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连上”

作者:邵建斌 来源:党史博览2018.3 2018-11-12 13678

“支部建在连上”

邵建斌

“支部建在连上”与“小组建在班上”,是毛泽东在人民军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一大发明。“支部建在连上”这种组织制度,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项制度,起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

1927年10月,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了井冈山。经过一年的努力,无论是军队工作、党的工作,还是地方工作,都取得了大的发展。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初具燎原之势。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向中共中央写报告,报告一年多来井冈山斗争的情况。在谈到军队中党的组织时,他说:“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的组织制度和“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是毛泽东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支部建在连上”

1937年5月9日,毛泽东(左三)在延安和当年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

我们这支军队,从成立之初就重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但是,如何在军队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党组织,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毛泽东提到的由我们党掌握的叶挺部队,尽管成立了党的组织,但实行的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

叶挺独立团的前身是1924年11月成立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在铁甲车队,两任队长徐成章和周士第,党代表廖乾吾,军事教官赵自选,政治教官曹汝谦都是共产党员,3个排的排长也都在铁甲车队里加入共产党。不久,廖乾吾调走,周恩来又从黄埔军校调来许继慎、杨宁等一批军事干部到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旅扩编为第12师,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正式成立。始建时,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4团,次年1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全团官兵2100多人。

在叶挺独立团建立的同时,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成立叶挺独立团支部,以陈独秀的外甥吴季严为支部书记。当时,支部领导不叫支委会而称支部干事会,干事有叶挺、吴济民、董朗和周士第。建团之初,有中共党员20多人,后来发展至100多人。独立团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周士第、曹渊、贺声洋、许继慎、杨宁、张伯黄等都曾任过党小组长。

军队中设立党组织,这在其他军队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对共产党而言,也是第一次。但这种做法也有不足,连一级没有党的组织,难以直接掌握士兵,团一级虽然设了党的组织,却不易掌握部队,因此也没有实现党的统一领导。正如毛泽东所言:“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

严重的考验在大革命失败后接连而至。国民党反动派撕下伪装,举起屠刀,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下手了。我们党只能拿起武器,在各地发动了武装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其中比较大的一次。但这次起义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原有部署,让所有起义部队退往文家市集中,继而向罗霄山脉进发。

九陂谈话:“应该扩大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

1927年9月21日,毛泽东等人率起义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后,一路上都在思考起义失败的原因。在独自思考的基础上,他同时也需要和别人交流,恰在此时,有一个人引起了他的注意,此人就是当时担任连指导员的何挺颖。何挺颖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知识广博,思维活跃,看问题也很有见地。他所在的连队政治气氛较浓,无论是军事干部还是士兵,平时对连指导员都很尊重,连队没有一个逃兵。

当部队行进到九陂的时候,毛泽东与何挺颖进行了一次长谈。据说,他们当时的谈话是这样的:

“工农革命军走到今天,也算是经磨历劫吧!俗话说一个人要赢得起,也输得起,这样方为好汉。一支队伍也要胜得起,败得起。我们现在还有八九百人,可是部队怎样才能不垮掉、散掉呢?这是最大的问题啊!”毛泽东声音低沉地道出了心中的忧虑。

何挺颖略略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有针对性地回道:“部队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上只剩下这么一些人枪。我看这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我看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

“挺颖,你说得是呀!”毛泽东亲切地叫着对方的名字,继续说,“你说的正对我的思路!我也在考虑党如何抓住这支队伍的问题。”毛泽东接着一抒这些天来的思考:“这次暴动中的诸多失利,就暴露出了党的领导问题。比如兵力分散、收编不当、麻痹轻敌等等,就是军事主官自行其是的结果。今后必须树立前委的领导,不允许自行其是,不允许阳奉阴违,一切行动得听从前委的指挥。”

对于毛泽东的想法,何挺颖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见地:“你说的问题对头,是这样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树立前委的领导,这不是一下命令就可以解决的呀。”

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显然作过深入的思考,但还是想听听别人的看法。何挺颖继续说:“恐怕要从部队中的党组织去考虑。现在,部队里的党支部太少,这样不行,等于抓不住部队。”

何挺颖的想法和毛泽东正好契合。毛泽东继续追问:“挺颖,你在部队中搞过团指导员,又当过连指导员,你说,党怎样才能抓住部队、抓住士兵?”

