老百姓还是欢迎我们”。这证明“我们党的力量是伟大的”。最后,对个人作用要有正确的估计。一方面应该看到个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个人作用是在人民的革命要求之下,在党的领导之下取得的。“一个人做了一个时期的工作,还做得不错,是不是可以说,我的功劳蛮多?这样说法就不适当。”

对部分党员干部在对待功劳这一问题上,过于强调个人作用的错误心理,陈云指出,他并不否定个人的作用。在他看来,在取得的成绩上,个人不仅有作用,“有时还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无论怎样,根本的东西是老百姓,是共产党”。他认为,在人民的革命要求之下,在党的领导之下,客观情况可以做到十分,个人也做到了十分,这种情形是很少的,大部分的情形是客观情况可以做到十分,因为自己有缺点,或者认识上有缺陷,只做到了八分或六分、五分,这种情形是比较多的。对此,他反问道,“那这里头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另外,就是客观情况很好,本来可以做到十分,但是因为自己有错误,缺点很多,成绩只有二分、一分,错误却有八分、九分。这种情况,在他看来,“非但无功,过错一大堆”,就更不应该骄傲了。他强调指出,“个人的作用是有的,不过自己不要估计太大了。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我们的功劳是哪里来的?头一件,老百姓要革命。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不能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纪念陈云就要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重温陈云这篇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报告,对于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