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兰考的“黄金时代”与“脱贫摘帽”

作者:胡新民 来源:察网 2019-08-19 568

兰考的“黄金时代”与“脱贫摘帽”

胡新民

胡新民:兰考的“黄金时代”与“脱贫摘帽”

2017年3月,兰考县脱贫摘帽。2019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两年回头看”的文章,高度肯定了兰考的成绩。

在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他说:

【“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他深情地吟诵了自己以前写的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那时,兰考很多人心里有个“兰考之问”: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几十年了经济仍比较落后,10万人没脱贫?为什么兰考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还那么多,社会矛盾大事小事不断?

就在这一年,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时发言说,“兰考之问”问得好,焦书记去世50年了,兰考没有根本上改变面貌。现在再苦再穷,比焦书记那时候好多了,为什么群众对我们不满意?为什么我们会在作风上脱离群众?说白了我们变了,变成“官”了。要看到脱离群众的危险性,从党的事业高度去看存在的问题。

王新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说,问题就出在党员干部们的“官”气上。只要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能够去掉“官”气,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处处作群众的表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兰考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黄金时代”,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2014年,有刊物发表了新华社高级记者陈健的文章《张钦礼一案的前前后后》,文中写道:

【“张钦礼这一帮人六年(指1971年至1976年---引者注)中干出的结果是:引黄淤灌出26万亩沙荒盐碱地为良田;种植了56万亩农桐间作地(区);建立了60个县、社工厂,填补了兰考历史上没有工业的空白。仅县办的16个工厂,年产值4000多万元,税利760多万元,粮食产量由1962年的6000万斤增加到三亿两千多万斤,人均800斤,家家有余粮,是解放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兰考也由老缺粮县,到1976年,已上缴给国家3000万斤粮,100万斤皮棉,80万斤油料。就连当年来兰考视察工作的商业部部长姚依林,看到兰考在文革的混乱中,打出一片新天地,兴奋不已。不知在什么场合,不经意地对张钦礼说,大庆缺少副食,黑龙江省过年也只能给他们500头生猪。张钦礼立即派当时的副书记杨捍东和四杆旗的支部书记给大庆送去1000头生猪、60吨粉丝、120吨酒。张钦礼说,不能让铁人的大庆工人缺肉菜。” (见该刊第21页)】

据《张钦礼一案的前前后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张钦礼也有所了解。该文写道:

【“习近平担任副主席期间,在兰考视察时曾问过张钦礼的情况。时间是2009年4月1日。他在一次座谈会上问:‘当年和焦裕禄一起带领干部、群众除三害的的那位县委领导是谁?’时任新闻干事的刘俊生答:‘县委副书记张钦礼。’习又问,‘这位同志还在吗?’刘答:‘他去世了。’”(见该刊第16页)】

兰考的这段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有弘扬焦裕禄精神那样的干部,就可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创新局面。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调研的报道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发表了《兰考为什么还是那样穷?》一文,文章结尾写道:

【“一个地方的发展,受制于多方面的客观条件,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一种精神的弘扬,有赖于一种氛围的普及。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给人以内心的触动。笔者以为,解答‘兰考之问’更根本的办法,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那些背离焦裕禄精神的人拿下,让愿意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人上来。对于兰考如此,对于全国亦复如此。”】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19年尤为关键。今年工作做到位了,明年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就能有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各地区各部门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确实,只要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让愿意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人上来”,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就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9
0
0
0
6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