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课应该怎么教?——陈先达:“课堂不是自由论坛”

作者:陈先达 来源:察网 2017-09-03 2215

马哲课应该怎么教?

——陈先达:“课堂不是自由论坛”

 

陈先达

马哲课应该怎么教?——陈先达:“课堂不是自由论坛”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著作和论文曾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两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吴玉章奖金一等奖。)

课堂不是论坛,我们应该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历来主张应该提高哲学的教学水平,但不能以把哲学课堂变为哲学论坛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学者们在报纸杂志或各种学术会议上可以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其中有不少有启发的正确的见解,但也可能有错误的观点,甚至谬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这种做法就对学术发展有利。因为这是署名文章,是个人发言,人们是把作者和发言者作为个人看待的。课堂则与之不同,这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地方,听众是一些缺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正有待教师以科学的世界观进行培养的学生。我们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而是以教师的名义在讲课,不是讲个人的哲学而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怎么能把神圣的课堂变为宣扬个人观点甚至是错误观点的论坛呢? 韩愈在《师说》中说过,教师的责任是道授业解惑,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同样要发挥这种作用,只是道不同、业不同、惑不同而已。如果我们顶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名称,散布的却是怀疑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这样做就背离了国家设立“两课”的宗旨和目标。

马哲课应该怎么教?——陈先达:“课堂不是自由论坛”

这样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岂不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吗?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讲授岂不是不允许有个性吗?非也。哲学当然是个性化的学说,但这是就哲学体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性化的哲学,它不同于一切古代的现代的哲学,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奉者的观点却不能各吹各的号,一人一个样,如果这样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这绝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即使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缔造者也仍各有特点。他们各自的贡献不同,风格也不一样。其他如拉法格、倍倍尔、普列汉诺夫、列宁、毛泽东,也都各有特色。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但他们的哲学风格同样各具特色。以为只要都赞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特点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当然,我们是普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员,不能与他们相比,可是就个性化而言却同样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讲课不是简单复述原理,而是立足现实、面对问题,就可以讲出特色来。由于每个教员所面对的学生的思想情况不同,每个时期出现的社会问题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所以即使是同样的原理,也肯定能讲出不同的水平和各自的特色。当然就某些原理发表一些不同于传统的说法也完全可以,但必须讲明是自己的看法,提供各种观点供学生思考,而不能认为,我们这种看法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个,把学生弄得迷迷糊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对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员来说既是职业又是信仰,是信仰和职业的统一。

因此课堂是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阵地,而不是自由论坛。我们要力求通过正确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塑造学生、武装学生,以便培养和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仰,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辩证思维方法。这样的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员的社会责任和光荣使命,我们应该有这种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者,陈先达,来源《哲学与文化》节选,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9))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陈先达
陈先达
1
0
0
7
1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