显而易见,何挺颖也在思虑这个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意见。他自信地说:“党的组织,也就是党的支部,在我们的队伍里不是没有,而是太少了,一个团才有一个支部,连队一级都没有党的组织,这就不能抓住士兵,等于抓不住部队。我看要把党的支部建立到每个连队,就是班、排也要有党的小组,营以上建立党的委员会,举凡军中的重大事情,都要经过党支部、党委来决定,这样方能保证党对部队的领导。”

何挺颖的想法和毛泽东不谋而合。

毛泽东兴奋地说:“对!你讲得太好了!是应该扩大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把党支部建到连队一级。”毛泽东显然还有更深一步的考虑,他继续说:“另外啊,把各级指导员的名称改掉,设立党代表制度,都由党代表担任支部书记,党代表在政治上负有全部的责任。”毛泽东最后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活着要有灵魂,一支队伍也要有军魂!我们的魂魄就是各个党的支部,一定要把支部建立到连队一级!”

谈话的细节已不太容易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在这段时间内一定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在自己的心中有了较为成熟的想法,也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核心问题是改变支部建在团上的制度,变为支部建在连上。同时包括在班、排建立党小组,营以上建立党的委员会,重大问题要经过党支部、党委讨论决定,等等。这个方案,只等合适的时机来付诸讨论并实施了。这个合适的时机,在部队到达三湾后产生了。

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三湾村地处湘赣边区的山区,是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的交界地。这里群山环抱,追敌已被摆脱,又没有地方反动武装,比较安全。部队在村里住了五天。这是自秋收起义后第一次得到从容休整的机会。毛泽东抓住这个机会,将心中的想法提了出来。

“支部建在连上”

武警某部在三湾枫树坪前宣誓

部队到达三湾的时候,人员不足1000人,党不能切实掌握部队,由于雇佣军队的影响还存在,再加上作战失利,一些人开始动摇。面对军队组织上和思想上存在的混乱情况,在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就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共产党没有掌握自己的军队,并正式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主张。以师长余洒度为代表的一些人不太同意这个看法,对此提出了各种异议。毛泽东则耐心解释,说“支部建在连上”,才能发挥堡垒作用,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拖不垮,打不烂,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经过毛泽东的耐心说服,最后会议通过了这项提议。

第二天,部队在三湾枫树坪集合。毛泽东站出来鼓舞大家: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在家乡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了,我们有近千人还怕什么?大家都起义暴动出来了,一个人可以当敌人10个,10个战士可以当敌人100个,有什么可怕的,没有挫折和失败,革命是不会成功的!

部队中的党的组织结构也按照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的决定,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在部队各级都设立了党的组织,班设小组,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改编后,军队在连以上设立党代表,担任党组织的书记,专做思想政治工作。“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从此确立了起来。这个制度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毛泽东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是这样说的:“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他要督促士兵委员会进行政治训练,指导民运工作,同时要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事实证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而连长在政治上却不易有这样大的作用。”

在军队中实行党代表制度,实质上就是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整合,有效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同时,特别注意了在班长、战士中发展党员,这样党和士兵群众的联系便更加紧密了,大大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

要发展出身工农家庭、作战英勇的士兵入党

三湾改编后,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党员没有那么多。有的连队只有一两名党员,成立党支部有困难,班、排设立党小组更是难以实现。毛泽东此时提倡,要发展出身工农家庭、作战英勇的士兵入党,并解释说:我观察过,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各连队都开始发展工农骨干入党。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赖毅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党的。赖毅原来是造纸工人,在搞工会工作时加入了共青团和农民自卫队,后来由于国民党通缉,逃了出来,找到了工农革命军。

三湾改编后,赖毅悄悄找到副班长刘炎,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个人经历告诉刘炎,并要求:“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毛委员革命到底。”刘炎说:“你想入党,是件好事,你可以去找连党代表谈。”后来,赖毅找到了连党代表,谈了自己的想法,党代表说:“毛委员指示,要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入党,希望你好好工作,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

10月13日,部队到达酃县(今炎陵县)水口休整。到水口后,党代表何成匈把赖毅叫去,递给他一份油印的入党志愿书,要他马上填好,同时通知他,晚上跟自己一起去团部开会。

