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信用消费,陷坑还是现代?

作者:胡懋仁 来源:北航老胡之闲话 2020-11-03 1532

信用消费,陷坑还是现代

胡懋仁

  看到一篇有关信用消费的短文,感觉其中确实有些道理。信用卡的宣传词主要就是花钱轻松、消费轻松,一卡在手,走遍天下。这其中主要是宣传信用消费的便利性。但是在便利的背后,却是偿还信贷的沉重压力。对于这种必然的压力,信用消费的宣传从来就是只字不提。因为只要一提还债的压力,估计一大半原来打算用信用卡消费的群体给吓跑了。这当然对信用卡的发卡银行是不利的。不利于自己的话谁会站出来说?

  中国人在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之前,似乎没有人知道信用消费的必要性。中国人的观念就是量入而出。有多少进项,就只能花多少钱。当然花出去的钱总要比进项的钱要少,心里才会踏实。一旦花秃噜了,心里立刻就有巨大的压力。因为担心这钱怎么才能还上。万一还不小,欠了一屁股债,那心里实在是太难受了。所以大多数中国人,不会尝试借贷消费。

  人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外国人,用信用卡消费,可能会感觉人家那是十分潇洒。兜里不用装现金,拿出卡来一刷,想买的东西,想要消费的服务,就一下子完成了。根本不用惦记到底花了多少钱。你兜里再没钱,照样可以往狠里花钱。中国人没经历过这种用信用卡的时候,感觉这样的消费很新鲜,很豪爽,挺带劲的。

  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用信用卡,还是在90年代初的英国。我在一个餐馆打工,外国人来餐馆消费后,老板要结账,他们大多拿出一张卡来。老板拿着他们的卡在一个什么板子上用力一压,然后用类似于辊子似的东西一滚,交易似乎就完成了。

  据那篇有关信用消费文章的作者发现,或者据作者观察,美国人和香港人一样,从成年开始到入土为安,都身无长物,只有成堆的信用卡和永远都还不完的账单……(真就遗留给子孙了)。

  作者也表示,对于所谓消费刺激经济的说法表示并不赞同。没有收入,或者没有足够的收入,再多的消费都只能产生更多的债务。而债务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成为人们的压力与负担。在这种压力与负担的生活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幸福吗?会感到愉快吗?这几乎都是不可能的。虽然通过信用消费满足了人们某种消费上的需求,但是有这样几点:第一,这种消费是必需的吗?如果不是必需,这样的消费意义何在?第二,这种消费带来的债务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对于消费者的生活又会带来怎样的压力?对消费者的消费有没有负责的作用?第三,长期依赖信用消费的人们,会产生类似于对毒品的某种依赖性吗?这样的依赖性如果真的存在,那对整个人类社会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消费刺激生产,这个命题并不是绝对不成立的。生产与消费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生产会带动消费,消费也会刺激生产。两者相辅相成。但是如果一味片面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刺激意义,是不是适得其反?这是完成有可能的。过度的消费导致人们对物欲产生更为强烈的渴求,从而陷入某种物欲的泥坑。如果人们的生活常年为此所累,这样的生活就只能是一种困顿、忧郁、烦躁和无聊的状态。人们内心长期被债务所困扰,而且时刻担心一旦失业,生活质量就会严重下降,温饱生存都可能成为问题。

  短文的作者认为,这是金融资本长期以来一直构筑的陷阱。它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的人们长期套在这个陷阱之中,任其摆布,任其折磨。而陷入其中的人们也毫无办法摆脱出去。曾经有一位老板,在经营中遇到资金方面的困难。那时,这种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难度很大,但私人借钱也很难借到。于是老板想到多办几个银行的信用卡,每次透支一定量的钱款,下个月用另一个信用卡再取现偿还。这样一个套一个,用以自身资金周转。老板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有一个月有盈利,赚了钱,那么欠的银行信用卡上的钱就不难还清了。如果一直经营不佳,赚不了钱,或者赚不了足够的钱,那这笔银行的欠款又能怎么还?老板认为,怎么可能总不赚钱。这是老板的思维。但老板的思维不等于实际中的现实。在当今情况下,能赚钱的企业是有,但并不多。所以不能说永远经营不善。但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资金跟不上,导致断裂,那么这笔欠款就会滚成一个逐渐膨胀的债务怪兽。这样的怪兽,一定会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

  由于老板资信不够,老板只能通过家里的亲人去申请办理信用卡。这给家里人的压力也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要通过办理更多的信用卡来解决中小企业经营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基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有些个人,也想解决在生产或者生活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他们想出一种办法,就是几个人联合在一起,这个月大家集中通过信用卡向银行借贷现金,然后提供给他们中的一个人来使用这笔资金。下个月,大家又用各自另外的信用卡,再向银行借贷一笔资金,供另一个人集中使用。这样循环往复,每次都有人能筹到相当数量的资金。但是,每个人每月同样也要向银行借贷一定数额的现金,还要偿还上个月借贷的债务。这样用不了几个月,债务的压力或者负担已经巨大如山了。这样的情况能维持多久?基本是很有限的时间吧?

  国内的银行在前些年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提高所谓绩效,也用尽浑身解数来推销信用卡。然而,与此同时,银行的呆账坏账也日益增多。后来,这股子催发信用卡的风潮虽然没有完全停顿一来,但也减弱了不少。估计这样的呆账坏账太多了,银行也实在有点吃不消。即使打官司追债,那也让银行不胜其烦。

  中国的金融业向西方金融业学了不少这样的招式。现在实在有必要进行反省。这样的招式中国是不是还要继续学下去,是不是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改变。这不仅只是消费方式的问题,更是生活观念的问题。量入为出就一定落后?超前透支就一定现代?这种观念的背后是不是一种欺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5
6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