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正名:“统购统销”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吗?

作者:你我终将改变世界 来源:她改变了苏联 2021-12-19 1500

开篇明义——根本不能这么说。

事实上,统购统销一定程度上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当初实行统购统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先总统 蒋公留给人民共和国的资本家、私商们通过投机倒把,对农民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教旨资本主义进行盘剥,在“谷贱伤农”的时候对粮食压价买入,灾荒年再哄抬物价、高价卖出,从中牟取暴利。

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了粮价上涨,同时还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新中国正名:“统购统销”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吗?

民国,在商铺门口饿死的少年

而统购统销,把粮食销售给国家,由国家按照固定价格购买,严禁私商自由销售粮食,正是避免了这种情况的继续发生。

不仅如此,国家统一收购购买粮食,同时也防止了农民卖粮食不赚钱导致农民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

有些人谈起统购统销,几乎三句话不离“剪刀差”,说农民在统购统销和剪刀差制度下,被迫低价卖出粮食,高价买入城市工业品,并出于为其反共目的打掩护的手段而拉起“为农民张目”的虎皮大旗,愤怒的批判所谓“毛泽东对农民的剥夺”。

然而这种所谓“剥夺”,本质是一种市场经济的现象。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工业品本来就稀缺,农业品本来就多,按照物以稀为贵的“自由市场法则”。一个农业国里工业品价格高、农业品价格低,是相当正常的现象。

即使是在2004年国家开始农业补贴、2006年废除了农业税之后我们现在还是能经常听到“农民卖农产品不赚钱”,放在那个年代,只会更加严重。

这种时候恰恰需要的就是国家的重拳出击——政府统一购入粮食,统一销售工业品,价格由国家决定,防止市场规律压低农产品价格、哄抬工业品价格导致农民的贫困。

为新中国正名:“统购统销”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吗?

堆粮垛,1970年代的大寨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发明一套历史:“理论上确实是这样。但问题在于,你国家统购统销后,也没有改变卖粮食不赚钱的现象啊,农民还不是得高价买入城市工人兄弟生产的工业品?剪刀差不是依然存在?”

然而很可惜,我共和国前三十年——国家一直在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为新中国正名:“统购统销”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吗?

本表数据出自《中国农村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的不断上升和几乎原地不动的农村工业品价格,换句话说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是不断增加的。

相比之下城市向农村供应工业品的价格才是受国家计划的严格调控乃至打压,几乎处于原地爬行的“被剪刀差”状态,农民的生活一直是在改善,而不是原地不动。

另外,我国实行统购统销的那几年,剪刀差反而是在不断缩小的,这个问题我专门整理了一篇文章。

她改变了苏联公众号:毛泽东时代不断缩小的工农业剪刀差

如果有人觉得这篇文章太长不想看,那我这里有一个更简单的版本:

为新中国正名:“统购统销”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吗?

数据来源同上。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农民纯收入上升的同时,相对于工业品/农产品的比价是在不断下降的,换句话说对于农民而言,工业品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负担得起。

此外,农民和农民不可一概而论。农民内部也是分成分的。

一般来说:

越是贫穷的农民,容易沦为被剥削阶级的农民,越是支持集体化和统购统销。

越是富裕的农民,有望跃升成剥削阶级的农民,越是反对集体化和统购统销。

根据当年的调查报告,农民及其对统购统销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贫农,缺粮户:这部分农民家底薄,就算有为数不多的余粮也得卖掉换钱,还要不少人没有余粮甚至缺粮,自己种的粮食不够自家吃,还得依靠国家的商品粮供应。

对他们而言,粮价波动是相当要命的事情。因而他们对于统购统销,基本上是拥护的。(甚至还有小岗村这种要吃几十年国家救济粮、返销粮的存在)

为新中国正名:“统购统销”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吗?

2、富裕中农:这部分农民多数由中农上升而来,家境较好,余粮较多,希望留着余粮发家致富,从事粮食投机剥削。统购统销堵了他们的致富路,因而他们最反对。

3、一般中农:这部分农民的家境介于富裕中农和贫农之间,因而他们的心态也基本介于二者之间,对统购统销比较犹豫。主要心态就是随大流,不支持也不反对,能不卖就不卖,能少卖就少卖,一定要卖就按照规矩卖。

4、前地主、前富农:他们的余粮比富裕中农还多,但是由于在土地改革中被群众斗怕了,一般表现比较顺从,国家要求卖多少,他们卖多少。

另外还有失去土地进城的农民、在附近工地做工的农民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果农、茶农、药农、养殖农、牧民等),这些农民也不种粮食,和之前提到的贫农、缺粮户加起来,起码可以有一亿人,他们也需要国家保障廉价、足量商品粮的供应。

为新中国正名:“统购统销”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吗?

1972年,浙江省黄岩县高桥公社胡家灰大队社员收摘蜜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出问题来了:为什么某些迫真“农民之友”总是喜欢就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与农村问题抹黑造谣发明历史?

因为他们是站在地主、富农和富裕中农——简而言之,剥削阶级和准剥削阶级的立场上——去指责这一政策的。

对于这些有较多余粮的余粮户而言,他们可以留着余粮,趁贫困农民乃至一般农民有困难的时候放高利贷逼得后者背上几乎不可能还清的债务,为此卖地,卖农具,乃至卖儿卖女,沦为前者的农奴。

而这正是旧中国几千年来不断上演和重复的历史。

这样,的富裕“余粮户”们就可以跃升成为真正的剥削阶级,或者从小剥削阶级跃升为大剥削阶级,就像他们历史上的阶级先辈那样。照此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年几十年,中华大地就会像每个封建王朝的中晚期一样,一小部分大地主占据了广大的土地,而广大农民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为新中国正名:“统购统销”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吗?

和斯大林时代苏联农业集体化一样,眼见“发家致富”无望的中国富农也进行了大量破坏

所以我们回到问题:

当时的统购统销政策可以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并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之后农民较低的社会地位吗?

可以这么说,统购统销确实损害了前地主/富农、富裕中农的利益,阻断了他们重新恢复/跃升成为剥削阶级的路,奠定了他们“较低”(相对于当真正的剥削阶级)的地位。

但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统购统销则是保护了他们的利益,使得他们有困难的时候,给他们帮助的是发放救济的人民政府,而非放高利贷的地主富农。

尤其是对于缺粮户而言,他们可以以一个稳定的价格把粮食卖给政府,而不是在急需用钱的时候被“私商杀价,苦头吃足”。

同时在自家粮食不足,需要吃商品粮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从政府手中买到粮食吃。

为新中国正名:“统购统销”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吗?

顺便补充一点小知识:统购统销,购的粮食是余粮,是农民暂时剩下来不吃的粮食,不是也不能是农民的口粮,也不是种子粮和其他用于生产生活的粮食。

统购统销中确实有工作出现问题,以至于把农民的非余粮“购”掉的情况。这些情况确实存在,但之后也进行了纠正。另外对这些余粮,是“购”,不是“征”,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会超价收购有余粮生产队的余粮。

总结:在统购统销制度中农民并非是被利益损害的一方,相反,国家通过统购统销不断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同时压制工业品价格的增长,这些都导致了农民购买力的增长和广大贫苦农民实际利益的保障。

如今农民经济地位较低确实有原因,但显而易见不应由80年代中期就被废除的“统购统销”来背那口绝不属于他的大黑锅。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8
0
0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