15日晚上,在水口叶家祠的阁楼上,毛泽东主持了赖毅等6人的入党仪式。傍晚时分,赖毅上了阁楼,阁楼里几条长凳上已经坐了十几个人,各连的党代表都来了,还有几个班的班长,毛泽东也来到了会场,正和一营党代表宛希先谈话。会场前头放着一张小长桌,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桌面上压着两张下垂的红纸,一张写着入党誓词,一张写着“CCP”三个英文字母。赖毅心中很高兴,他知道,今晚就要在这里举行入党宣誓,自己就要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与会人员到齐后,毛泽东便站起来宣布开会。他讲完会议议程后,就让各个入党介绍人分别介绍入党对象的简历和表现。接着,毛泽东走到6名宣誓人的面前,依次询问了许多问题。毛泽东走到赖毅面前,问他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赖毅回答:“要革命,要翻身,要打倒国民党,打倒土豪劣绅,入了党就更有力量。”毛泽东笑着说,讲得好。紧接着,毛泽东叫6名新党员来到方桌前,带领大家宣誓,他读一句,新党员跟着读一句:“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洪亮、庄严的声音在阁楼中回荡。

“支部建在连上”

赖毅中将

宣誓结束后,毛泽东亲切地握着6名新党员的手说:“从现在起,你们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赖毅等人是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发展的第一批党员。随后,连队的党员人数逐步增加,毛泽东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真正得到了落实。

邓小平、江泽民对“支部建在连上”的肯定

“支部建在连上”的这套制度,保证了连有支部、班有小组,使我们党牢牢地掌握了这支军队。这项制度,确定了军队基层党建的根本原则,对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影响极为深远,也使人民军队在团结统一方面,威力极为强大。

1972年邓小平在重游三湾时,也颇有感叹地说: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一样的重要,特别是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创举。南昌暴动、秋收起义以前我党的军队,都是团以上才有党代表,营、连、排都没有支部,军中的士兵党员也很少,这样就不能抓住部队。毛主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这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亲历三湾改编的罗荣桓元帅对改编前后部队的变化印象深刻:这支部队中,虽然有不少是党员,但没有形成坚强的组织核心,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军事指挥员大部分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没有经过更多实际战争的锻炼,指挥能力弱,旧的一套带兵方法,妨碍着上下一致、官兵一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1995年12月17日,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问题时,特别回顾了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的这一历史功绩:“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军的主要缔造者,为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在三湾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建军原则,把党的组织建立在基层,从而使党得以切实掌握部队。”“支部建在连上”这个光荣传统,早已成为解放军的一个基因,代代传承了下来。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也在多个场合重提“支部建在连上”这条组织原则

“支部建在连上”

2017年7月30日, 习近平在内蒙古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检阅部队

2013年7月,习近平在讲到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时,不无感慨地说:“在我军初创时期,就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三湾改编的最大成果就是在工农革命军中健全党的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罗荣桓同志后来指出,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解决了这个根本性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2014年10月,习近平又对“支部建在连上”以及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制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们党在军队各级建立了党的组织,班排有小组,连队有支部,营级以上单位建立党委,党的领导直达基层、直达士兵。”

“几年前,我去委内瑞拉访问,查韦斯总统问我中国共产党这么有力量靠的是什么,我就给他讲了‘支部建在连上’这个例子。他非常赞赏这一点,这是他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我们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越是在重大考验面前越能显现作用。从中外历史和现实看,在有些国家,军队指挥官甚至一个中下级军官就可以把队伍拉起来造反。然而,在我军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队伍被敌人拉过去,也没有任何人能利用军队来达到其个人目的。当年,张国焘自恃枪多人多,想带着人马另立山头,最后变成孤家寡人,出逃时连个警卫员都带不走。林彪当了‘副统帅’,权力够大的,但当他走向反面时,只能落得个折戟沉沙的下场。‘文革’期间,‘四人帮’总想抓军队,但军队不听他们的,他们在垮台时也哀叹没有抓住军队。”

这就是毛泽东的首创。这一根本性的组织制度,为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继承和发扬,凝聚了人民军队的巨大力量!“支部建在连上”这套制度,保证了党的领导“直达基层、直达士兵”,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保证了人民军队有力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2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