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辉煌的重庆特钢是如何走向破产的

作者:清航 来源:清华大学求是学会 2015-09-20 3212

      从特钢的破产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无论从资产的处理还是对资产的清算方面,都流露着故意要让其破产的痕迹。  

  (图片拍摄于特钢废弃厂房内)

  2015年一月,求是学会一行人前往重庆,采访了重庆特殊钢材厂的老工人。老工人们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述了特钢几十年来的变迁史。

  重庆特殊钢材厂(后简称特钢)坐落在嘉陵江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特钢在解放前只是一个小厂,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曾是全国重点特殊钢厂之一。特钢在80年代达到顶峰,在生产和技术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从90年代开始,特钢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直至破产。

  80年代,国企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与此同时,国家逐渐放开计划体制,实行利改税、拨改贷等政策。政策刚开始实行时,许多国企拿到了数额较大的贷款,又缺少国家的管控。因此,当时的这些贷款,很多都用于提高员工福利。事实上,80年代末,国企员工的福利整体都做得较好。但是到了90年代,到了生产设备普遍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财务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这对全国范围内的国企都是一个挑战。

  特钢也不例外。在90年代时,特钢就出现了厂房较老、设备较为陈旧而无法及时得到更换的问题。另一方面,工厂背的教育、医疗等的包袱较多。与此同时,国家在大力扶植私营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了相当的优惠。因此,在与轻装上阵的私营企业、先进的外企的竞争中,特钢有着明显的劣势。

  1993年,特钢总经理为了自己的提拔,不顾职工的反对,强行花6500万美元购买了美国报废的罗布林生产线,买回后发现整条生产线无法使用,但购买的费用由特钢承担,这为特钢平添了不少债务。这种事情,在全国范围内其实都屡见不鲜。

  2003年,重钢解除与特钢厂的兼并关系,并占有部分特钢厂股份的指标。在被兼并的这段时间中,特钢的情况非但没有得到好转,由于重钢占有了特钢的股份,使得特钢负债率进一步提高。

  特钢的历史结束了,然而思考却并不能停止。

  从特钢的破产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无论从资产的处理还是对资产的清算方面,都流露着故意要让其破产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破产是由某种意志想要刻意达到的结果,其目的就是建立新的市场体系。然而,如何平滑地进行这个过程而尽可能保留工人权益,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1
1
0
0
0
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