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深刻把握新常态的辩证法

作者:张 宇 来源:人民日报 2015-07-25 427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 态的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深刻认识这个大逻辑,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 论,增强辩证思维,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特征、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经济新常态也是如此,既需要实现生产力的新飞跃,也需要实现生产关系的新 突破。从生产力看,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制造向中国 创造转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从生产关系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 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不同于西方 国家经济新常态的本质特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复苏缓慢。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了长 期停滞的新常态。对此,无论新自由主义还是国家干预主义,都显得力不从心,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矛盾进一步暴露。与之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能够极大促 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新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更好结合,绝不能犯颠 覆性错误。

  逻辑与历史的辩证法

  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我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结果,体现了经济运行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经济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深刻转变。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 业;2014年,城镇化率提高到54.77%;先进制造业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分工日益复杂,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劳动生产率不断 提高。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现在,我国经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迈入更高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具备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但是,与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科 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因此,需要开辟新征程、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促使发展更加平稳、科技更加进步、 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更加完善、人民更加富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可以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转 折,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

  速度与效益的辩证法

  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点,应辩证看待速度的变化。一方面,应看到速度与效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没有一定 的增长速度,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甚至停滞状态,就谈不上什么效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效益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仍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维不动摇,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 摇。另一方面应看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确实存在偏重数量扩张、过分追求高速度的问题,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理想。现阶段,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 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符合发展规律、符 合客观实际的增长,是更加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人民群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的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把转方式调结 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投入与创新的辩证法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后者主要取决于技术和产品创新。生 产力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发展越来越少依靠要素投入,越来越多依靠技术和产品创新。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强调的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符合经济发展的一 般规律。但也应看到,任何生产都是以一定的要素投入为基础的,没有要素投入就谈不上要素配置的效率。特别是在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处于相对稳定 状态,增加要素投入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生产要素投入的规模和质量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货币经济,所有产 品、要素和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和运动起来。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需求,生产要素流动缺乏货币流通保障,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如果 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少,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就难以保证具有一定价值量的商品和生产要素按正常价格进行交易,就可能引起物价下跌、生产过剩、失业增加、 经济停滞甚至经济危机。从这个角度看,货币供应量与商品生产量或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也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技术和产品创新而缺乏有效市场需 求和充足货币供给,经济发展就无法正常进行。发达国家虽然有比较强的创新能力,但经济陷入持续停滞状态而无力自拔,主要原因就在于此。这一点也是值得注意 的。

  政府与市场的辩证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更加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然而,单纯的市场调节是有局限和缺 陷的,包括微观上的市场失灵,宏观上的危机、失业、两极分化、金融动荡、环境和资源破坏等。因此,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经济,党的领导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突出优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领导 者是党,主导者是政府。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履行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 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职责,使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 的手更好结合起来,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挑战与机遇的辩证法

  挑战与机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又可相互转化。挑战如果应对得当,就会变成机遇;机遇如果不能抓住,就会变成挑战。二者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那 就是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运行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如投资增长乏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金融风险加 大、国际市场疲软等。但是,如果我们不囿于短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而放眼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就会认识到,这些困难和挑战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 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在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迈上新台阶、迎来新机遇。这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 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增长点增多,空间格局进 一步拓展,扩大内需潜力巨大,等等。因此,新常态蕴藏新机遇、展现新前景。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我国经 济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迎接我国经济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2日 07 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1
0
1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