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人与北大学生畅谈--曾随毛主席转战陕北

作者:红色文化宣讲组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12-05 1957

  简报

  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的革命老人与北大学生畅谈

  2013年11月30日,红色文化宣讲组和北大马克思主义学会约请了曾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的革命老人李锦华同志,在北大第二教学楼,讲述他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故事。晚上7点钟,容纳100多人教室里坐满了人,当这位革命老人刚一进门,青年学生们就以敬佩的心情热烈鼓掌欢迎这位革命老人。

  李锦华同志今年已经是82岁的耄耋老人了,行动也有些不便,但是当红色文化宣讲组的同志们说明请他讲毛主席的故事的来意后,老人非常高兴的就答应了。说到毛主席,老人有一肚子的话希望跟年轻人好好说说,好像要把他人生中最珍藏的一件宝物传给青年人似的。他的一生曾经长时间跟随毛主席,有无数革命经历,有很多的革命故事,最后选择了“转战陕北”这一段他终生难忘的革命经历给学生们讲。

  李锦华老人在同学们的欢迎掌声中开始了他的讲座,他告诉同学们,他所讲的事情,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

  李锦华同志讲的第一部分,是中共中央在撤离延安后的情况。

  1947年3月,胡宗南调集23万大军进攻延安,妄图一举消灭我们的党中央。我们的部队只有2、3万人,不仅人数相差十倍,而且装备上,敌人也占绝对优势。毛主席提出,不要计较一城一地得失,而要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这就是毛主席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即“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主动撤离延安。当撤离延安后,中央分为三个部分,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进入河北平山县;叶剑英、杨尚昆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率部分中央机关人员进入山西;而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组成中央直属司令部,后来称为九支队,带领只有七百人的队伍,坚持转战陕北。当时,中央支队下属三个带有电台的大队和一个五百人左右的警卫团。一大队是通信大队,负责与各根据地进行军事联系,二大队负责收集敌人的情报,四大队是新华社(无三大队),负责新闻宣传。李锦华同志就是一大队的报务员。

  李锦华同志说,延安撤退的非常有秩序,所有的东西都坚壁清野藏了起来,老百姓也躲了起来,给敌人留下的完全是一座空城。敌人来了,什么也得不到,吃不上喝不上。

  李锦华同志说,毛主席是最后一个撤离延安的。当他的部队在撤离时,路过毛主席住的地方,看见毛主席还在那里,直到敌人进入延安的前一天,也就是3月18日才撤离延安。

  李锦华同志说,党中央与敌人在陕北转圈子,拖着敌人走。按毛主席的话讲,牵着敌人的鼻子转圈圈,这叫蘑菇战术,把敌人拖软、拖垮。

  在与敌人周旋的时候,曾经遇到很危险的时候。在王家湾这个地方,与敌人最近的距离只有几里地。夜里都能看到敌人抽烟点的火光。与敌人几乎是擦肩而过。还有一次,在佳县这个地方,遇到国民党南北夹击,天又下着大雨,无定河涨水,无法过去,东边是黄河,过黄河还是可以的。但是,毛主席坚决不过黄河。而是朝着黄河相反的方向走了。毛主席不过黄河,即拖住了敌人,又鼓舞了全党全军的信心和斗志。李锦华同志讲到这里,反复地说,毛主席伟大啊。

  谈到在转战的一年之中,为什么我们能知道敌人的情况,而敌人用先进的设备却发现不了我们呢?李锦华同志深情地说,除了我们的情报工作做得好以外,主要是陕北的老百姓好啊,土改后翻身的人民和共产党一条心啊。敌人进了解放区就是瞎子了,找不到一个老百姓给他们通情报,所以敌人找不到我们。他还举了淮海战役的例子,百万民工支援前线,所以陈毅元帅感叹的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李锦华同志讲的第二部分,是毛主席指挥的陕北战役。

  胡宗南刚占领延安后,自以为得意,蒋介石也飞到了延安,高兴狂妄地说,在三个月或半年内就可以完全消灭共产党,结果,在毛主席指挥下,彭德怀率领解放军分别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以少胜多,打了几个漂亮战役,粉碎了胡宗南的进攻。李锦华同志讲述了这几个战役的经过,历数了这几个战役的战果,说明了毛主席战略思想的英明伟大。

  李锦华同志讲的第三部分,是他在通信大队的一些具体故事。

  他说,电台是当时毛主席党中央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主要工具,当时的工作是非常紧张的。电台的同志在行军时和大家一起行军,一住下来,就要发电报,比别人还要辛苦。有的同志生病拉肚子也坚持工作。大队长因为痢疾,全身都脱水了,根本站不住,但是有了故障,让被人扶着架着,还去解决故障。就是这么艰苦的工作,大家却精神饱满,充满革命信心,毫无怨言。他还讲了通信大队的同志们为了革命,不断摸索、不断努力的故事。比如,夜里的工作还有雨天要防止电池漏电等等。如何躲开白天干扰,利用夜间发报;如何准备多个频道,解决白天与夜间频道衔接的问题;如何用小功率电台把电报发向全国解放区;如何调整天线方向与频道保证发射与接收;如何防止电池漏电等等具体故事,这些生动事例,让人听起来觉得轻松、亲切,仿佛和李老一起随毛主席转战陕北。

  最后一部分,李锦华同志讲了他几次见到毛主席的经历。

  他说,这些经历使他终生难忘。老人讲,他的家乡定边县是1936年就解放的老区,1944年,不满15岁的他就参加了革命,被分配到三局任报务员。参加革命后,他最想的就是见到毛主席。一次偶然机会,他终于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当时通讯队的驻地就在延安机场附近一个山沟里,同志们正在打篮球,见到停机坪上有好多人,就跑了过去,原来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在送周恩来同志去重庆,就使劲往前挤。那时候的警卫也不像现在这么严格,他们就一直挤到了毛主席身边,激动得要命。毛主席送完人后,一路走到清凉山下,好几里路,他们和很多人就一直跟着,激动万分,无以言表。

  1948年过新年的时候,贺老总派来了一个评剧团(即京剧团),要给中央领导同志们演出祝贺新年,毛主席就指示演出要给当地的干部群众一块看,而且不许把准备给他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椅子放在戏台前边。李锦华老人说那个时候他还小,挤在第一排看热闹,不时的回头看看毛主席,心里觉得特别幸福,就是在这次演出中,他认识了王明,看见毛主席热情地招呼王明,还给他让座。老人说,毛主席在党的“七大”,还动员人们选王明当中央候补委员。毛主席对犯错误的同志,仍然是那样的友好对待。

  老人还回顾了解放后六次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情况。老人说,他一生能几次和毛主席在一起,感到非常幸福。

  讲座之后,学生踊跃的提出问题与老人交流。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他们认为很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俘虏了国民党的兵,怎么处理;比如,转战陕北的时候,毛主席吃什么;比如,我们能截获敌人情报,敌人为什么截获不了我们的情报;还有的甚至问毛主席的身高;问8341部队有无特殊意义等,老人饶有兴致的给他们做了一一回答。

  当有一个同学问道,你现在对毛主席有什么印象时,这位革命老人非常动情地说,我一生有四个不变的信仰:第一是热爱共产党,这是一生不变的;第二是崇拜毛主席,说到这里,老人激动地说,我这个崇拜,不是个人崇拜,而是因为毛主席的伟大,是我亲身体验到毛主席的伟大,所以我一生热爱毛主席,一辈子也不会变的,第三是信仰共产主义,一辈子为共产主义奋斗;第四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老人说,他的信念一直没有改变。老人讲他们那个年代入党的党员干部为什么贪污腐化的人比较少,就是信仰的问题。尤其经过三反教育之后,公私观念非常分明,公家的一张信纸都不能往家里拿。老人的这段话,感人肺腑,感动了所有在场学生,全场爆发出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之后,还有很多同学不断地跟李锦华老人交流,很多学生争着与李锦华老人合影留念。《中华英才》杂志记者还准备专门采访老人,作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内容。

  红色文化宣讲组

  2013123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3
0
0
0
0
0
0